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类的关节炎

许多人常常受到关节疼痛的困扰。如果身体的大关节或小关节出现疼痛,活动受限,人们常常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出了毛病?关节炎无论年老还是年轻人,均可出现。关节痛是关节炎最常出现的首要症状,其实,关节炎分有不同的种类,种类不同,病因治法也会有所差异。

下文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节炎不同种类的科普小常识。

1、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属于一种慢性关节疾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关节软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变及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发病率很高,以膝关节最为常见。膝关节的表层软骨破损、脱落,导致骨质在膝关节活动时相互接触、摩擦,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炎症,引起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内部滑膜增生导致关节肿胀。活动后加重,休息时好转,活动时可出现骨摩擦音。

目前认为骨关节炎治疗无有效的方法,治疗主要是控制疼痛、减轻肿胀,提高关节活动功能,重点是对疾病的预防,阻止其进展。药物治疗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但要注意长期服用可能引起的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良反应,心血管疾病、肾脏损害等。另外,关节腔内注射激素,适用于有关节积液和局部炎症急性发作的患者,但如果给药频率多于每4个月1次,可能导致软骨和关节破坏,增加感染风险。一般来讲,膏药、贴药副作用小。非药物治疗主要是,减少不合理运动,减轻关节负重,以及各种物理治疗,缓解症状。

2、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发病年龄大多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左肩发病高于右肩。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共容易患肩周炎。早期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肩部僵硬,肩关节向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

肩周炎,又被称之为“肩凝”,是自限性疾病,一般6个月到2年的时间可以自愈,但有些人恢复不到原来正常活动功能水平。对于急性发作期,局部不宜过多活动,消炎止痛为主,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布洛芬等,起效迅速,但长期服用会引起胃肠道副反应,损害心肾功能,因此,不建议长期服用。急性期过后,应该适当进行肩关节屈伸旋转及内收外展等活动,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及组织粘连。

3、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可反复发作并累及心脏。临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疼痛为特征。风湿性关节炎有两个特点:一是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不能活动,发病部位常常是膝、髋、踝等下肢大关节,其次是肩、肘、腕关节,手足的小关节少见;二是疼痛游走不定,一段时间是这个关节发作,一段时间是那个关节不适,但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就可消退。

寒冷潮湿是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诱因。治疗上首选需要使用抗生素祛除链球菌感染灶,其次是控制临床症状,抗风湿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需要长期随访和监测,注意心脏功能。

4、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多发,发病高峰为30-50岁。其发病特点是进行性、侵蚀性关节炎及晨僵,以手足小关节为主,多呈对称性。如果出现关节晨僵时间大于30分钟,持续超过6周就要注意类风湿性关节炎患病可能。临床检查常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等升高,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增多,轻中度贫血,有类风湿结节。骨关节炎疼痛肿胀变形多为关节硬性肿胀,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肿胀多为软性的压痛,红肿。

对所有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要尽早使用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物,因为这类药物大多起效慢,需要1-6个月,不具备明显的抗炎止痛效果,但可以延缓或控制病情进展,多为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等,植物药雷公藤也是有效的免疫抑制剂。另外,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止痛抗炎作用,作为辅助疗法,维持疾病活动度的控制,一般是个体化治疗,常用药物有布洛芬、洛索洛芬,不能长期服用,使用时注意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高危人群如胃肠、心脏、肾脏有疾病的患者慎用。对于激素治疗,只是辅助治疗,小剂量短疗程,治疗过程中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防止骨质疏松。

5、痛风

多发生的第一跖趾关节,踝部和足部关节,单侧突然起病,局部有红肿热痛,是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的关节剧痛。40岁以上男性,反复发作。

治疗上主要是饮食习惯的改变,低糖低脂低嘌呤饮食,限制饮酒。急性发作时要立即就诊,尽早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注意休息,监测尿酸,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