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畫面元素過多
很多新手會在機身上掛著一枚廣角變焦鏡頭,動不動就把變焦環擰到最廣然後一頓狂拍,彷彿要把眼前看到的一切都收進相機裡似的。
其實這樣反倒不好,觀眾看照片的時候並沒有你身臨其境時的那種“眼睛不夠用”的震撼感,如果你拍的景物太多太雜,只會讓觀眾看著很煩,倒不如化繁為簡,讓主題更鮮明,情緒更突出。
我們來看幾個例子吧。首先來看看這張,攝於喀納斯臥龍灣的照片: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可以看出,作者用廣角鏡頭拍下了整個湖灣的大場景,但是畫面中的元素太多而顯得平淡無奇,這隻能算是一張勉強合格的“到此一遊”照。
其實,只要用中長焦去捕捉細節,突出有趣的局部,照片效果就會好得多。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我們來看看另一張在同樣地點,用正確的思想拍攝的中長焦特寫: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對準湖中心的小島的局部聚焦,讓畫面化繁為簡,湖面彩林流離斑駁的倒影顯的非常夢幻。
怎麼樣,是不是比一張“大而全”卻重點不突出,特點不明顯的大全景要好啊?
再來看一個例子,著名旅遊景點德天瀑布: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作者為了兼顧天上的火燒雲而用超廣角拍攝下了這樣一幅宏大的場景,殊不知這樣的構圖極大削弱了主體,讓人乍一看根本不知道這就是著名的德天瀑布。
這種情況下,就要對畫面做個取捨了,到底是漫天的火燒雲更重要還是你想要拍攝的主體目標——德天瀑布更重要。
如果你覺得還是瀑布更重要,沒啥可說的,用長焦截取瀑布部分,拍個特寫,再用豔麗的晚霞和火燒雲作為點綴就好。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2後期處理導致白邊和光暈
對後期稍有了解的童鞋都會接觸到蒙版,這是一件可以實現對畫面進行局部針對性調整的利器,一般搭配畫筆一起使用。
但是,蒙版這玩意真心是“看起來很簡單用好不容易”的工具,不少新手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如上圖所示,在樹林與天空的邊緣處出現了一圈色彩與天空、樹林都迥異的“白邊”。
下圖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可以看到右側的中式建築旁出現了一圈“聖光”,顯得極為突兀: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學習攝影真正的精髓在這裡···
這種現象的成因,都是運用蒙版和畫筆時比較潦草,不夠精細。可以在後期時通過放大畫面,縮小畫筆半徑對邊緣進行精細化處理。3小色彩失真
色彩失真指的是畫面中的某些色彩不符合當時肉眼所能看到的真實情況。確切地說,這一問題不僅在新手中存在,即使在後期技術高超的老鳥中也很常見——甚至更常見,正是因為他們太會後期,才會調整過度。
修出來的成片的色彩如何能和諧自然,是需要漫長的摸索和練習的。我們來看一個典型的例子: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上圖右側天空部分作者做了光線的渲染,但是這種枚紅色的光線是在自然界絕對不可能出現的,有點畫蛇添足的意思。
如果把光線的色彩去掉(同樣通過後期手段),看上去明顯更自然,更“真實”了: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出現這種問題,與其說是技術問題,不如說是想法問題。有的人就喜歡給作品加上各種奇怪的顏色,弄出“重口味”的非自然感——我只能說,我確實欣賞不來,大家見仁見智吧~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這樣的“重口味”風光照,你喜歡嗎?
4濫用柔光效果
柔光效果,是一種製造夢幻光線效果的技術,通常作用於高光處,來增強光線的魅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柔光效果被濫用在各種場景,各種光線條件的圖片上。尤其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全局性使用柔光效果,會讓圖片的對比度變得非常奇怪。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好的圖片講究的是虛實結合,而全區域的柔化將原本需要體現細節的比如石頭的紋理、樹幹的細節都抹平了,會讓這張圖看起來很“平”,很不真實。
正確的做法是在畫面的局部使用柔化的效果,比如被光照射到的樹葉以及溪流處;而湖邊的石頭,樹幹這些暗部的細節則需要保留甚至加強。
下圖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太陽已經落下後的漫反射條件的圖片,做了柔光效果後反而破壞了岩石的紋理細節,削弱了氣勢,讓照片變得軟綿綿的。
所以,這類柔光的技術一定要配合蒙版有區域的使用,切不可輕易應用於全圖。
5誇張的飽和度和對比度
這個問題,與其說是技術和想法方面的不足,不如說是見識不夠多,沒有建立正確的審美。
許多新手在初學 PS 的時候修的片,色彩和對比度都非常的誇張和重口味,簡直是不堪入目,修過以後的片看起來,反而比原片直出都不如: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這是很多人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平時多看看優秀的作品以及後期,就會耳濡目染慢慢提高了。
一張優秀的風光照片,不是對比度有多強,色彩多豔麗,而恰恰是色彩更平和,更接近真實的反而讓人更加舒服。
6畫面的影調不自然
一張照片是由高光,中間調和陰影組成。一張優秀後期的照片這三個元素一定是達到了一個相對的平衡。
這種“平衡”與否,沒有一定的標準,很多時候需要結合照片給你的感覺進行判斷。
在前期拍攝判斷曝光時,直方圖是一個好幫手,但有的直方圖很“完美”的照片,實際上看起來並不好看: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單從直方圖上看,這張照片高光不過曝,暗部也沒溢出,曝光應該很“完美”;但實際上,這張照片的細節雖然很豐富,但是給人的觀感卻是比較悶,不通透。
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恰恰是因為曝光太“正確”,高光的亮度太低,導致高光區域變成了中間調,使照片變得很沉悶,也不太符合實際,顯得不自然。
解決方案也很簡單,高光部分的亮度提高些: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雖然高光過曝了,但是圖片至少不會那麼死氣沉沉,因為太陽衝破雲層的那一瞬一定是光芒耀眼的,這樣的處理也更符合實際。
當然,並不是高光部分就一定要很高亮。下圖就是個反例,大面積過曝的雲層破壞了畫面的氣氛,雲層的受光面毫無細節,這樣的後期處理只會讓你顯的業餘。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我們要相信直方圖,因為那是科學,但我們更要依賴我們的眼睛去做出判斷,因為修片也需要感性。
到底欠曝還是過曝,不僅要根據不同照片去區分對待,還需要一個良好的審美讓你做出判斷。
圖文轉載攝影微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