社會等級制度的缺陷,造成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原因

導語:

從夏朝成立國家開始一直到近代,我國的社會之中一直存在著階級性,每個階級之間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在商周時期,為了方便區分各個等級,所以就誕生了赫赫有名的禮樂制度。儘管它在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導致其被破壞,但是實際上禮樂制度在後來卻以另外的一種方式一直存在著。

春秋戰國後,禮樂制度已經脫離了商周脫離範疇,成為了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一個代表。在各個朝代,這種新的禮樂制度都必須貫徹,否則社會等級制度就會出現紊亂。然而西漢卻是一個例外,因為在其諸侯王的墓葬之中卻沒有明顯的禮樂等級制度,原本應該是低於天子等級的諸侯卻表現的無差異,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其背後的故事。

一、西漢無禮樂的狀態

⑴西漢政治的無禮樂狀態

說到西漢的這種無禮樂狀態,我們首先得知道為什麼說禮樂制度還存在。如果按照狹義的理解,所謂的禮樂制度其實就是商周時期一套關於不同階級需要遵循的禮儀和可以享受的樂的制度。

這種理解其實就將禮樂制度片面化了,要知道禮樂制度實質就是維護社會之中的等級制度。

社會等級制度的缺陷,造成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原因

春秋時期地圖

而只要是社會之中還存在著維護等級制度的存在,我們其實就可以將其理解為是禮樂制度的一種延續,所以說盡管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但是這只不過是破壞了關於商周定義的禮樂規則,而不是真正的消弭了禮樂制度。然而西漢雖然存在等級制度,但是在諸侯王與天子的等級上卻存在著無禮樂的狀態。

社會等級制度的缺陷,造成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原因

西漢諸侯王分封示意圖

首先就是政治上,由於諸侯王權力非常大,儘管在實行分封制的時候卻是強調了諸侯王等級比天子低,然而在實際實行的時候二者的等級界線卻非常模糊。特別是在修養生息政策之下,許多諸侯王所享受的卻與天子無異。他們其實就是有意識的淡化了這種禮樂等級,由此就可以看出西漢在政治上是存在著無禮樂的狀態的,只不過表現的非常不明顯。

⑵由道家思想引發的無禮樂狀態

相對於政治方面存在的無禮樂狀態,西漢在思想方面存在的無禮樂狀態就更加明顯了。由於漢高祖劉邦吸取了秦朝重用法家而導致暴斃的教訓,並且由於長時間的戰爭導致漢朝初期社會的各個方面被嚴重破壞。所以漢初並不採用法家思想作為指導思想,而沒有經過董仲舒改進的儒家思想也並不適應漢朝當前的情況,所以也未被採用。

社會等級制度的缺陷,造成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原因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

推崇修養生息的道家自然就成為了這個時期漢朝的指導思想,對於道家思想對於漢朝經濟恢復的貢獻自然不可否認。但是正是因為道家思想被重用,所以西漢初年在文化領域也呈現出了一種非常明顯的無禮樂狀態。

道家思想中本來就有著一種人人平等的意思,所以它被西漢統治者作為正統思想用來推崇就讓得原本存在於人們心中固有的等級思想受到衝擊,人們對於社會等級制度的固有思維這就有了非常多的改變。

社會等級制度的缺陷,造成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原因

漢朝統治者

特別是處於低等級的人,他們自身就因為等級制度而飽受壓迫,對於來自社會高等級人的剝削卻沒有任何辦法。而道家思想之中這種平等含義讓他們在看到了出路,同時帶給了他們一種來自思想的洗禮。除了這些人之外,對於諸侯來說這也給他們帶來了衝擊,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與天子本就是一家所出,地位是平等的,所以由於道家思想就引發人們在思想上的無禮樂,這也成了後來爆發七王之亂的一個原因之一。

二、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狀態

⑴規模相似的諸侯墓葬

前面我們所說的無禮樂狀態,很多都是難以有實物證實的。而且其中很多還是非常不明顯的,就算有人提出質疑也是很難找到百分百理由辯駁的。不過從西漢諸侯王墓葬中出現的無禮樂狀態之中,卻可以為前面我們說的內容作一側面證明,同時也進一步瞭解西漢存在的這種等級制度存在卻很多方面無禮樂的狀態。

社會等級制度的缺陷,造成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原因

西漢諸侯墓葬

無論是是在哪個朝代,墓葬永遠都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徵,因為就單從墓葬的規模來看,只要對於同時代其他墓葬的規模就能推測出墓主人的身份高低。而且許多上位者也不會允許有人的墓葬規模超過自己,這是關乎自家臉面的事,是絕對不允許有人越過紅線的。尤其是帝王,對於這方面更加的看重。

社會等級制度的缺陷,造成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原因

西漢諸侯墓葬

然而西漢卻是個例外,原本諸侯王的地位是絕對要低於天子的,所以他的墓葬規模就必須小於漢天子,否則就會被視為不敬甚至是謀反。可是從現代出土的許多漢代諸侯與天子的墓葬之中,我們卻看不見二者在規模上存在的明顯差異。有的時候,有些諸侯的墓葬規模甚至還會大於天子,只從墓葬規模大小來看,漢代就已經出現了無禮樂的狀態了。

