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下葬后嘴里含的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

小米虾仁蛋炒饭


丧葬文化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尸体停放和下葬的时间非常考究。在古代,人们过世后并不是在第一时间下葬,而是要在家里或者道场停放37天的时间,多则一个月。丧葬时常会有和尚或者是道家先生做法事,下葬的地点时间都是由他们敲定,仔细研究、谨慎选择。一方面,古代医学落后,并不能确定其是否真的死亡,怕误葬;其次就是给远在他乡的后人见最后一面的机会而古人在下葬时,通常会放一些陪葬品,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压舌”。其实不只是古人死后嘴里要含着东西。

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全部推行火化的时候,农村老人去世也是要含东西的。当然了,也不只是含东西,包括手里拿着东西,脚底下要踩着东西,甚至肛门里都要塞进东西。

在上万年的时间里,口含的种类和形势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古人对玉有着特殊的情怀,除了使用玉石加工制作礼器以外,还会佩戴各种形制的玉制饰件,而在早期的墓葬中,同样会使用玉器敛葬。他们认为玉有灵性,含玉在口中,可保护尸身不腐。

达官贵人家入殓,一般都会在嘴里含上一个玉器,至于玉的图案设计,那就看各家的经济能力或社会地位了。而穷人家庭尽管可能生存都有问题,但一般也会放上一枚铜钱。从出土的“压舌”来说,可谓是种类丰富、形态各异,价值也就各有千秋了。

我国最为著名的是慈禧墓出土的“压舌”,慈禧的墓葬和其生前的生活一个样,著华无比,陪葬品数不胜数,而最值钱的也就是其嘴里的压舌。慈禧的压舌是一枚价值连城的夜明珠,而有意思的是这枚珠子却让其死后也得不到安生。据说这个稀世珍宝重四两多,估摸值一千零八十万两这颗夜明珠分开就是两块,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就是一整颗圆球,还能看到一道绿光。相传孙殿英打开慈禧墓葬后,听说其嘴里有夜明珠,因为慈禧咬紧牙关难以取出,便直接用刀划开其面部取之。

相较于慈禧的奢华,乾隆的压舌则显得更有意蕴。乾隆嘴里含的物件为玉蝉,是用汗玉进行了精心雕琢,古人云“金蝉脱壳”,而这里玉蝉的寓意便是重生。另外是由于蝉和"禅"同音,乾隆毕竟是非常信奉佛教的。古代帝王也许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长生的办法,但他们仍想着死后能够重生,以延续对国家的统治。

最后,便是武则天嘴中所含之物,我们都知道,武则天的墓地迄今为止并没有被打开,但是通过相关史料,我们还是可以知道,她在临死之前留下遗嘱,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在嘴中放上一木块。换句话说,武则天就是怕别人诽谤自己。

在古代民间,对于压舌的说法并不统一,迷信一点的说法是压住舌头,死去的人到了阴曹地府不要说太多话,毕竟祸从口出的道理大家都懂;还有说是因为古人认为去黄泉路上太过于遥远,只要压舌了,就不会觉得饿,所以压舌就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饭含"。

“压舌”作为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部分,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在明清之后,所含物品的象征意义就逐渐弱化了,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说云南,就是含着一种小翠瓶,意思是保留死者一口阳气。

当然作为 21 世纪的大好青年,这种说法自然不能相信。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为了支撑死者面部,防止塌陷影响遗容,让其能够走得体面。当然现在看来,古时候人们“压舌”也许是出于迷信,但同时也表达了后人对于死者的美好祝愿。



晓支


古话讲“死者为大”,古人对死亡的敬畏与恐惧演化出诸多丧葬礼仪,其中有一项叫“压舌”,即人死之后,要在嘴里放一些东西,压住死者的舌头。至于以何物压舌,那得看死者的身份地位了,这与大多数丧葬礼仪一样,代表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贵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周礼·春官·大宗伯》

古人非常注重礼仪,在面对不同的事情,尤其是人类无法左右的事情,通常会以隆重的礼仪对应,一是表示敬畏,二是寄予期望。人的生老病死也是一样,在人类认知无法解释死亡的时候,就会通过丧葬礼仪来表达敬畏与寄托。

如“送终”,这其实就是丧葬礼仪的第一步,其中包含诸多规矩,如老人在临终时,需要从卧室抬到正庭,把床板放在地上,让老人躺下,否则在卧室的床上,不接地气,灵魂是无法超度的。但若是死者之上还有长辈健在,那么就不能将死者移至正庭。送终时,待死者咽气后则要烧纸钱,称“烧倒头纸”、“落气纸”;然后要放鞭炮,表示死者归西,另有报丧之意,街坊邻居听到鞭炮响后方能前往死者家中哭丧,鞭炮未响时,可不能哭,哭了就是催人死。



