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中國,畢竟他從發動統一戰爭開始,只用了十年時間就完成了先祖三十五代國君,近五百年才完成的事業。
嬴政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做出了貢獻,歷史功績不容否認,從這個角度講,嬴政的確是個大英雄。
但是,大英雄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誤。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首先犯了一個絕大部分人都會犯的錯誤,膨脹了。
有哪些表現。
第一個,不想稱王,想稱皇帝。
其實,對於老百姓來說,稱王還是稱皇帝關係並不大,但是對於一個大一統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看待這個問題的角度可能不一樣,但是,總歸來說,他覺得自己和以前不一樣了,想找一個更酷炫的詞來稱呼自己。
這感覺,就像很多公司有了一定規模後,老闆就不叫老闆了,叫董事長都不過癮,稱自己“總裁”,總裁這個稱號咋一聽挺高端的,細細一想,讓人很容易聯想回到了民國時代。
最終,嬴政給自己找了一個在當時看非常酷炫的稱謂,就叫“皇帝”。
這個皇帝的來歷,基本都認為是取自“三皇”、“五帝”。
從這個名字也就看出來,嬴政覺得自己的功業比“三皇”“五帝”還要高級,這是赤裸裸的膨脹啊。
這種“高級”還得到了後來封建時期所有統治者的認同,沒人再改過這個稱謂。
其次,嬴政剝奪了後世批評自己的權力。
嬴政之前的國君都有諡號,好一點的,稱“文”、稱“武”。
一般稱“文”,稱“武”的還都是有一番作為的。比方說,魏文侯,最初開展變法,魏國成為戰國初頭號強國,把魏國推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秦武王,儘管在位時間只有三年,為秦的統一大業打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攻克了宜陽。
所以說,稱“文”或者稱“武”都有相應的標準。
不太好的稱“厲”、“幽”、“靈”,周厲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荒唐事,就連趙武靈王,也有個“靈”字,趙武靈王執政後期,一會想立老大,一會想分裂國家,這個“靈”字也客觀的說明趙武靈王執政後期的亂政。
總體看來,先秦時期,統治者的諡號對統治者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嬴政剝奪後世的這個權力,他說他叫始皇帝,下一個就叫二世,再下一個就叫三世,一直往下傳,直到萬世。
就是說,他沒了之後,人們都不準評價他,也不準評價他的子孫。
死了都不讓人評價,活著就更不準人評價他了。
他已經不想聽不同的意見和聲音了。
第三個表現,感覺自己“嚴重”的與眾不同。
最早說自己是龍的國君就是秦始皇。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啊,是我們的文化象徵。
在先秦時期,龍是一種神物,傳說是生活在天上的,嬴政說自己是龍,那就意味著,他是“神”,和一般人都不一樣了。
其實,一樣不一樣,大家都清楚。
當然,這也說明,他的心態發生了重大變化,不認為自己是一般人,或者他希望與一般人有很大的差別(人和神之間的差別)。
這種心態很像有的毫無演技的影視“明星”,帶著一張處處整形的假臉,很認真的告訴別人,他(或她)演一集電視劇的籌碼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是理所當然。
關於嬴政膨脹的表現,歷史留給我們直觀資料並不多,可是,從嬴政統一六國後執政的記錄看,嬴政當秦王和當皇帝,風格相差巨大。
正如娛樂明星膨脹後各種瘋狂的舉動,嬴政更以帝王獨有的特色放肆地任性,不問政務、求神問藥、性格暴戾,最終也為秦帝國的覆滅埋下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