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會武 :記錄世界級煤田的建設和發展

高會武,歷任神東煤炭集團新聞中心副總編輯、副主任、主任,現任黨委辦公室(黨建工作部、宣傳部)主任。

口述史|高會武 :記錄世界級煤田的建設和發展

高會武在黃驊港碼頭籌建初期現場採訪

01選擇了礦區

我大學學的是師範專業,按說畢業後要到教育系統工作。畢業那年,神木縣廣電局到我們學校招編輯,學校推薦了我和另外一位同學。快要報到的時候,聽說神東礦區正在籌建電視臺,也要招採編人員。1987年上大學之前,我就對礦區開發建設的情況有所瞭解,我的一些高中同學的親戚在礦區工作,老是講起礦區的事兒,感覺那個地方確實是一片方興未艾的開發熱土,而且是國家項目,工資福利也挺好,所以在得知礦區電視臺招工作人員的消息時,我就動心了。後來經過自薦、推薦,1991年8月,我被礦區電視臺錄取了。

02三條“頭條新聞”

礦區電視臺是1989年成立的,當時以轉播節目為主,叫華能精煤礦區電視差轉檯,是為了解決礦區人看電視的需要而建立的,105米高的電視發射塔是當時礦區最高的地標。最早接收轉播的是中央一套、二套,還有山西電視臺的節目。

到了1990年,為了開展輿論宣傳工作,礦區電視臺開始自辦節目。到1991年,節目採編已經初具雛形。當時礦區新聞每週出一期,每週三播出,節目的時長不固定,有時候是十來分鐘,有時候是二十多分鐘。

因為我是學中文的,在採訪組裡我最早幹文字工作,但是我對攝像特別喜好。臺裡攝像機很少,一個組就一臺,基本上是誰資格老誰扛攝像機。當時設備全是進口的,包括後期編輯系統,設備的標註全是英文。為了儘快熟悉這些設備,我就每天帶著英漢字典對照著看,弄清楚那些接口的意思。攝像機當時最好的一臺是索尼M7,還有一個6800的揹包(錄像機),兩件加起來有30多斤重。播出節目用的字幕機是中華學習機,字塊是單線條的,也沒有我們現在所謂的襯底、字體、顏色的變化,就一個宋體字,連接在電視播出的放像機上,到播出的時候插播上去,很簡陋的一套播出系統。後來新聞節目每週增加到兩期,週三、週五播出,採編人員也增加了。

礦區電視臺業務關係先後隸屬於華能精煤公司工程部、政治部,是集團的單位,但是人員薪資這一塊是由礦區通訊處代管,直到1996年才獨立。當時採編人員不光承擔著神府東勝礦區的宣傳任務,還承擔著包神鐵路、神朔鐵路、華能精煤公司在礦區重點單位和項目的採訪任務,採訪覆蓋面很廣,記者的足跡走得也比較遠,像我們早期基本上黃驊港、朔黃鐵路、神朔鐵路、包神鐵路、電廠都去採訪過。

1992年,建立了內蒙古電視臺駐神東記者站,所以當時在內蒙古電視臺的報道數量很多,通過內蒙古電視臺上送中央電視臺發的新聞也很多。1996年大柳塔煤礦投產時,中央電視臺、省級電視臺都沒有派記者來,開工剪綵的新聞是我和張振聲拍攝編輯製作的,這條消息在當天晚上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了頭條,當時感覺是一個很大的事。新聞播出時,華能精煤公司董事長肖寒同志正在礦區,跟大家一起在伍佰座二樓專門觀看了這條新聞的電視錄像,都很高興。大柳塔煤礦開工的消息在《人民日報》也是頭版頭條刊發,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也在第二天早上頭條播出。一個礦的投產,三個中央級媒體發了頭條,這說明大柳塔煤礦的地位很重要,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煤礦的搖籃,它從一出生就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很了不起。

03 礦區電視臺成果豐碩

礦區早期的宣傳陣地比較少,接收信息的渠道相對來說也單一,地方廣播電視也覆蓋不到礦區,所以看礦區轉播的電視節目和電視新聞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當時礦區電視臺的節目轉播覆蓋面很廣,信號可以覆蓋到孫家岔鄉、府谷的大昌汗鎮,礦區新聞的收視率也就很高。

