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下葬後嘴裡含的是什麼東西?幹什麼用的?

小米蝦仁蛋炒飯


喪葬文化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屍體停放和下葬的時間非常考究。在古代,人們過世後並不是在第一時間下葬,而是要在家裡或者道場停放37天的時間,多則一個月。喪葬時常會有和尚或者是道家先生做法事,下葬的地點時間都是由他們敲定,仔細研究、謹慎選擇。一方面,古代醫學落後,並不能確定其是否真的死亡,怕誤葬;其次就是給遠在他鄉的後人見最後一面的機會而古人在下葬時,通常會放一些陪葬品,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壓舌”。其實不只是古人死後嘴裡要含著東西。

一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農村地區還沒有全部推行火化的時候,農村老人去世也是要含東西的。當然了,也不只是含東西,包括手裡拿著東西,腳底下要踩著東西,甚至肛門裡都要塞進東西。

在上萬年的時間裡,口含的種類和形勢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古人對玉有著特殊的情懷,除了使用玉石加工製作禮器以外,還會佩戴各種形制的玉製飾件,而在早期的墓葬中,同樣會使用玉器斂葬。他們認為玉有靈性,含玉在口中,可保護屍身不腐。

達官貴人家入殮,一般都會在嘴裡含上一個玉器,至於玉的圖案設計,那就看各家的經濟能力或社會地位了。而窮人家庭儘管可能生存都有問題,但一般也會放上一枚銅錢。從出土的“壓舌”來說,可謂是種類豐富、形態各異,價值也就各有千秋了。

我國最為著名的是慈禧墓出土的“壓舌”,慈禧的墓葬和其生前的生活一個樣,著華無比,陪葬品數不勝數,而最值錢的也就是其嘴裡的壓舌。慈禧的壓舌是一枚價值連城的夜明珠,而有意思的是這枚珠子卻讓其死後也得不到安生。據說這個稀世珍寶重四兩多,估摸值一千零八十萬兩這顆夜明珠分開就是兩塊,分開時透明無光,合攏就是一整顆圓球,還能看到一道綠光。相傳孫殿英打開慈禧墓葬後,聽說其嘴裡有夜明珠,因為慈禧咬緊牙關難以取出,便直接用刀劃開其面部取之。

相較於慈禧的奢華,乾隆的壓舌則顯得更有意蘊。乾隆嘴裡含的物件為玉蟬,是用汗玉進行了精心雕琢,古人云“金蟬脫殼”,而這裡玉蟬的寓意便是重生。另外是由於蟬和"禪"同音,乾隆畢竟是非常信奉佛教的。古代帝王也許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長生的辦法,但他們仍想著死後能夠重生,以延續對國家的統治。

最後,便是武則天嘴中所含之物,我們都知道,武則天的墓地迄今為止並沒有被打開,但是通過相關史料,我們還是可以知道,她在臨死之前留下遺囑,希望自己死後,可以在嘴中放上一木塊。換句話說,武則天就是怕別人誹謗自己。

在古代民間,對於壓舌的說法並不統一,迷信一點的說法是壓住舌頭,死去的人到了陰曹地府不要說太多話,畢竟禍從口出的道理大家都懂;還有說是因為古人認為去黃泉路上太過於遙遠,只要壓舌了,就不會覺得餓,所以壓舌就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飯含"。

“壓舌”作為我國古代喪葬文化的一部分,表達形式豐富多樣在明清之後,所含物品的象徵意義就逐漸弱化了,還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說雲南,就是含著一種小翠瓶,意思是保留死者一口陽氣。

當然作為 21 世紀的大好青年,這種說法自然不能相信。比較靠譜的說法是為了支撐死者面部,防止塌陷影響遺容,讓其能夠走得體面。當然現在看來,古時候人們“壓舌”也許是出於迷信,但同時也表達了後人對於死者的美好祝願。



曉支


古話講“死者為大”,古人對死亡的敬畏與恐懼演化出諸多喪葬禮儀,其中有一項叫“壓舌”,即人死之後,要在嘴裡放一些東西,壓住死者的舌頭。至於以何物壓舌,那得看死者的身份地位了,這與大多數喪葬禮儀一樣,代表著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



“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貴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周禮·春官·大宗伯》

古人非常注重禮儀,在面對不同的事情,尤其是人類無法左右的事情,通常會以隆重的禮儀對應,一是表示敬畏,二是寄予期望。人的生老病死也是一樣,在人類認知無法解釋死亡的時候,就會通過喪葬禮儀來表達敬畏與寄託。

如“送終”,這其實就是喪葬禮儀的第一步,其中包含諸多規矩,如老人在臨終時,需要從臥室抬到正庭,把床板放在地上,讓老人躺下,否則在臥室的床上,不接地氣,靈魂是無法超度的。但若是死者之上還有長輩健在,那麼就不能將死者移至正庭。送終時,待死者嚥氣後則要燒紙錢,稱“燒倒頭紙”、“落氣紙”;然後要放鞭炮,表示死者歸西,另有報喪之意,街坊鄰居聽到鞭炮響後方能前往死者家中哭喪,鞭炮未響時,可不能哭,哭了就是催人死。



送終的禮儀都如此複雜,之後就更多了,如報喪時的穿著、入殮時的時間、守鋪時的輩分、擱棺時的天數、居喪時的裝扮、弔唁時的男女之別,以及接三、出殯、落葬等等。這些都通用與尋常百姓家,而身份地位高的人家,在喪葬禮儀上還有更復雜的規制。最常見的就是棺槨的規制,如《荀子》規定的天子五棺二槨、諸侯四棺一槨、士大夫兩棺一槨、士一棺一槨,著名的黃腸題湊就體現了棺槨等級規制。


