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孔子:走下神坛的小老头

孔子,本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因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开创了儒家一脉,被尊称为“至圣贤师”。后世,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不断曲解、阉割儒家的文化和思想,使其逐渐脱离孔子的本意。而将孔子捧上神坛,使其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言人,是最光鲜也是最肮脏的手段。

真实的孔子,必然是有其高尚与伟大之处的。但是,孔子不是泥胎木塑的“圣”,而是走下神坛的“人”。

何以见得?从《论语》中可见。《论语》一书中有关于孔子的言行举止的大量记录,由于此书是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所作,可信度极高。孔子是人是圣,从中可见一斑。

实例一:孔子上课了,学生逃课在家里睡觉。

面对这样的情况,按照”孔圣“的设定,孔子是万万不能破口大骂的,必须得是苦口婆心、淳淳善诱才是。可实际上呢,千古名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就出于此处。前半句还可以解释,毕竟只是形容宰予是块烂木头,可后半句呢?直接就连上“粪土”了。后世人为了掩饰,都只引用上半句,下半句直接就忽略掉了,大概也是觉得有些说不出口吧。

《论语》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实例二:孔子受诏去见一名王后(参考妲己),学生不满。

事情的经过其实很简单:一位名声不好的王后叫南子,她听说孔子路过就请孔子见面,孔子就去了,而孔子的弟子子路对此事有些不满。以“孔圣”的设定,应当以“有教无类”的思想来教育一下子路,顺带说说自己的伟大思想。

可实际上呢,孔子直接就上誓言了。要知道,古人对于誓言的重视性可不同于现代人,不是重大事项或者万不得已是不会发誓的。而“子见南子”这件事怎么也够不上发誓的程度的。可见,当时孔子真的是被子路逼急了啊!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学生说老师不该去见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然后一个小老头跳脚发誓“我要是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就让老天背弃我”!这是一个多么欢乐的场景!!

当然了,封建统治者对于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将孔子誓言中被老天背弃的人解释为南子。因为此文不为辩论,在此一笔带过。《论语》原文: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实例三:学生主张以德报怨,孔子大加批判!

古往今来,貌似大家都把“以德报怨”视为一种美德,既然是美德,那么“孔圣”应该是大加赞赏的吧?我们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

《论语》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看到没有,孔子老人家主张的是“以直报怨”!!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他们自然是愿意老百姓逆来顺受的,这样才不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嘛!所以才会有后人断章取义,强行将“以德报怨”的名头安插在“孔圣”的头上,因为只有这样,封建江山才会代代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