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論語》中爭議最大的一句話是哪句?

我是過期雜誌


有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該是多麼經典。而這樣的經典,有多少人在讀,就有多少人誤解,語言的理解,和一個人的知識儲備以及認知有關,和一個人所處環境,自己的心境也有關,有爭議在所難免。有爭議的句子很多,但是我覺得,開篇“學而”的爭議雖不是最大,但是最重要,特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因為既然是開篇,就尤顯它的重要。如果一知半解,那以後的學習就會有很多困惑。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有人說是學習並不斷練習實踐,有人說比對現實進行學習。都對,但是並不全面。它的意思應該分幾個方面。第一,學習知識,並不斷練習,鞏固加強;第二,學習知識並放在實踐中檢驗,對照;第三,學是個過程,無論學什麼,都還要習,並且是“時”習。時下,現時的習。這樣來獲得真知。

可以說,這一句話是對學習的概括,也是告訴後世讀《論語》的人要根據自己“時下”的情況來理解學習。這就好比解《易》,都是根據時間變動的,時空不同,事物的形態也就不同,對事物的解釋就不一樣,道理不同。可以說,《論語》是給了一個基層框架,一個大綱,人們應該根據現時,現世情況來學習理解,豐滿知識。也告訴人們,學的過程中,要比對現實,不能為解釋而解釋。

這句話如何解

既然說了要比對現實,現時來解釋,就好說了。人們學習知識是有分類的,一類就是記憶性的,經驗性的,熟能生巧類型的。這一類就是要不斷地練習。就是時常拿來練習練習。還有一些,不是靠練習的,而是要悟,就是在實踐中,比對當下進行學習總結,然後還得自己加工創造。具有創造性的思維,知識就不是時常練習。

另外一個就是,與時俱進地學,與時俱進地習。這樣在讀《論語》時,就把裡面的理論,道理,比對現時的事物,去做出合理解釋。道理總不能一直都放在紙面上,也不是拿來吹的。總得落地,放到現實中。


江湖漁者


孔子曰:天下唯小人與女人難養也。是論語爭議最大的一句話。


宇沃佳嘉手工水餃


論語中爭議最大的一句話應該是這一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對這句話理解的不同,直接影響到了對孔子思想的評價,可以說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可謂不重大。

首先,我們看一下這句話的出處以及上下文。

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上下文如下: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首先對於這句話的斷句,就有多種意見。而根據斷句的不同,理解起來當然也就各不相同。下面讓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第一種,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解釋為:可以讓老百姓按照當權者指引的道路走就行,但不必或不可讓他們知道為什麼。

自古至今持這種觀點的人居多,而且這種解釋也直接導致了後世對孔子思想的批判。因為這種解釋很容易被引申理解成,當權者只有採取愚民政策,才能更好的統治百姓。而一旦民智開化,就變得不好統治了。

第二種,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解釋為:老百姓若可以任使,就讓他們盡力發揮;若不可以任使,就通過教化讓他們明理。

這種解釋是近現代學者提出來的,代表人物有臺灣學者南懷瑾,大陸學者王蔚等。與第一種解釋成愚民政策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完全相反。按這種解釋,反而說明孔子的政治主張不但不落後,反而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因為孔子認為當權者治理天下時應該審時度勢,根據百姓的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百姓普遍素質較高,就充分發揮民眾的力量任使他們。如果民眾文化程度認知能力較低,就通過興辦教育教化民眾使他們的素質提高。

第三種,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釋起來與上述第二種相近。只是對“可”字的理解不如第二種解釋清晰,略顯模糊。這裡就不再贅述。

第四種,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釋為:如果老百姓可以被任使,放任自由是不可以的,必須加以引導。

這種解釋偏於中性,不像第一種和第二種解釋那樣顯得有些極端,並且容易產生爭議。

當然還存在一些其他的斷句和解釋方法,但觀點不具有普遍性,這裡就直接略過了。

那麼,以上幾種解釋究竟哪種才更符合孔子的原意呢?這個問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漢代以前是什麼情況我們已無從知曉。但至少從三國時代何晏編撰的《論語集釋》開始,持第一種解釋的人是主流。只是古人沒覺得這種思想有什麼錯誤。因為他們認為治理天下本就是隻有聖賢才能做到的事情,而聖人之道深遠,不是普通百姓能夠理解的。反倒是進入近代主張人人平等,人們對這種理解開始反感甚至詬病起來。甚至直接演變成了對孔子思想的批判,甚至發展成對整個傳統文化的否定,使得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也產生了斷層。

但從孔子一生開辦教育,主張仁政倡導仁義禮智信的行為來看,肯定不會是一個一味主張愚民的狹隘學究。因此如果僅僅因為孔子個別觀點的一些爭議,就全盤否定儒家思想乃至牴觸整個傳統文化,肯定是不可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