再如商代起源的殉葬制度,不同身份的殉葬規模也是不同的,考古學家通常就以殉葬規模以及陪葬品的規格來初判墓主人的身份。比如車馬具陪葬的,先秦用真馬陪葬的必定是諸侯以上的身份,然後清點真馬的數量,如果墓中是六馬駕一車,那麼墓主人就很有可能是天子級別。


以上的喪葬禮儀中,在入殮階段會有一個特殊的步驟——壓舌。一般入殮時,會對死者進行遺容的整理,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和掩面等。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將死者口中塞上一個物體,壓住死者的舌頭,其用意眾說紛紜,但大體上也是敬畏死者,富含寓意和具有現實功效的。

“孝子所以實親口也,緣生以事死,不忍虛其口。天子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貝,春秋之制也。”——《公羊傳》

《周禮》中記載過“大喪共含玉”,這是針對天子來說的,在封建等級制度中,天子去世後的壓舌之物一般為玉,但後來的文獻稱天子含的是夜明珠,這一點在慈禧太后身上得到印證。諸侯、士大夫、士的壓舌物也有定製,這種禮儀也在民間傳開,比如用銅錢、大米塞住。


而禮制與民間的做法有相同的寓意,也有不同的解釋。總體來說,壓舌是象徵著口中一直有東西,所含的物體雖有等級劃分,但都可稱為是“含飯”,表示不會做一個餓死鬼。而且到了陰間,口中有物,不會說話,以免禍從口出。

在天子到士的等級中,所含之物被認為具有防腐效果,在入殮後,到擱棺期間,短則七天、長則幾個月,歷史上的孝莊太后還破紀錄的停棺37年。所以防腐就是最大的現實意義,這與棺材的材質、放置香料是一個功效。在入殮期間放置壓舌物,還有一個功效是防止死者面部萎縮塌陷,這是從遺容角度考慮的。



古代帝王中,大多按照禮儀標準進行壓舍,如乾隆帝去世後,入殮時含了一個玉蟾。但武側天去世後,卻只是以木頭壓舌,這種方式一般是用在處決的刑犯身上,所以武則天的這個舉動也著實不能理解。


棍哥觀史


古往今來,下葬都是一件嚴肅莊重的事情,關於下葬也有很多的規矩和禮儀,從死者的裝扮到陪葬的物品乃至墓地都是要精心安排的,為了讓死者安眠,也為了子孫後代安心,這件事也要認真的辦好。可是古人在下葬的時候,死者嘴巴里都要含著一樣東西,稱為“壓舌”,那麼這是幹什麼用的呢?

“壓舌”的規矩

“壓舌”這個名詞在現代人眼裡都很陌生,主要是不接觸,“壓舌”顧名思義就是在人逝世之後,在死者的嘴巴里放一些東西。放的這個“東西”也是有講究的,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放的東西也就不同,武則天嘴巴里放的是名貴木頭,乾隆皇帝放的是玉蟬,而平民百姓則會用一些銅錢、藥材之類的,條件再不好的也要放一些麥粒、米粒等等。老一輩的說法是,給死者嘴巴里含東西,可以避免到地府之後亂說話,給活著的人招來什麼禍患。《周禮·天宮·天府》載:“大喪共(供)含玉。”就是說皇帝大喪要含玉器,但是武則天呢則選擇了木頭,在古代只有死刑犯死後才含木頭,武則天選木頭就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生前殺戮太重,到地府後禍從口出。

當然關於“壓舌”的用處也是眾說紛紜,相信大部分人對這個做法都是很好奇的,“壓舌”的規矩由來已久,而說法自然也很多。

  • 1、顯示身份地位

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后是一個愛慕榮華富貴非常奢靡的人,她的身後事自然也是富貴無比,在慈禧太后去世後嘴巴里含的東西自然也是價值不菲。慈禧太后到底含了什麼呢?是一顆夜明珠,在當時夜明珠可是價值不菲的寶貝,而慈禧含著這寶貝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只是可以體現自己有錢,地位很高。

  • 2、有錢能使鬼推磨

在封建百姓的眼裡,人死後是要到地府走一遭的,自己的家人去世,自然不能讓他們兩袖清風的到地府去,所以要準備一些盤纏。他們認為,沒有錢財到了地府是會被小鬼欺負的,死者已逝,自然要為其多準備一些。老者表示,有錢能使鬼推磨,嘴裡含著貴重的東西是用來回落地獄的小鬼,好讓自己輪迴的路平坦一些。

  • 3、“壓舌”又叫“含飯”

那些賄賂小鬼的說法只是根據有錢人和有身份地位的人來說的,對於平民百姓和窮苦人民來說,活著的人都沒錢吃飯了,怎麼還會給死者什麼貴重的東西呢?民間說法是,嘴裡有東西,壓住了舌頭,死者就不會當個餓死鬼,在黃泉路上也就不會捱餓,所以這種做法又叫做“含飯,含這些東西就是當飯吃的。所以在民間有點條件的人家會在死者嘴裡放一些銅錢,沒有條件的就放一些米粒或者藥材,讓死者不餓著肚子上路。

  • 4、專家解釋

專家對“壓舌”的解釋要理性的多,說是為了防止面部塌陷,因為人死後身體會萎縮,體重減少,面部也會塌陷下去,這樣死者下葬的時候面容就很不好看了,所以在人死的時候就給嘴裡放個東西,可以防止面部塌陷,也方便對死者的妝容進行整理。

而如今呢也有在死者下葬的時候嘴裡放一些不易腐爛的硬物,希望屍體也不要腐爛太快。喪葬儀式是活著的人對死者尊重留戀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感情寄託,希望死者能風風光光的離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