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族貝都因人入侵薩珊文明,"野蠻人"為何還能建立阿拉伯帝國?

據歷史史料記載,公元前70000年到公元1年,世界人口由一百萬人增加到一億人。而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我們每個人所能擁有的物理空間就會隨著人口的增加而減小。

中國有句古話“一山不容二虎”,那麼為了爭奪物理空間的群居性動物:人類,對土地的拓展是具有群體性的。而在一個人群中,當他們覺得自己的空間不足以支撐群體活動時,就發生搶奪土地和侵佔。

蠻族貝都因人入侵薩珊文明,

所以說,貝都因人對薩珊東羅的戰爭是源於最原始搶奪土地的願望,不僅如此,這不只是一個人種的戰爭而是蠻族人的戰爭。那麼為什麼說貝都因人是蠻族人?對波斯薩珊王朝和古羅馬帝國的戰爭是不是“蠻族入侵世界”,接下來一探究竟。

一、 貝都因人究竟算不算蠻族?如果算,又從何說起?

談起這個問題,需要從不同朝代的國家去判斷。在中國古代和西方羅馬帝國時期都存在著蠻族,而這兩個不同的國家對蠻族的釋義也是不同的。那麼首先,貝都因人這一人種分佈於主要分佈在西亞和北非廣闊的沙漠和荒原地帶,屬於歐羅巴地中海類型。

貝都因人人種的分佈就決定出貝都因人曾生活於西方羅馬帝國時期,而非中國古代。那麼西方羅馬帝國時期,對於蠻族人的詮釋是這樣的:羅馬帝國內部的文化差異使得意大利以東的地區使用的主要語言是希臘語。

而意大利本土及其西部地區是拉丁語佔支配地位,

由於古希臘語和古羅馬語的語系相同,也擁有許多的通用語,所以不會說通用語的民族被其成為蠻族。

蠻族貝都因人入侵薩珊文明,

根據史書記載,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匈人和高盧人,東方的波斯人和帕提亞人,阿拉伯人等都是當時的蠻族。看到這裡,會發現沒有貝都因人這一人種,是不是不算蠻族?其實不是,貝都因人屬於閃含語系民族是阿拉伯人的一支,被蠻族包含在內。

不僅如此,貝都因人使用的語言是阿拉伯方言和阿拉伯文,而不是羅馬帝國的古希臘語或者古羅馬語,因此語言的差異可以判斷出貝都因人是蠻族的一部分。那麼作為蠻族的貝都因人,對薩珊東羅的戰爭如何說起?

二、 蠻族入侵文明世界從何說起,又給世界帶來什麼

貝都因人對波斯薩珊和東羅馬的戰爭算“蠻族入侵文明世界”嗎?毫無疑問,是的。法國曆史學家吉爾斯曼曾說:“薩珊文明是伊朗幾千年來歷史發展的頂峰……文明世界好像是由薩珊和羅馬平分。”

這句話中,可以瞭解到,波斯文化和羅馬文化曾在歷史長河中刻下文明印記,而這兩種文化所代表的國家交戰,彼此軍事力量被大幅削弱。以羅馬文化為代表的東羅馬帝國也就是後世的拜占庭帝國無法抵禦蠻族入侵,為拜占庭帝國的覆滅做了鋪墊;

而波斯薩珊王朝早就在波斯羅馬爭霸戰中不負交戰前的狀態,加上蠻族入侵便加速了波斯薩珊的滅亡。651年,薩珊波斯被阿拉伯帝國滅亡。

阿拉伯帝國是由兩個前後相繼的王朝組成的,第一個王朝是倭馬亞王朝,第二個王朝是阿拔斯王朝。兩個王朝代表不同的時期,同時也代表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帝國。倭馬亞王朝主要還是遊牧帝國,阿拔斯帝國由遊牧帝國轉型為文明帝國。

蠻族貝都因人入侵薩珊文明,

這種轉型,促進了伊斯蘭教成為阿拉伯帝國各民族的共同宗教。從這時開始,伊斯蘭教開始大規模地吸收各大文明民族的文化充實自己。一場偉大的文化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這場運動,就是阿拉伯帝國曆史上著名的“百年翻譯運動”。阿拉伯帝國以恢宏的氣概,重金聘請各民族的優秀學者齊聚巴格達,將各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一一翻譯成阿拉伯語。

這一人類翻譯史上的偉大工程,既使中東地區古典文明的輝煌成果在中世紀得以繼承,又為阿拉伯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自此,伊斯蘭文明變得充實,而阿拉伯語的普及使之成為了一種國際學術語言,伊斯蘭文明集各種文明之大成,幾乎到達了世界史上中世紀文明的頂峰。

所以貝都因人對薩珊東羅的戰爭雖然是蠻族入侵文明世界,但是同時也帶來了伊斯蘭文明,給世界文明增添了一筆巨大而財富。那麼給世界帶來影響的阿拉伯帝國如何建成?

