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青春期孩子的問題上,父母怎麼樣才能做到少生氣?

優友友


筆者認為:在教育青春期孩子的問題上還是提倡家長要不斷地學習,去陪伴孩子的成長。

看著一手帶大的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從無話不談變得無話可談,身為父母內心一定煩惱。但是我們應該明白了,青春期對於孩子來說,並不見得是壞事,反而是一個好的開始。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叛逆。叛逆對孩子的發展有利,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對孩子的叛逆放任自流。只有家長處理得當,孩子才能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才能在叛逆中成長。

在孩子的叛逆期裡,很多過去看上去不錯的“親子關係”好像一下子出了問題。為了改變孩子,父母從批評、斥責、吵鬧到無可奈何、焦慮不安。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父母應該從改變自身開始,重新建立正面的親子關係。

如果我們不想以親子關係的破裂作為成長的代價,就要用正確方式溝通,避免過多親子衝突,也不要將青春期過分“妖魔化”。做父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讓你的孩子有成長獨立的自我意識,但仍然要在必要的時候為他們提供支持和指導。

親子衝突一般都是圍繞著孩子的基本生活,都是一些生活瑣事,而衝突的根本原因在於溝通出現問題。所以,破除親子衝突的惡性循環,我們可以這樣做:

一、不武斷,多傾聽。不管什麼事情,先聽聽孩子的想法,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 “你對於玩遊戲的時間有什麼意見嗎?你覺得什麼時間合適呢?”不要用我們的思維判斷一件事情。

二、言必行,行必果。家長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輕易說出口,但是說到就要做到。“今天玩遊戲時間是30分鐘,超時之後明天減少5分鐘。”明天只要超時了,必須減少5分鐘。規矩明確而具體,這才會達到效果。

三、不暴怒,找原因。面對孩子叛逆,我們很容易橫眉怒目,這時候,先不要說話,慢慢吐出這口氣,平復一下自己的心情。想想自己這麼生氣的原因,是為了發洩情緒還是為了教育孩子,如果是後者,心平氣和的溝通是不是效果更好呢?

四、少控制,多放權。既然孩子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增強,那我們要學會放權,不要給孩子安排好一切,給孩子自主權。比如,什麼時候出門?怎麼出門?遊戲玩多久?交一些什麼樣的朋友?甚至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決策中,如果孩子有不錯的意見,我們不妨採納。

總之,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偷的懶,將來都會變成打臉的巴掌。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就是父母的教育理念。

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長跟孩子一起成長,領著孩子選對方向,找對路子。


Lw說教育


在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的時候,您之所以經常會生氣,無外乎是他沒有按照你說的去做,或者說他沒有聽您的話,所以你認為他是錯的,你認為他應該聽你的,你想要控制他。因為失控,所以你生氣了。

其實不光是在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的時候是這樣,在我們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家長們很容易就會生氣,然後你會認為這是因為孩子造成的。

其實是因為家長們不瞭解孩子們的心理特點,青春期孩子們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叛逆,青春期叛逆幾乎是每一個人必經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們想要獨立,想要自主,他們通過叛逆就是想要獨立,想要自主,他們想要成為跟父母不一樣的人。但是父母不瞭解孩子們的心理特點,認為他們不聽話了,還要用以前的方法來控制孩子。會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叛。

所以家長朋友們你可以嘗試放權。特別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其實管的越少越好。而且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希望父母信任他們。如果你能做到信任孩子,那孩子他也會信任自己,他也會讓自己變得更好。慢慢的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

所以如果想要不生氣,那你就嘗試放權吧。當孩子需要你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當孩子不需要你的時候,你可以離孩子遠一些。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以及你們的每一個觀點。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之所以會生氣,不外是孩子的行法不符合父母的要求或期待,與父母的想法不一致,父母或者感到失望、或者感到擔心、或者感到焦慮、或者感到無能為力,因此,生氣、發火。

明白了這個,再來看: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更會讓家長生氣,而不是青春期之前的孩子?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迅速崛起,隨著身體的長大,心理上也越來越渴望獨立、渴望脫離父母的影響和管理,長大成人,因此,做事情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樣常常與父母的要求相沖突,進而,引起父母生氣。

瞭解了以上兩點,我們再進一步思考:

什麼樣的家長會讓青春期孩子更反感、更抗拒?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明確個說法,青春期的孩子一定會叛逆嗎?

當然不是!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和心理發育不同步,容易情緒激動,有很多自我表現,嘗試逐漸形成獨立人格。

但,這不等於叛逆,青春期不等於叛逆期!

實際上,沒有家長的“逆”沒有孩子的“叛”!

我的新書《高情商養育》,與家長朋友探討青春期孩子所謂“叛逆”的來源,怎樣破解“叛逆”,讓青春期孩子順利度過這一人生關鍵期,不因青春期的迷茫困惑影響學業,甚至走彎路。

這五種家長,最容易導致孩子叛逆,請自查:

1. 過分關注學習,不顧孩子身心需求

2. 要求完美,不允許孩子犯錯

3. 固執無知,不允許孩子有個人愛好

4. 大包大攬,孩子不自由,沒有獨立空間

5. 不尊重孩子,沒有界限感,過分干涉



關注親子心理師徐婧英,育兒乾貨你躺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