作為重要的宣傳輿論陣地,在上級黨組織的關懷支持下,礦區電視臺新聞宣傳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特別是在外宣方面,早期在中央電視臺和陝西電視臺、內蒙古電視臺發佈了大量稿件,還建立了兩個電視臺駐礦區的記者站,把礦區早期場景,及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積澱的先進典型經驗向外界做了全面展示,樹立了礦區良好的發展形象。記得有一年在內蒙古電視臺全年播出新聞近100條,差不多3天一條。

04新聞中心的發展變化

一開始礦區電視臺就十來個人,條件很簡陋,演播室只有20來平方米,前後期一套編輯設備,幾個組搶著用,編不出來片子,晚上經常加班。後來上級加大了設備投入和更新力度,只要市場上出現了新的裝備,上級就積極支持我們採購。當時最新面世的攝像機,比如索尼 327、537、637,這些省(區)一級電視臺才有的裝備,我們礦區電視臺也配備了。我記得第一臺字幕機叫新奧特NC4000,後來又升級到NC8000。當時一臺字幕機是20多萬元,這麼多錢能買兩臺桑塔納轎車。上級積極支持,裝備的更新換代還是比較快的。

辦公地點最早是在上灣山上,建了一個小型的演播室。也沒有什麼化妝間,辦公室是七八個人擠一個大房子,宿舍和辦公室集中在一起的,沒有單獨的宿舍樓,跟現在的辦公、生活條件實在是沒法比。

1998年兩公司合併以後,在神華礦區電視臺、神府公司有線電視臺、東勝公司《東煤通訊》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神東新聞中心,隸屬神東煤炭公司黨委直接管理。新的辦公樓起來了,電腦也配備了,製播系統也逐步向非線性轉變,臺裡面建立了小的局域網、製作網。

2004年,考慮到有線電視整體聯網的要求,新聞中心才整體搬到了現在北區購物中心對面的辦公大樓。實際上這座大樓原來不是給新聞中心設計的,文體用途多一點,所以,我們在二樓、三樓看到一些健身房就是當時設計跳舞訓練用的。現在,公司在新聞宣傳硬件改善方面的投入是很大的,在科技大廈有了新的辦公區,技術區域設計了400平方米、100平方米、60平方米三個演播室,條件大大改善了。

從員工隊伍方面來說,由早期的十來個人,到1998年成立新聞中心時的30多個人,後來又招錄了一些大學生,還招了幾名研究生,從員工子女、家屬中招錄了一批人。到了2016年,新聞中心人力資源這一塊的匹配度就很高了,各方面人才都有了。我們也從專業化分工的角度,著重培養了一批採訪、編輯、技術和製播專業人才。機構方面,1998年新聞中心剛成立時,只有電視新聞部、報紙編輯部、辦公室和技術部4個部門,後來實行採編分離,推行扁平化管理,對採編部門進行了結構性改革,把原來的大采編結構改為3個編輯部、3個採訪部門。

05《神東煤炭報》和神東網站

1998年兩公司合併的時候,東煤公司有一個《東煤通訊》,神府公司有個《神府通訊》,都是資料性質的,就是我們說的公文類的一個東西。《東煤通訊》已經有報紙的雛形了。1998年神府、東勝兩公司合併以後,創辦了神東的第一份報紙《神東煤炭報》。

2001年創辦神東信息網,網站一開始是信息中心創辦的,後來才交給新聞中心。網站是新興媒體,起初好多員工對網站並沒有什麼概念,大家只是會上網。網站剛出現的時候,大家感覺網站沒用,而且電視人,包括報紙的採編人員,看不起網站,什麼是網站啊,電視叫臺,報紙叫社,為啥叫站?經過互聯網黃金十年的發展,網站逐步成為主流媒體。習慣了瀏覽網頁之後,大家感覺報紙落後了,電視也落後了。

06 構建全媒體新聞宣傳格局

作為新聞媒體人,要不斷學習新東西,不斷接受新事物。為啥融媒體發展這麼快?就是因為要推動媒體融合。我提出要由“新”到“融”的概念,我在新聞中心的例會上談到過“虎牙”“熊貓直播”,有些記者竟然從沒聽過這些詞。做媒體的不知道最新的媒體業態、媒體的樣式,也不研究它,也不看好它,是不可能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新聞中心在新媒體上搞了“十微兩端”,有的人不理解,問客戶端搞那麼多幹啥。建立客戶端是擺脫別人制約的一個方向,包括《一點資訊》《天天快報》,現在熱門的APP,他們就是為了打破公眾平臺的壟斷,他們做這個新聞,做這個信息的推廣,讓大家接受。在座談會上有的同志提出“十微兩端”有點兒多,要那麼多幹啥?這說明這些同志連分眾化的概念都沒有,大家對分眾化都不理解,不知道你不佔領這個區域,別人就佔領了,就不是你的了。所以這一塊包括我們設立了核算中心、礦業服務、總醫院等公眾號,還有文學類平臺的微信公眾號。