三、 作為蠻族之一的貝都因人,為何能建立起阿拉伯帝國

1.貝都因人學習其他民族文化,提供文明藍圖

貝都因人是阿拉伯半島上的一個遊牧民族,他們經常騎著駱駝在西亞、北非的沙漠和草原中游牧,這種氣候下夏季氣溫經常在四五十攝氏度之間常年乾旱,而且降雨量極不均衡,有的地區牧草都被旱死。因而,尋找牧場爭奪水源,就像一條線貫穿在貝都因人的整個歷史。

蠻族貝都因人入侵薩珊文明,

多數人認為,遊牧民族是沒有文化的,他們搶奪他人的資源物品,是一種野蠻的象徵。貝都因人原本如此但是由於貝都因人生活的阿拉伯半島,存在著巴比倫、埃及等古文明民族。在耳濡目染下,善於學習的貝都因人也漸漸學習到其他民族的文化。

如果僅僅因為他們學習到一點文明,最多使他們擺脫野蠻狀態,但卻未必可以變得強大到能夠建立起一個帝國。他們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們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時機,實行了及時的轉型。

而正是因為貝都因人同其他民族的學習交往,使得貝都因人得以學習到其他民族的宗教文化。而其他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基督教和猶太教,而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是基於這兩大教的教義上而改造的,與這兩大宗教不同的是。

它結合了適合極端乾旱氣候條件下的生活方式而創造,不僅是宗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將宗教和生活緊密結合,是伊斯蘭教最突出的特色。伊斯蘭教統一阿拉伯半島之後,貝都因人就成了阿拉伯人,所以這為其後來的阿拉伯帝國的崛起提供了宗教文明基礎。

2.路通財就通,財富的積累創造經濟基礎

那麼僅僅只是因為學習到了文化就可以擁有創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強大帝國嗎?當然不是,這還要得益於貝都因人掌握了由印度或波斯出發到也門,再沿著阿拉伯半島西部山脈向北一直到黎凡特,出海坐船前往歐洲的商路,道路將地中海世界和印度洋世界的商品經濟聯繫起來。

蠻族貝都因人入侵薩珊文明,

成就了幾個成為貝都因人文明起點的城市。而眾所周知的聖城麥加和第二聖地麥地那,就是貝都因人掌握的這條商路上的重要節點。

這條商路為貝都因人建立阿拉伯帝國奠定的是經濟基礎。由此可以看出,對波斯薩珊王朝和東羅馬帝國的戰爭之前,貝都因人的經濟實力和文化都為其建立新的帝國創造了機會。

3.貝都因人驍勇善戰和伊斯蘭教發展,成就自身軍事力量

身為遊牧民族的貝都因人喜愛自由而不受約束,所以也決定了他們的個性特徵是勇敢、好義、為氏族利益勇於衝鋒陷陣,不惜犧牲性命,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熱情豪放、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貝都因人的個性為贏得戰爭勝利奠定強大的軍事和意志基礎。

因為貝都因人為了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他們寧願過艱苦的遊牧生活。可以看出,遊牧人民十分堅定其內心選擇。

縱觀歷史,遊牧民族建立強大的帝國並不是一件很罕有的事情,跟其他建立起非常強大帝國的遊牧民族不同的是,貝都因人不僅創造了一個阿拉伯帝國也創建伊斯蘭文明。那麼貝都因人如何從遊牧民族變成帝國統治者呢?

探究其歷史,源於羅馬帝國早已分裂成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而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由於東羅馬帝國和波斯薩珊王朝的爭霸戰爭,消耗了這兩大帝國的實力,它們早已不復如前。

蠻族貝都因人入侵薩珊文明,

在這個時期,伊斯蘭教受穆罕默德創立而貝都因人也皈依在伊斯蘭教下並且在東羅馬帝國和波斯薩珊王朝爭霸戰爭中逐漸發展,爭霸戰爭為伊斯蘭教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為貝都因人創立宗教性帝國鋪下道路。

而正是因為伊斯蘭教的成長,伊斯蘭教的傳播使許多民族和部落建立起了穆斯林公社,組建穆斯林武裝,用武力與麥加貴族抗衡,開始了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經過數次征戰的勝利,阿拉伯半島的統一使得以後的對外戰爭和建立阿拉伯帝國提供了強大的軍事基礎。

四、 結語

貝都因人在歷史長河裡發展至今,他們從一個野蠻民族變成了文明的傳播者,把野蠻狀態擺脫,並且開創了不一樣的帝國時代。阿拉伯帝國的興衰,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文藝復興開始前,伊斯蘭是世界的主角,貝都因人留下這濃墨重彩的一筆,足以被世人所銘記。

參考文獻:

《阿拉伯世界》

《全球通史》

《歷代先知和帝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