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孔子:走下神壇的小老頭

孔子,本名丘,春秋時期魯國人,因其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開創了儒家一脈,被尊稱為“至聖賢師”。後世,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不斷曲解、閹割儒家的文化和思想,使其逐漸脫離孔子的本意。而將孔子捧上神壇,使其成為封建思想的代言人,是最光鮮也是最骯髒的手段。

真實的孔子,必然是有其高尚與偉大之處的。但是,孔子不是泥胎木塑的“聖”,而是走下神壇的“人”。

何以見得?從《論語》中可見。《論語》一書中有關於孔子的言行舉止的大量記錄,由於此書是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所作,可信度極高。孔子是人是聖,從中可見一斑。

實例一:孔子上課了,學生逃課在家裡睡覺。

面對這樣的情況,按照”孔聖“的設定,孔子是萬萬不能破口大罵的,必須得是苦口婆心、淳淳善誘才是。可實際上呢,千古名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就出於此處。前半句還可以解釋,畢竟只是形容宰予是塊爛木頭,可後半句呢?直接就連上“糞土”了。後世人為了掩飾,都只引用上半句,下半句直接就忽略掉了,大概也是覺得有些說不出口吧。

《論語》原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 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實例二:孔子受詔去見一名王后(參考妲己),學生不滿。

事情的經過其實很簡單:一位名聲不好的王后叫南子,她聽說孔子路過就請孔子見面,孔子就去了,而孔子的弟子子路對此事有些不滿。以“孔聖”的設定,應當以“有教無類”的思想來教育一下子路,順帶說說自己的偉大思想。

可實際上呢,孔子直接就上誓言了。要知道,古人對於誓言的重視性可不同於現代人,不是重大事項或者萬不得已是不會發誓的。而“子見南子”這件事怎麼也夠不上發誓的程度的。可見,當時孔子真的是被子路逼急了啊!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學生說老師不該去見一個名聲不好的女人,然後一個小老頭跳腳發誓“我要是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就讓老天背棄我”!這是一個多麼歡樂的場景!!

當然了,封建統治者對於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將孔子誓言中被老天背棄的人解釋為南子。因為此文不為辯論,在此一筆帶過。《論語》原文: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實例三:學生主張以德報怨,孔子大加批判!

古往今來,貌似大家都把“以德報怨”視為一種美德,既然是美德,那麼“孔聖”應該是大加讚賞的吧?我們看看孔子是怎麼說的。

《論語》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看到沒有,孔子老人家主張的是“以直報怨”!!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他們自然是願意老百姓逆來順受的,這樣才不會威脅到他們的統治嘛!所以才會有後人斷章取義,強行將“以德報怨”的名頭安插在“孔聖”的頭上,因為只有這樣,封建江山才會代代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