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孩子時,表面上誠惶誠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沒有反省

到底該不該打孩子?我們如何做

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打罵孩子時,雖然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根本沒有反省。那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打罵孩子時,表面上誠惶誠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沒有反省

儘量控制不打孩子


沒有一位家長在打自己孩子的時候是不心疼,那麼不打孩子可以說是一個理想的狀態。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


打罵孩子時,表面上誠惶誠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沒有反省

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無須過多批評,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後果。我們家長沒必要一定要通過打孩子來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有可能起到更加不好的效果。並且孩子自己受到應該受到的懲罰,這樣就會加深他的印象。


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


2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打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

6歲後的孩子就已經是懂道理的年齡了。這時,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在孩子心裡產生負面影響。

打罵孩子時,表面上誠惶誠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沒有反省

無聲勝有聲


顧名思義,無言自威,也就是讓自己不要在有情緒時,去教育孩子,而是用冷靜的態度,讓孩子自覺去反思問題。

大多數時候,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是非,有最基本的判斷,他們之所以會反覆犯錯,只不過是年齡讓他們達不到良好的自控,好奇心趨使他們嘗試各種新事物,導致錯誤事件的發生。所以說,無聲勝有聲的方式,既可以給父母一些整理自己的情緒時間,也能靜心觀察孩子的態度和反應,從而更好的做出合理有效的判斷。

打罵孩子時,表面上誠惶誠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沒有反省

偶爾並適當地體罰是可以的


該不該"打"孩子,不能簡單的從"打"本身定論,而是要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的愛,無條件,但有原則!

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王濤說:"當你放下棍棒的時候就是放棄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們要適當的去體罰我們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