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團”扶貧記:培育特色產業 拓寬脫貧增收途徑

“博士團”扶貧記:培育特色產業 拓寬脫貧增收途徑

圖為井岡山市新城鎮排頭村駐村第一書記吳明慶送村民謝秋香就診。(資料圖) 江西井岡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井岡山4月23日電 題:“博士團”扶貧記:培育特色產業 拓寬脫貧增收途徑

作者 吳鵬泉 周美燕

穀雨時節,江西省井岡山市新城鎮西北方向的排頭村,正是一年中熱鬧繁忙的時候。近年來,隨著江西省農業農村廳三名博士進駐村裡,這個小山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有信心。

“博士團”扶貧記:培育特色產業 拓寬脫貧增收途徑

圖為井岡山市新城鎮排頭村發展茶葉產業。(資料圖) 江西井岡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跑路子 “第一書記”架起“連心橋”

“吳書記,你趕緊來看一下……”數月前,排頭村駐村第一書記吳明慶一大早就被電話那頭急促的聲音所驚醒。原來,該村60多歲的貧困戶謝秋香在下樓梯時不慎腿摔骨折,便第一時間向吳明慶求助。

掛斷電話,來不及洗漱,吳明慶便穿上外套朝謝秋香家趕去。隨後又匆匆驅車將謝秋香送至醫院就診,安頓好謝秋香後,他才急忙趕回村裡。

“博士團”扶貧記:培育特色產業 拓寬脫貧增收途徑

圖為吳明慶正在指導村民進行火龍果栽培管理。(資料圖) 江西井岡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村民的事無關大小,他們信任我才會找我,所以累點苦點都值得。”吳明慶直言自己早已融入排頭村這個“大家庭”,“以前村民們都不認識我們,現在村裡的不少人都稱呼我們為‘老庚’(江西方言,意為‘同齡人’)啦!”

如今,吳明慶儼然已成為排頭村的“百事通”。自2018年10月任江西井岡山市新城鎮排頭村駐村第一書記以來,他花大量時間入戶走訪,尤其對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精準摸底,快速熟悉脫貧攻堅各項政策。

在吳明慶看來,排頭村雖摘掉了“窮帽”,但村裡最急需解決的仍然是產業發展後勁不足問題。經過深思熟慮,吳明慶和“博士團”的其餘兩位成員一致決定與村兩委一道,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培育特色產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出點子 “博士團”打好“特色牌”

“張哥,你栽這株要把土培實一點,否則不利於茶苗存活。”在江西井岡山市神峰茶葉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裡,扶貧工作隊成員之一的江新鳳正為村民講解春季茶葉栽培管理技術。

江新鳳是來自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的茶葉博士。自從來了排頭村,他就成為了茶園的“技術骨幹”。

“博士團”扶貧記:培育特色產業 拓寬脫貧增收途徑

圖為江新鳳指導村民種植茶葉。(資料圖) 江西井岡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今年因為疫情關係,茶苗的種植和採摘都受到影響,還好有專家團隊一直在指導我們,幫了我們大忙。”上述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傳仔如是說。

為進一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博士團”根據排頭村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引導村民們因地制宜發展火龍果、“紅美人”柑橘、井岡蜜柚等特色產業。

“這種小的枝芽要剪掉,才能保證大果的營養不被分走,這樣結出來的果才夠甜。”在排頭村的火龍果種植大棚內,吳明慶忙著指導村民進行火龍果栽培管理。

吳明慶介紹說,他們走的是精緻農業的路子,採用綠色防控技術管理,不使用化肥、農藥,種出來的紅心火龍果個頭飽滿,味美汁甜,是原生態純天然放心食品,市場銷售效益很好。

“我母親得了腎病,一直在治病,我自己沒什麼一技之長,在外務工也賺不了什麼錢,家裡經濟條件一直都很差。”說起如今的日子排頭村貧困戶謝超敏像是打開了話匣子,“自從村集體流轉土地,成立了火龍果種植合作社,我在基地做管理員,不僅學到了技術,還能照顧母親和小孩,去年我還建起了新房呢!”

開方子 “牛博士”念活“致富經”

“哞哞……”走進排頭村的和盛家庭農場,牛舍裡的牛叫聲此起彼伏。謝樟明是農場的負責人,也是當地“致富帶頭人”,但成為“致富帶頭人”,他最要感謝的就是他的另一個“老庚”。

初涉養殖業,謝樟明僅憑掌握有限的養殖經驗開辦農場,結果在飼養、管理、防疫等環節頻頻出現失誤。後來,在“博士團”成員範寅的幫助下,農場養殖才慢慢步入正軌。

這次,謝樟明又發現自家農場養的牛好像有點不對勁,於是他趕緊打電話給範寅。

接到電話,範寅立即趕往謝樟明的養殖基地。“我看你這邊好像沒有分欄吧?這樣的話,欄內的小母牛到了發情的時候,就可能會早配、偷配,過早的偷配一會影響小母牛的生長髮育,二會導致近交衰退,三會影響繁殖年限。”

為幫助謝樟明更瞭解情況,範寅在牛棚前的小黑板上開始圈畫,為他講解牛的養殖、育種等技術要點,上起了“田間課堂”。此外,範寅還現場開“處方”,將具體解決方式寫在紙上。

“博士團”扶貧記:培育特色產業 拓寬脫貧增收途徑

圖為範寅在養殖場進行指導。(資料圖) 江西井岡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有很多問題提出來了,專家都給我們解釋了,技術上說明白了,這樣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以後還得繼續學習。”謝樟明說。

這些年,在扶貧“博士團”的幫助下,排頭村完成了村精品點雲瓏灣田園綜合體建設,穩固了漁業養殖、大棚果蔬種植、畜牧養殖等產業。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以前,排頭村村集體經濟為零,現在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25萬元以上。2019年,該村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2萬元,是2015年的5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