所以說,只要是對的事情,我們就要堅持往下做,錯了,咱們就回來重走,但是必須往前走,往前走是必然的。不往前突破,你不往前走,你對新媒體形態不掌握不瞭解,肯定是要落後的。新聞中心也一樣。從整個神東來說,輿論陣地很重要,神東每年在新聞宣傳陣地建設上投入大量資金,我們就要按照公司黨委的要求,遵循新聞傳播的規律,不斷適應新的媒體樣態,始終探索往前走。在新聞宣傳工作方面,我們不僅要走在全集團的前列,走到行業的前列,還要力爭走到全國企業的前列,這就是成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立得住腳。

07 難忘的工作經歷

在新聞中心我最早是當編輯,後來當記者,還管過廣告。我的任職履歷是:擔任過電視新聞部的副主任、主任,當過分管電視的副總編輯,擔任過分管採編業務的副主任和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後來擔任新聞中心主任、黨總支書記。我對新聞中心的各個行當,基本上都經歷過。近30年,有幾次採訪經歷讓我終生難忘。

上世紀90年代,神朔鐵路、朔黃鐵路正處於建設時期,有一次發大水,包神、神朔、朔黃鐵路受災很嚴重。當時集團組織有關部門搞受災原因調查,我們也參與了。我們連續採訪了40多天,沿著鐵路線一個站點一個站點往過走。採訪結束我們做了一個片子叫《質量警醒錄》,這個片子在全集團的工程大會上播放過。稿子的最後一句話是“質量的達摩克利斯劍高高懸著”,一個感嘆號結束了這個專題片。還有一句話叫作“一場水毀揭開了鐵路工程質量的面紗”。當時有的領導較真啊,說怎麼一場水毀就說明鐵路建設的質量不行。還揭開面紗,原來我們是遮著的!作為主創人員,我心裡很忐忑。後來主要領導說這是一部很好的典型教育片,肯定了我們的工作。這是我印象很深的一個作品。

1996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頭條播放大柳塔煤礦投產的片子,是我們自己拍的,我們通過內蒙古電視臺上送中央電視臺。內蒙古電視臺的編輯叫陳秀英。央視播出時,字幕署名陳秀英、高會武、張振聲時,把姓氏都去掉了,應該署“秀英、會武、振聲”,結果中央電視臺的編輯誤認為這是兩個人,寫成了“秀英會、武振聲”,把我的名字分為兩半。中央臺編輯以為那是蒙語名,以為秀英會是個蒙古族的名字。

礦區電視臺最早沒有專業特技臺,不像現在一樣,用非線性編輯很簡單把片頭做了,過去特技臺跟線性編連接在一起,你得倒三四次才能製作出來。你只能靠臺子的手動設計畫面的出法、走向、路徑,加一版字幕,加兩版字幕,加三版字幕效果,信號衰減很厲害。我跟安俊茂為了製作神東新聞改版的片頭,一晚上睡不了覺,折騰過來折騰過去,帶子倒過來倒過去,才能形成最後版的片頭。神東新聞的老片頭,都是我倆折騰出來的。早期我們的背景板,我們自己設計,燈光、攝像機那都是自己調。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經歷都很有意義。

記得拍攝朔黃鐵路和黃驊港工程開工儀式時,去的那天正趕上大霧天氣,汽車走了一晚上,霧大的根本看不到路。我們兩個人就一左一右把頭伸出車窗外,看著公路中間的白線和路邊的指示線,指揮司機往前開。就這樣一路驚險趕到河北滄州,已是凌晨4點多了。6點多又出發往黃驊港口的開工典禮現場趕。

那會兒每年集團公司開年會,都是臺長帶著我開車到北京去採訪。1995年臘月,我妻子進入了預產期,但是等了幾天也沒生。正趕上集團開年會,臺裡讓我去。那天晚上走到河北易縣,剛在易縣住下,家裡通過同事的“大哥大”打來電話說我兒子出生了。當時孩子缺氧,在氧倉裡待了3天。等我採訪返回,已經是一個星期以後的事了。兒子出生的時候,我也沒能守在妻子身邊,一直很慚愧。