⑵相似陪葬品規格

如果說墓葬的規模只是一個巧合的話,那麼其中的陪葬品規格就絕對可以說明問題了。很多人對於陪葬品規格的概念可能還不是特別清晰,因為很多人一聽這個就會想到數量的多少,或者說其中的陪葬品是多麼的值錢。雖然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是這樣來判定墓主人身份的話就絕對會出現問題。

漢朝諸侯王的權利是非常大的,很多諸侯王都擁有各自領土之中對於經濟的管理權。而漢朝每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的,

所以墓葬之中的陪葬品數量多少和價值大小自然也會因為諸侯王個人經濟實力而不同。因為這種差異是後天造成的,這自然也不能用來判定墓主人身份的高低了。

社會等級制度的缺陷,造成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原因

金縷玉衣

所以這裡的陪葬品規格其實是指一些特定的陪葬品,也就是無論如何都能夠顯示身份的陪葬品。我們所熟悉的金縷玉衣就是其中的代表,王公貴族死後都有金縷玉衣作為陪葬品,但是金縷玉衣的樣式卻是不同的。然而從漢代諸侯王墓葬中發現的金縷玉衣卻與天子墓中一樣,所以說從這相識的陪葬品規格之中也可以看出漢朝無禮樂的特點。

三、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原因:諸侯王地位崇高

⑴漢初的過度放權

封建社會之中強調等級,那麼就必然存在禮樂制度,這種禮樂制度貫穿了封建社會發展的始終。所以漢朝明明是強調等級的封建社會制度,卻在很多方面表現的無禮樂,這種現象乍一看是非常怪誕的。不過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種怪誕現象並不是無的放矢,其中必然有著自己的理由。

社會等級制度的缺陷,造成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原因

西漢諸侯王

西漢諸侯王墓葬中出現的無禮樂狀態,其實很大程度就是一種政治無禮樂狀態,所以要找到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狀態的原因就必然要探究西漢政治層面存在的問題。一說到政治,那麼就必然說到西漢的分封制度,正是因為這個制度才會產生西漢的諸侯王。

與商周分封制不同,西漢分封主要是以血緣為紐帶。因為有了這種可笑的血緣關係,所以漢高祖劉邦很放心的賦予了諸侯王非常多的的權力。甚至連軍事和經濟方面的權力都下放了許多,所以諸侯王的權力其實與漢天子的權力是差不了多少的。正是這種過度放權行為讓得很多諸侯王對與漢天子沒有那種等級觀念,甚至在很多時候會出現與漢天子身份相仿的觀念。

⑵西漢諸侯王實力的增強

除了因為過度放權而導致諸侯王日益驕固外,其中還有一點理由也削弱了諸侯王的君臣觀念。我們知道,漢初為了恢復社會生產和經濟,實行的是休養生息的政策。雖然這對於漢朝迅速恢復活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於沒有對諸侯王的發展做出一定的管控,所以也就導致了西漢許多諸侯王的實力增強,甚至接近漢天子的程度。

社會等級制度的缺陷,造成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原因

漢代諸侯王

縱然有著血脈這個可笑的紐帶存在,但是在無上的權力面前就連父子都出現過相殘,更何況是那原本就由親轉疏的血脈呢?所以隨著諸侯王們實力漸漸增強,他們對於天子的管控也就越發覺得不舒服,所以縱然是在明面上不能體現出自己對於諸侯與天子之間存在的等級的不認可,那麼他們就在墓葬中表現出來,由此,就引出了西漢的無禮樂現象。

四、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原因:儒家思想的慢熱

⑴漢初對儒家思想的輕視

如果說政治層面的原因是導致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直接原因,那麼在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就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個間接原因,但是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禮樂制度原本就是儒家提出的,所以在很多時候儒家思想的運用程度也可以反映出禮樂制度在社會之中的適用程度。

社會等級制度的缺陷,造成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原因

劉邦

而我們也知道在漢朝初年因為種種原因,儒家思想並未受到統治者重用。甚至因為漢高祖劉邦出身底層,並不知禮、懂禮,所以導致了漢初並沒有即使樹立起應有的禮樂制度。這就讓得等級制度沒有一個外在的表現形式,很多時候等級只是在人們心中存在,沒有在現實表現出來,所以由統治者對於儒家思想的輕視就引發了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

⑵西漢慢熱的儒家思想

雖然說漢朝初期儒家思想被輕視了,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使得它受到統治者的重用,禮樂制度自然也隨之啟用。不過漢武帝時期再確立禮樂制度已經很晚了,之前就已經爆發過七王之亂了,讓得很多諸侯王對於中央更加有恃無恐。

社會等級制度的缺陷,造成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原因

董仲舒

所以這種慢熱的儒家思想並不能改變西漢無禮樂的現狀,同時因為之前七王之亂的爆發,讓得更多的諸侯王不再注重等級,所以他們在在自己去世後採用的都是與漢天子一樣的墓葬規格,以顯示自己身份不低於漢天子。

結語:

漢朝無禮樂的情況並不是歷史發展的結果,而是由於統治者的政策造成政治上出現了等級趨近造成的。再加上儒家思想一開始未受重用,所以與之相關的禮樂制度也就並沒有在漢朝初年得到推崇,所以漢朝在很多方面就出現了無禮樂的情況。只不過,很多諸侯還是不敢在明面上不遵從君臣等級制度,所以只能在自己的墓葬表現出這種不遵從,這就造成了西漢諸侯王墓葬無禮樂的狀態。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史》;

《中國文化史》;

《史記》;

《後漢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