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新能源汽車長短租服務,「小靈狗出行」已在國內60個城市投放近10萬臺車

從2018年開始,國內汽車行業出現兩種顯著趨勢:汽車銷量28年來首次下跌,新能源汽車在國家政策補貼下,仍然面臨訂單不足的困境。同時,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考慮購買汽車的“使用權”而非“產權”。

站在變革的風口,很多公司紛紛推出共享出行平臺,提供分時租賃、長短租、網約車等共享出行服務,讓車企得以消化產能、拓展營收渠道、滿足消費者的新型用車需求。

36氪近日採訪的寧波小靈狗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靈狗出行”)也看到了共享出行的機遇。這家新能源出行平臺運營商成立於2018年,由2015年成立的寧波軒悅行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與2013年成立的“我的車城”合併重組而來。

小靈狗出行董事長兼總裁胡鋼告訴36氪,浙江左中右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的“純電動微公交”正在整合進小靈狗出行旗下。

目前,市面上很多汽車租賃平臺主要是給商務人士、遊客提供短期用車服務,但小靈狗出行更多關注本地人出行需求,提供長短租(周/月/季/年)和整租(3-5年的以租代購)服務,而非日租和時租。

小靈狗出行稱,其租賃業務已入駐寧波(包括寧海、餘姚和慈溪)、青島、長沙、蘭州、沂南、昆明、 天津、重慶等60個城市,開設了40多家直營店、400多家體驗店,運營車輛9.8萬臺,包括吉利、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知豆、特斯拉、合眾哪吒等新能源品牌車型。未來5年內,該公司計劃投放50萬臺新能源汽車。

胡鋼表示,為了避免重資產,他們每進入一個市場,會建一家直營店,並與加盟商合作建立6-8個體驗店。直營店負責資產管理和客戶維護,體驗店負責尋找客戶和交付環節。

從去年開始,很多共享汽車企業暴雷和倒閉。談及如何看待共享汽車的商業模式和盈利困境,胡鋼告訴36氪,共享汽車盈利難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車損,因為按天或小時計費的分時租賃在取還車時都不需要車損檢驗,全靠用戶“自律”,而“自律”並不可靠。同時,因為共享汽車的高車損,保險公司都不太願意合作;第二,分時租賃一直標榜“高頻”和“剛需”,但共享汽車“資產太重”,每臺車生產成本最少要5萬人民幣,意味著運營平臺不可能像投放共享單車那樣滿街投放共享汽車,這導致用戶不能方便快捷、隨時隨地提取車輛,也就無法產生高頻訂單,由此導致車輛資產閒置過多、折舊成本過大,最終難以盈利。

當然,胡鋼也提到,在一些遠離市區的旅遊景點、新城開發區,因為公交不便,分時租賃可以成為城市交通的有效補充,但這是局部現象,難以大規模複製。

而對小靈狗出行來說,他們從成立之初就目標解決三個“不平衡”問題:第一是汽車“產銷”不平衡。從2017年就能看到,雖然中國汽車銷量每個月還有20%環比增長,但汽車產能已經遠遠過剩;第二是“人車比”不平衡。中國平均1000個人擁有170多臺車,而美國是1000人擁有大概800臺車。同時,中國的三四五線城市及周邊鄉鎮的汽車保有量嚴重不足,有大量人口買不起車;第三是新能源汽車“產銷比”不平衡。新造車企業聲勢浩大,也有國家政策補貼,但願意買單的客戶遠不及預期。

針對這些痛點,小靈狗出行決定從新一線、二線及以下城市入手,以長短租和整租(3-5年的以租代購)切入共享汽車市場。

胡鋼稱,他們在過去兩年沒有盈利,主要是因為有一部分資產閒置、運營車輛沒有完全出租,同時,前期投入了大量資金研發智能系統和APP、搭建分銷體系。但他們過往的每一次租賃都是盈利的,今年也計劃實現公司整體盈利。

今年3月,曹操出行宣佈與小靈狗出行達成戰略合作,在寧波、杭州、青島、金華、湖州、溫州、蘇州、長沙、蘭州、昆明、南京、廈門12個城市接入小靈狗出行旗下指定車型,提供租車服務。上線初期,雙方投入2020輛車,月租999元,日均只需33元。今年4月,小靈狗出行還宣佈與拼多多合作,推出“買車包郵,77折購新能源汽車”活動。

談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公司業務的影響,胡鋼表示,一方面,2月以來,他們平臺每月成交額有10%-45%的下降,但另一方面,疫情期間,因為擔心乘坐公交和網約車的風險,一些沒有私家車的用戶開始選擇長短租服務。

“我們過往30%的租車用戶是3年租期之後真正把車買走的。長期租賃以後,粘性是很強的,會形成購買的轉換。”胡鋼表示。

————

我是36氪記者王藝瑾,業務交流可添加微信catherineyijin,請備註公司+姓名+職務+來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