國際採煤技能大賽在礦區舉辦的時候,宣傳氛圍很濃厚,新聞中心創造了不少“第一次”。在當時中心主任賈連書的帶領下,大家出版了英文報紙、播出了英語電視新聞,這都是全新的嘗試和突破。早期的臺長王平、梁雲亮,中心的歷任主任,賀玉斌、李海水、賀生忠,每個人都對礦區電視臺、新聞中心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也有許多開創性的“第一次”。可以說,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批又一批新聞工作者的付出,才有了礦區新聞事業發展的今天。

08 編纂《神華集團黨建史(神東篇)》

2016年的元月份,神華集團黨組副書記韓建國來大柳塔礦調研的時候,提出神東要對自己的黨建歷程認真地做個總結。後來這項工作主要由新聞中心來承擔,我是主要組織者之一。

口述史|高會武 :記錄世界級煤田的建設和發展

《神華集團黨建史(神東篇)》於2017年6月出版發行

編纂工作一開始,關於神東是編黨史還是黨建史,大家的意見是不統一的。有些同志提出來,神東的歷程也就30多年,你編黨史是編不了的。另外編纂大綱寫出來之後,內部的意見也不統一。在這本書編纂過程中,到底是用八章的大綱、七章的大綱,還是用六章的大綱,分歧很大,一直沒有定下來,直到最後階段才確定為六章大綱。

黨建史編纂是公司黨委全力推動的一項工作,公司主要領導親自過問,先後有三位分管領導,張子榮、張永智、劉勇三位同志親自參與指導。我們作為具體實施者,確實也做了一些工作。公司抽調了礦區有一定理論經驗、文字功底,並且熟悉礦區開發建設的同志參與了這本書的編纂。我們還吸收了地方史志辦的同志參與編纂,所以這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章節擺佈上,我們從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在黨領導下礦區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神東黨的建設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等幾方面來謀篇佈局。後來事實證明,這樣謀篇佈局也是符合2016年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上關於國有企業的根和魂的論述,總體的把握還是不錯的。33萬字的篇幅,也是國有企業首部黨建史,應該說開了一個先河。

由於史料不充分,我們在梳理礦區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設、企業文化建設的總體脈絡時,感覺難度很大。集團黨組要求必須在2017年7月1日之前出版,編纂時間非常緊,大家加班加點,投入緊張的編審校對工作,特別是進入終審階段和三審三校階段後,編纂工作更是辛苦。好多同志在北京辦事處,每天都幹到凌晨四五點。匆匆地休息一會兒,吃點早餐,又開始投入工作了。那種勁頭也確實體現了神東人的一種精神。從我本人來說,參與組織這次編纂工作,感覺非常榮幸,這是我人生經歷中一次難得的收穫。

最近,我們正在編輯《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神府東勝礦區開發建設者口述史》,全書37萬字,是在採訪45位老同志的基礎上整理形成的一部史書。如果說神東黨建史是宏觀地、線條式地對礦區黨的建設進行的總結提煉,那麼這部口述史就是對神府礦區開發建設過程的微觀表達、具體展示。口述史通過老同志的講述,回顧了礦區開發建設的艱辛歷程,通過一個一個鮮活的故事,反映了神東礦區的紅色傳承、精神傳承、創新傳承。

09 《神東之路》和“三個100”主題宣傳

神東歷時三年拍攝製作完成了一部16集的電視系列專題片《神東之路》。北京飛天藝術公司組成主創團隊,公司好多同志參與了不同的工作。我是撰稿人,也是策劃人之一,親身經歷了策劃、撰稿、拍攝、製作的過程。《神東之路》是以影像志的形式,對神東發展歷程進行了全面展示。《神東之路》《神華集團黨建史(神東篇)》《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神府東勝礦區開發建設者口述史》這三個系列作品,可以說構成了一個豐富的神東精神文化圖譜,全方位、立體式地再現了礦區開發建設者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鬥、開拓務實、爭創一流的創業和發展歷程。

