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丨真實的劉表——漢末大局裡的局外人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凡夫讀盡五千載,天下最難是人心

大家好,我是Dai文豪,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在歷史長河中讀讀那躁動的人心

評價劉表這個人,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也困難。因為這個人一生中的心理變化其實和今天大多數普通國人一生的心理變化是非常相似的。最大的差別可能就是今天普通人的一生是真的普通,而劉表,起點卻是出於整個社會階層金字塔上塔尖以下的第一階層,因此在普通中又有了那麼一些特別。這篇文章,我就帶各位看官細細品鑑一下劉表這個人。

《三國志》丨真實的劉表——漢末大局裡的局外人

在史書中有個不成文的習俗,在介紹一個人的時候,先說他是哪裡人士,然後簡述小時候的風評,這個小時候一般是指未及冠之前,最後形容一下這個人的外貌特徵。而第三部分關於外貌特徵的記載,對於身高特別高,身高特別矮和身有殘疾的人會特別記載。比如大家小時候都背過的鄒忌諷齊王納諫,說鄒忌,開篇便是“修八尺有餘。”,再比如三國第一人氣王諸葛亮,三國志記載是“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一方面,我們會發現古人特別注重“八尺”這個高度,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八尺”這個高度在古代是真的高。所以這個山東大漢後來跑到荊州以後,在蒯良,蒯越,張允,蔡瑁這些人面前,想必站在一塊的時候定然是非常突兀的。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也。少知名,號八俊。長八尺餘,姿貌甚偉。

之前在評述袁術的時候,我有提過袁術和劉表是有矛盾的。袁術一方面惦記著荊州,另一方面又看劉表不爽,所以後來派了孫堅去打荊州,沒想到這一仗把孫堅自己給搭進去了。袁術為什麼看劉表不爽,一定要搞劉表一手呢?這要從劉表年輕的時候開始挖。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袁術之在南陽也,與孫堅合從,欲襲奪表州,使堅攻表。堅為流矢所中死,軍敗,術遂不能勝表。

每個時代都是不缺憤青的,嘴上大喊著口號,搞些遊行示威的動作。或許他們的心情有些是非常真誠的,但是從客觀的角度,就結果來看,很少有憤青能夠做出有價值的事情。但是即便很難做出有價值的事情,古代社會對憤青接受程度卻是很高的,因為在古代社會中,敢抨擊時政的憤青們必然是有背景有身份有後臺的,而他們發聲所提出的社會問題也是確實存在的,只不過絕大多數人因為地位差距懸殊而不敢發聲罷了。而劉表,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正兒八經的漢室宗親,皇室子弟。所以劉表走上憤青之路之後,不但非常順利,更是為他在社會上贏得了很高的聲譽,於是劉表也就順勢成了“八駿”之一。


《三國志》丨真實的劉表——漢末大局裡的局外人

“八駿”這個稱號,並不是劉表這一批人特有的,它是有著歷史傳統的。第一批八駿是周舉一撥,第二批是李膺那撥人,第三批是張儉那撥,劉表這一撥是第四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哪一批“八駿”,都和黨人脫不開關係,這裡面的彎彎繞繞比較複雜,這裡就不詳細展開了。各位看官在這裡只要記住兩個關係就行。一,一代黨人領袖李膺的女婿就是袁紹。二,黨人團體傳承緊密,“八駿”也是一種傳承形式。這樣,對於袁紹和劉表能搞到一塊兒去,各位看官是不是就看明白一點了呢?

劉表當年也是參與過太學生運動的扛把子,於是後來黨錮禍起,劉表只能開溜。直到公元184年,黨禁解除,劉表才又被大將軍何進給安排回到中樞。所以何進對劉表是有恩的。公元190年,荊州刺史王叡被孫堅一言不合給幹掉,此時董卓當政,看這個準備應袁紹的號召舉反旗的傢伙被幹掉了,很開心。正好劉表這幾年表現得很乖巧,就讓劉表去頂王叡的位置,於是就有了劉表單騎入荊州的事兒。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靈帝崩,代王叡為荊州刺史。

插一段題外話,這個被孫堅一言不合幹掉的王叡純粹是作死把自己作死的,這貨沒事兒就喜歡對著孫堅說騷話,無非就是諸如“殺豬的都當太守啦,不合規矩呀。”,“朝廷問題很大呀,賤民都能上位啦。”此類。而孫堅屠戶出身,腦子裡沒那麼多彎彎繞,你沒事兒就對我說騷話,我又說不過你,那我搞死你好了呀,於是武陵太守曹寅一挑唆,孫堅也正好想弄死這個天天說自己騷話的傢伙,就順勢把王叡幹掉了。

《三國志》丨真實的劉表——漢末大局裡的局外人

荊州這個地方非常有趣,可能由於距離上較中原地區相對比較遠,所以便應了那句老話“山高皇帝遠”,因此地方勢力比官方勢力要強大得多。在中原地區,中樞的權威和影響力比較充足,所以是比較正常的“中央命令地方”的狀態,而到了荊州,就變成了“地方支持中央”,主動權不在中央,而在地方。而地方勢力又以宗族勢力為主。於是劉表便做出了一個不得不做的愚蠢決定。在和荊州大族蒯氏和蔡氏商議之後,給地方宗族的頭頭腦腦發出邀請,在宗族首腦們來聚會的時候,一股腦殺了個乾淨。從此蒯氏和蔡氏就走上了人生巔峰。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遂使越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襲取其觽,或即授部曲。唯江夏賊張虎、陳生擁觽據襄陽,表乃使越與龐季單騎往說降之,江南遂悉平。

