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到FM:一個歷史性的大變局

中國正在從大建設時代走向運營時代,經過幾年的摸索,我們總結到:建築行業學習FM存在以下三個鮮明順序的階段,這是一個管理含量逐步提升、而技術含量逐步降低的過程。

1.從BIM學習運營

2.思維變換

3.作為管理的FM

從建築到FM:一個歷史性的大變局

FM被稱為是高度整合的管理模式,即表現在這種管理水平的極大提升上,管理水平提升本身就是整合水平的提升。而被整合的對象要素中,技術要素所佔比例極大,但是技術卻並不是FM的真正內涵。就像快遞給你(的組織)帶來服務效果,但你永遠無法將快遞服務及其技術納入到你自身的有機體,所有的設備維保服務皆如此。

1.工程行業的FM觀

當前階段,只有做BIM的朋友才會去了解FM,普通設計施工AEC行業的極少有人關心運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國內"重建設、輕運營"的慣性。從事BIM行業的朋友在實踐中經常會遇到BIM價值不夠高的難題,由於BIM是全生命期的整合信息管理思想,於是很自然的就會順著找下來,最終都會在運營中挖掘價值空間。

2.思維語境變換

深入研究FM就會進入到這個階段,這需要很大的思維轉換的努力和海量的學習,而且遠遠超出傳統工程技術的範疇,也超出項目管理及以項目為主營業務的企業管理的範疇。後文展開詳述。

3.純粹企業管理的FM

這個層面完全脫離了工程行業的背景知識了,當你完成了前述的語境轉換之後,再從企業管理角度去看FM,反而變得簡單了。技術的內容變得極少,幾乎全都是管理。

以下重點研究思維語境變換。無論是從國外引入管理思想、方法和技術,還是解決本土實踐的特定問題,業界都需要這種語境轉換,這至關重要。這種轉換包括幾個方面:

3.1吸收BIM理念(BIM變換)

FM曾是主導BIM技術不斷髮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美國聯邦政府的FM大管家部門GSA是最為典型的一例,GSA在2003年發起的BIM計劃直接引爆了美國社會的BIM革命,歷經十年一躍而達於BIM普及境地。

對於建築行業來說,BIM+FM僅僅是BIM在運維中的應用;而BIM技術對於FM行業來說,是十大科技工具之首。由於BIM技術的異軍突起,非常傳統的CAFM行業正在面臨著歷史性的顛覆可能。

總之,BIM已然成為行業信息新技術的集大成者,包括各類軟件、VR、AR、MR/虛擬現實、3D激光掃描、3D打印、無人機、IBMS、大數據、GIS、雲計算、機器人建造、裝配化、物流自動化、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等。

進而有人給出CaBIM的新詞,甚至於還出現了所謂"BIM+"這樣的類似於"互聯網+"這樣獨立的行業級別的描述方法,這已然超出僅把BIM當做設計的輔助工具的觀點很遙遠了。

BIM既獨立,又與全部傳統業務交織在一起,似乎醞釀著足以改變整個產業鏈的力量,加速整個產業鏈的更新換代。我們總是強調要提高整個建築產業對於BIM的認知和學習,這是怎麼強調都不過分的。

這就是未來:機器人建造,剩下的都是信息處理過程,全都在BIM中完成。BIM不再僅僅是相對於技術而言的過程(modeling),而是:業務過程就是BIM,人們使用著大量的CaBIM工具。

3.2建立全生命期思維(BLC變換)

BIM先天就具備的全生命期的整合技術理念,似乎給我們傳統的工程行業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但是即使在沒有BIM的時候,全生命期本來就是建築行業的固有本質命題:一切的設計都是為運營而設計的,施工是為了實現之。如果沒有運營的需要,就根本不可能開始一個工程項目,這本來就應該是工程行業的基本邏輯,只是一直並沒有被很好的貫徹執行。

從傳統的專業割裂格局轉換到全生命週期的思維方式,其實並不難,尤其在技術上又有了BIM這等先進工具來輔佐。

現今國家力推的PPP項目無不需要進行全生命期的成本測算就逼得造價工程師去研究運營成本;房子越來越多,人們對於房子的要求已經不再滿足於基本夠用,而是開始追求更高舒適度和更大效益,於是蓋房子之前就要開始好好想想將來使用情況是怎樣了。

3.3從技術到管理

工程行業是一個技術主導的大產業,管理所佔比例極低,從行業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的程度可見一斑。而FM卻是一個管理主導的行業,其技術和技術人員則絕大多數來自工程行業。兩者在技術上的一致,以及在管理流程上的相關性使得工程行業學習FM較為容易。許多傳統的機電承包商已經在努力拓展運營服務,儘管他們很早就在為機電系統提供法規強制的保修服務。

工程技術是中立的,誰都可以學習掌握,既可以被用於蓋樓,也可以用於運營。工程是技術主導,而運營則是管理主導。技術也會不斷更新換代,而且運營時代的整個技術格局也將會極大不同於今天,這都是工程技術的最終客戶即FM所帶來的變局

3.4從工程項目到企業管理

項目心態與運用心態。這種心態的問題其實本不應該在我們探討之中出現,但是還是不得不提:一次性的短期項目心態,與企業管理的永續運營心態,很多時候會衝突。

對於工程行業來說,項目就是全部,而這個項目只是客戶企業的組織管理有機體的一項要素而已。而以建築項目為對象的基礎假定也將會被以人為本所取代,建築從而回歸到它本源的地方。

原先建築行業所並不瞭解的包裹在項目外圍的神秘力量,現在終於要被揭開謎底了,那就是FM。試圖將工程管理專業延伸到FM的努力,出發點錯誤,結論卻出奇的正確:甲方的項目管理將會變成FM的一項職能,就像FM也是企業管理的一項職能一樣。

3.5空間思維變換

在FM的各種要素中,空間要素非常獨特。中國本土化的FM模式就是以空間為核心要素而架構起來的,正是空間這一要素在各種雜亂無章的服務建立了邏輯關係,FM這一高度整合的系統化管理模式才得以成型。而建築行業最容易理解空間這一要素,幾乎全部的建築材料設備都是為了搭出來一個合乎需要的活動空間,許多有名的建築設計師更是空間藝術大師。空間不是一個實體對象,但是到你把實體建材設備組裝完畢的時候,空間就自動出現了;就像老子所說的"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其用"。

從毛坯房空間、到精裝修帶傢俱的設施空間、再到活生生的企業工作空間,一層層豐富,三個遞進關係非常鮮明,就像家裡搞裝修一樣。空間是糾正錯誤的設備管理(以設備為中心的思維)的關鍵。空間是建立以人為本的思維的核心。

3.6歷史條件

中美歷史條件的差異導致了許多理解上的困難、歧義,尤其是FM目前主要是一種舶來品,在華外資企業普遍已由中國人管理,但她們普遍沒有像美國的數以40萬計的FM經理人那樣受到過某種專門的FM專業訓練,國內這方面幾乎是空白。

國內整個的歷史發展階段尚且處於美國很早期的階段,比照兩國的現狀即可指出哪些東西與國內差異極大,比如專業教育、書籍出版物、行業組織,哪些國內外已經齊平比如軟硬件、移動互聯網。

我們在翻譯一些國外專業資料時,就特別注意那些國內外理解差異極大的內容,多加註釋、以免引起誤解。Space mgnt被翻譯為空置物業管理就是經典教訓,FM被錯譯為設施的管理也導致了物業管理行業的設備設施專業人士在探索FM這個出路,facility恰恰不是設備、而是space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