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這個消息!對老百姓的重大意義在哪?

執筆/胡一刀&李小飛刀


今年的兩會時間終於敲定了!

其實,國內很多人關注兩會召開的時間,更多地主要認為這是一個從“疫情模式”迴歸“正常模式”的節點。

正因如此,在今年兩會時間公佈之後,人們關注的兩個切實的問題是:

第一,我們還有必要延續嚴格的防控措施嗎?

第二,我們的社會經濟生活,會全面按下重啟鍵嗎?

01

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時間的決定。根據決定,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於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開。


同一天傳來另一個消息: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十五次主席會議日前在京召開,會議建議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於5月21日在北京召開。


終於等到這個消息!對老百姓的重大意義在哪?


這兩個消息放在一起,標誌著今年的兩會時間正式敲定。


實際上,在去年12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於2020年3月5日在京召開,並提出會議議程建議。按照這一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為大會的召開進行了一系列籌備準備工作。


但是,由於發生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為持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實保障群眾生命健康安全,2020年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決定,適當推遲召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具體開會時間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另行決定。


政協會議的時間推遲也與此類似。


現在敲定兩會召開日期,對於中國普通民眾來說,應是里程碑式的進展,標誌著中國已經牢牢控制住新冠疫情,開始進入全面恢復經濟社會活動和常態化防控的新時期。


京津冀和湖北是全國最後保持一級防控的地區,北京作為首都,它的絕對安全還多了一層輻射全國的政治意義。


兩會在推遲了兩個多月後在北京召開,意味著全國有幾千名代表委員匯聚於此,形成疫情全球擴散以來最大規模的政治會議,也很可能是一段時間以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群聚集。


中國能夠這樣做,這是這個國家已將內部疫情鎖住的最好宣告,它展示了14億人口中國的能力和信心。

02

兩會的時間確定了,那麼北京的防控還要延續外地入京必須隔離14天的規定嗎?


這個問題可能是民眾最關心的。因為,如果兩會代表從全國各地四面八方來到北京,還要執行隔離14天的規定,這樣肯定更加謹慎,但是付出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和社會成本也必然更多。


最關鍵的是,隔離與不隔離,發出的信號也不一樣。


就在4月29日,央視發出了一條消息:從北京市第九十六場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從4月30日零時起,北京市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由一級降為二級。


終於等到這個消息!對老百姓的重大意義在哪?

這意味著會有哪些改變呢?

入境人員依然執行14+7的集中隔離和居家觀察隔離的要求。對國內低風險地區進京出差、返京人員,不再要求居家隔離觀察14天,正在居家集中觀察的可以解除觀察,不包括境外和湖北、武漢、哈爾濱、牡丹江和綏芬河等地進京人員。


另外,北京各校區(村鎮)依舊落實檢測體溫和查驗證件等疫情防控措施,快遞、外賣、家政及探親訪友人員持健康寶綠碼並登記後應該可以進入小區。


此外,天津、河北宣佈從防控的一級響應降為二級,取消了國內低風險地區進京人員的隔離措施。連在一起的這些宣佈是里程碑式的進展。


終於等到這個消息!對老百姓的重大意義在哪?

刀哥也詢問了國內一位資深的衛生疾控專家,他的觀點是,到兩會舉行之前,北京應該對那些由疫情底風險地區來的人不再採取隔離14天的規定。主要理由有兩個:


首先,從中國國內來看,因為本地傳播其實已經被有效地阻斷了,目前主要任務是在境外輸入防控方面。所以,除了一些國際航班抵達的城市,和陸路口岸城市,內地城市的風險比較低。


終於等到這個消息!對老百姓的重大意義在哪?


其次,目前我們對境外輸入疫情的防控和跟蹤比較詳細,也建立了監控和應對機制。因此對疫情控制是有效的。當然,前一段哈爾濱這種造成幾十人群體感染的特例肯定也有存在的可能,但是隻要防控工作到位,概率是非常小的。


當前,中國社會是否恢復常態化,兩個最重要的標誌是學校復課,商場開放。有專家告訴刀哥,目前一些低風險地區的學校復課已經陸續展開,當然各地在復課中對學生和老師採取的防控措施不一樣。而商場的開放基本已經做到,只要戴口罩,監測體溫,基本沒什麼風險。


目前中國已經決定加大核酸檢測的力度,一方面能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另一方面這也會讓我們的復工復產更加安全。


不過,專家也對刀哥說,在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大家還是避免大面積的跨省旅遊、探親、訪友。畢竟我們的疫情防控措施還在實行,只是稍微放鬆,所以仍有一段觀察期。儘量還是避免大範圍的人群流動。


終於等到這個消息!對老百姓的重大意義在哪?