口述史|高會武 :記錄世界級煤田的建設和發展

高會武(右二)在大柳塔煤礦一期工程竣工驗收投產剪彩儀式上與同事合影

2018年,新聞中心啟動了“三個100”工程,就是採訪“100個神東肖像”“100個神東故事”“100個神東才藝展示”。用100個人物的圖譜,建立100個神東人物肖像,講述100個神東故事,展示100個礦工才藝。在此基礎上,下一步我們要建立神東的影像檔案庫,建立神東的文化展廳和神東博物館。新聞宣傳工作不僅是一種即時性宣傳,同時還要開展搶救性採訪,這是對歷史的一種影像再現和保留,同時也是留給後人的一份份珍貴的影像檔案,這也是新聞工作者的一項光榮使命。從文化的角度來講,我們把這塊工作做紮實,形成一個豐富的神東人的精神檔案、文化檔案,也是一份新聞人的貢獻。我覺得,新聞中心除了做好新聞傳播工作外,還要打造文化平臺、傳播平臺、學習平臺,這樣我們的新聞工作才更有意義。

10 注重平臺傳播

新聞宣傳工作是一個大課題,過去我們一直講要形成大宣傳格局,主要是兩個方面:對內我們要把媒體做活,讓我們的媒體始終具有時代感和親和力,就是要傳播大家想看的東西,這是一個關鍵。內宣的對象是我們礦區的職工群眾,如果你的媒體形態落後於時代的發展,同時你的傳播性又不吸引人,那舉旗幟、聚民心的作用就發揮不出來,你的使命和擔當就沒有了,你的使命和任務就實現不了。所以在對內宣傳方面,我們一定要把媒體的樣態保持下來,把媒體的親和力建立起來,讓大家喜歡看我們的節目,看我們的報紙,看我們的新媒體。

對外宣傳我們要抓重點,為什麼說要抓重點呢?我們現在是“漫山遍野、大水漫灌”,這種外宣格局要打破。首先我們要注重平臺傳播,不是簡單地做內容傳播工作,要把我們的平臺傳播出去。比方說“圖說神東”“神東之聲”“神東視頻”APP,我們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社會公眾來關注,這樣我們才能爭得話語權。如果外宣上我們僅僅是關注每天發了多少條稿子,那根本引不起多少關注。我們與新華社雲平臺搞了上灣煤礦8.8米大采高直播,點擊量達到180多萬次。但這180萬次點擊的傳播效果,在新華社1億多的客戶群面,我們到底佔多少比重?所以外宣工作創新是一項非常急迫的任務。如果我們還滿足於區域化傳播的概念,沒有大眾化傳播的概念,沒有行業化傳播的概念,那麼我們新聞傳播的前景並不看好。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的媒體傳播平臺一定要走出去,我們的外宣要走出去,這不是簡單的發多少條稿子的概念。

11 要更多的關注新媒體

2019年,國資委跟“抖音”簽訂了戰略合作以後,不少央企已進入了“抖音”序列。地方上,西安做得特別火,西安交警拍的東西都是在“抖音”傳播的,不用電視,不用衛視了,用“抖音”傳播,傳播的速度瞬間可以超過10萬、20萬次的點擊量,上百萬次的點擊也很多。“抖音”這個短視頻平臺大家都在用,那麼我們能不能達到這種效果?我們的抖音短視頻在央企裡面能佔到什麼位置?我們的“抖音”不可能達到“摔碗”的效果,也不可能達到“洪崖洞”的效果。通過努力,我們的“抖音”能在央企二級企業裡排進前十名,那就很了不得了。還有我們的網紅塑造效果究竟怎麼樣?所以說,在新媒體打造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加倍努力。

從內宣的增強吸引力、加大親和力,到外宣的重點突破、實施走出去戰略,這是我們企業媒體人面臨的一項新課題。如果還滿足於我們已取得的成績,電視節目也在出,報紙也在出,網站也在發佈,我們就會落後於時代,落後於這個行業。

還有一個打造新媒體學習平臺的任務,我們建立了“神東學習”公眾號,但是現在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傳播理念。在黨建學習平臺的構建上,要讓公司全體共產黨員通過APP、手機客戶端,就可以學習基本政策、基本知識和基本要求,從而實現學習教育的便捷化,也可以通過積分設置,這些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索、去研究。

作為一個經歷過世界級煤田開發建設的媒體人,我無比自豪,作為一個見證了兩億噸級煤田崛起的媒體人,我無比驕傲。在新時代,作為一名企業媒體人我們一定要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主動擔當,這樣我們才能有更多的獲得感!

來源 | 神東煤炭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