為什麼說劉表這手操作愚蠢卻又不得不做呢?要知道,當時的天下,董卓攥著天子,漢室衰微,荊州之地的百姓更是隻知宗族,不知朝廷。劉表雖然是官方任命的地方軍政一把手,但是空有士族階層中的威望,卻無荊州地區的實權。為了掌權,劉表必然要和當地的地頭蛇合流。

而劉表將荊州宗族的首腦一場宴會殺了個乾淨的行為,雖然史料上沒有比較明確的記載,但我個人覺得這個決定很有可能和劉表無關。或者說,劉表也許是在蒯良和蒯越的勸說下下了殺人立威的決心,但絕對沒有這個魄力去把到宴的人都殺乾淨。要知道,劉表來荊州以前,僅僅由一個憤青轉型成普通官吏沒幾年。之前的日子,一沒打過仗,二沒殺過人。黨人對他的品德都是交口稱讚。這樣的傢伙有什麼狗膽一氣兒殺五十五個人?所以這場宴會的結局,極有可能是蒯氏和蔡氏提前安排好的,畢竟這批人如果有人活著,可能會成為劉表制衡他們的工具,而如果這批人都死乾淨,蒯蔡兩家在荊州將毫無對手可言。怎麼做收益最大,一目瞭然。

《三國志》丨真實的劉表——漢末大局裡的局外人

也正是從這一刻起,劉表只能看看不說話的局面就被決定了。整個荊州明面上的領袖是劉表,實際上控制軍政權力的只是蒯蔡兩家。這一點從劉表190年入荊州,208年暴斃,18年間身邊的親信只有蒯良,蒯越,蔡瑁,張允就可以看得出來。荊州人傑地靈,有名氣的文臣武將著實不少,但劉表從頭到尾只有幾個人能見,這說明不是劉表不識人才,而是他的處境只能讓他看到這幾個人。

少年時期志向遠大,看誰都看不慣,沒事就批評這個批評那個,不知天高地厚,這和無數小時候思考“將來我是上清華還是上北大?”這個問題和孩子是多麼相似。長大一點發現自己能力好像有一些不足,於是潛心做一些事情,希望能夠彌補不足和證明自己,然後發現努力了一段時間還是一場空。恰如劉表入荊州,平定宗族勢力前後的心態變化,本以為拉一個打一個,相互制衡,自己可以掌控雷電,結果發現從頭到尾自己都是被掌控的那個,是多麼相似。所以絕大多數普通人和劉表是相似的,自命不凡,受挫,努力彌補,再受挫,癱著,我不起來了。劉表人生的發展軌跡正是如此。

《三國志》丨真實的劉表——漢末大局裡的局外人

等到袁紹和曹操掐起來的時候,拉劉表站隊。劉表就更尷尬了。首先,身為黨人,他一定要站袁紹的隊,因為曹操這個改革家在某種意義上反而是黨人最討厭的那種人。為什麼黨人討厭曹操,首先曹操算是貴胄出身,對上層的一套了如指掌。而這個人又親民,對下層的一套更是知根知底。所以黨人的一套理念哄不住曹操,哄不住整個實幹派。而無法控制的力量,肯定不會成為自己的力量。這就是黨人集團和曹操的天然對立。

劉表最後也的確站了袁紹,可他又沒辦法幫助袁紹。雖然同屬於黨人陣營,可劉表沒實權啊。架著劉表的一幫實權派全是半草根出身,情感上更傾向於曹操,因為曹操能給他們更現實的東西。這種詭異的關係才導致了後來劉表表面上對投降曹操心動了,於是派手下韓嵩去考察,韓嵩考察回來說曹操好卻又差點被劉表活活打死的迷幻情節。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表遂使之,果如所言,天子拜嵩侍中,遷零陵太守,還稱朝廷、曹公之德也。表以為懷貳,大會寮屬數百人,陳兵見嵩,盛怒,持節將斬之,數曰:”韓嵩敢懷貳邪!“觽皆恐,欲令嵩謝。嵩不動,謂表曰:”將軍負嵩,嵩不負將軍!“具陳前言。

劉表能怎麼辦,劉表也很絕望啊,但絕望也沒轍啊,混一天是一天吧。於是劉表就這樣混了下去,混到了官渡之戰結束,混到了兩個兒子面和心不合,混到了劉備瘋狂搞小動作自己卻無動於衷,最終混到了曹操來打荊州,然後癱在床上,撒手而去。

《三國志》丨真實的劉表——漢末大局裡的局外人

瞅瞅,絕大多數人的一輩子是不是和劉表很像?不能說劉表不努力,不能說劉表不反抗命運,只能說時也命也。真正能在人生道路上掌控雷電的,不是天賦異稟,比如劉備,就是天命所歸,比如曹操。所以人這一輩子,沒法說,多數時候,只是看看,也就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