對於兩會期間,即便代表可能不用隔離14天,但可能會在出發前和抵達北京後進行核酸檢測。同時對代表集中居住和開會的場所工作人員,也應該進行核酸檢測,落實其他正常的防控措施,不能有任何疏漏。


此外,“兩會”期間人人戴口罩可能是免不了的。比如,全體會議、主席團會議、代表團會議、界別會議、座談會、討論會、記者會等都戴,發言者可以不戴。畢竟,小心一些沒有壞處。


我們看日韓兩國在疫情期間開會,議員們也是戴口罩。


而且,這次兩會可能與以往不同的是,代表們會拉開座位間隔,全體會議將人民大會堂二樓利用起來,代表、委員左右之間至少隔一個座位。更大地利用會場空間。


有專家對刀哥說,還有一些細節也需要注意。比如說,每個代表的席位儘量固定,不做變動。這樣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落實防控措施,一旦發生異常情況方便追蹤路徑;另一方面可以讓代表們在最短時間裡找到自己的位置,避免人員交叉。


該有的防控措施,仍不能掉以輕心。

03

“兩會”召開意味著社會經濟生活全面按下重啟鍵嗎?

刀哥就這個問題,請教了兩位專家。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


隨著“兩會”召開,社會經濟生活將在很大程度上恢復。比如體育、文化設施的重新開放,飯店酒店經營的恢復,小區管理的放鬆,最後到大學的全面復課。


但是,考慮到全球疫情形勢的複雜性,外防輸入還面臨非常難大的壓力,因此短期內完全恢復到以前也不現實,應該是帶著防控的狀態進入正常化。


未來在“人通”和“人聚”這兩個方面,還會將繼續保持嚴格的管理。


所謂“人通”,是國際交流國際航班,現在有些國家在疫情還沒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很不負責地強行復工復產,真實的疫情情況等於已經成了“黑洞”,即使他們號稱“正常”,我們也不能跟他們“正常”,這就給出入境工作帶來很大壓力。一些前期已經取得防控成果的國家,比如新加坡,都在面臨二次傳播的壓力,而印度、巴西這些國家疫情接下來怎麼發展還面臨高度的不確定性。

終於等到這個消息!對老百姓的重大意義在哪?

有些國家在疫情中間心態已經完全扭曲,氣人有笑人無,恐怕不會對造成別國二次傳播有任何責任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外防輸入這根弦無法放鬆,大規模開放國際流通通道難。


所謂“人聚”,就是國內一些大規模的聚集性活動可能暫時無法完全恢復,室外的大規模的聚集性場所可能會帶著防控措施開放,像限流、體溫檢測、保持距離、戴口罩等等,室內場所的開放,比如健身房、影院、劇院、KTV等,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這種帶著防控措施重啟的狀態,很可能還要經歷一冬再一春的考驗,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際疫情形勢的發展。

知名經濟評論員劉戈:


前些天我到一個摩托車店裡去,因為疫情的關係,店裡幾乎沒有顧客,店老闆還是很認真的讓我登記。


經過這次疫情,人民群眾和企業的覺悟可以說大大提高,這是我們接下來進一步恢復社會經濟生活的信心基礎。


北京朝陽區有個汽車電影院,前些天我經過的時候,發現這裡的營業沒有恢復,也許是因為都屬於影院系統,也就沒有得到重新營業許可。實際上大家待在各自的車裡看電影,相互處於隔離狀態。


終於等到這個消息!對老百姓的重大意義在哪?


我們復工復產的工作,還是有些可以進一步細化的地方。


目前,應對境外輸入性病例依然是個很棘手的問題,但國內無可能永遠保持嚴防死守的狀態,接下來是應對疫情的新階段的開始,群防群治的階段基本結束,接著是重點訂防的階段。


北京市的響應級別由一級調整為二級是個明顯的變化,因為北京作為首都的特殊位置,許多復工復產方面的工作跟北京有關,北京的調整將給整個復工復產復消帶來非常大的提振。


接下來,政府是不是可以考慮採取一事一議、一行業一研究的辦法,根據行業具體特點制定與這個行業相匹配的方式,認真評估每一項措施的具體價值。


比如,下一步影院、健身房、KTV等的逐漸開放,是不是可以採取限制人流的措施。再比如,除車站機場外,是不是有必要在所有場所都嚴格保留量體溫等措施,這些都可以做進一步的細化評估。


終於等到這個消息!對老百姓的重大意義在哪?

刀哥覺得,從抗疫到重啟經濟,中國一步步走得非常紮實,而且全國一盤棋,堪稱步步為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信心重新迴歸以往的“正常模式”。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