送终的礼仪都如此复杂,之后就更多了,如报丧时的穿着、入殓时的时间、守铺时的辈分、搁棺时的天数、居丧时的装扮、吊唁时的男女之别,以及接三、出殡、落葬等等。这些都通用与寻常百姓家,而身份地位高的人家,在丧葬礼仪上还有更复杂的规制。最常见的就是棺椁的规制,如《荀子》规定的天子五棺二椁、诸侯四棺一椁、士大夫两棺一椁、士一棺一椁,著名的黄肠题凑就体现了棺椁等级规制。


再如商代起源的殉葬制度,不同身份的殉葬规模也是不同的,考古学家通常就以殉葬规模以及陪葬品的规格来初判墓主人的身份。比如车马具陪葬的,先秦用真马陪葬的必定是诸侯以上的身份,然后清点真马的数量,如果墓中是六马驾一车,那么墓主人就很有可能是天子级别。


以上的丧葬礼仪中,在入殓阶段会有一个特殊的步骤——压舌。一般入殓时,会对死者进行遗容的整理,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和掩面等。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将死者口中塞上一个物体,压住死者的舌头,其用意众说纷纭,但大体上也是敬畏死者,富含寓意和具有现实功效的。

“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公羊传》

《周礼》中记载过“大丧共含玉”,这是针对天子来说的,在封建等级制度中,天子去世后的压舌之物一般为玉,但后来的文献称天子含的是夜明珠,这一点在慈禧太后身上得到印证。诸侯、士大夫、士的压舌物也有定制,这种礼仪也在民间传开,比如用铜钱、大米塞住。


而礼制与民间的做法有相同的寓意,也有不同的解释。总体来说,压舌是象征着口中一直有东西,所含的物体虽有等级划分,但都可称为是“含饭”,表示不会做一个饿死鬼。而且到了阴间,口中有物,不会说话,以免祸从口出。

在天子到士的等级中,所含之物被认为具有防腐效果,在入殓后,到搁棺期间,短则七天、长则几个月,历史上的孝庄太后还破纪录的停棺37年。所以防腐就是最大的现实意义,这与棺材的材质、放置香料是一个功效。在入殓期间放置压舌物,还有一个功效是防止死者面部萎缩塌陷,这是从遗容角度考虑的。



古代帝王中,大多按照礼仪标准进行压舍,如乾隆帝去世后,入殓时含了一个玉蟾。但武侧天去世后,却只是以木头压舌,这种方式一般是用在处决的刑犯身上,所以武则天的这个举动也着实不能理解。


棍哥观史


古往今来,下葬都是一件严肃庄重的事情,关于下葬也有很多的规矩和礼仪,从死者的装扮到陪葬的物品乃至墓地都是要精心安排的,为了让死者安眠,也为了子孙后代安心,这件事也要认真的办好。可是古人在下葬的时候,死者嘴巴里都要含着一样东西,称为“压舌”,那么这是干什么用的呢?

“压舌”的规矩

“压舌”这个名词在现代人眼里都很陌生,主要是不接触,“压舌”顾名思义就是在人逝世之后,在死者的嘴巴里放一些东西。放的这个“东西”也是有讲究的,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放的东西也就不同,武则天嘴巴里放的是名贵木头,乾隆皇帝放的是玉蝉,而平民百姓则会用一些铜钱、药材之类的,条件再不好的也要放一些麦粒、米粒等等。老一辈的说法是,给死者嘴巴里含东西,可以避免到地府之后乱说话,给活着的人招来什么祸患。《周礼·天宫·天府》载:“大丧共(供)含玉。”就是说皇帝大丧要含玉器,但是武则天呢则选择了木头,在古代只有死刑犯死后才含木头,武则天选木头就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生前杀戮太重,到地府后祸从口出。

当然关于“压舌”的用处也是众说纷纭,相信大部分人对这个做法都是很好奇的,“压舌”的规矩由来已久,而说法自然也很多。

  • 1、显示身份地位

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后是一个爱慕荣华富贵非常奢靡的人,她的身后事自然也是富贵无比,在慈禧太后去世后嘴巴里含的东西自然也是价值不菲。慈禧太后到底含了什么呢?是一颗夜明珠,在当时夜明珠可是价值不菲的宝贝,而慈禧含着这宝贝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只是可以体现自己有钱,地位很高。

  • 2、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封建百姓的眼里,人死后是要到地府走一遭的,自己的家人去世,自然不能让他们两袖清风的到地府去,所以要准备一些盘缠。他们认为,没有钱财到了地府是会被小鬼欺负的,死者已逝,自然要为其多准备一些。老者表示,有钱能使鬼推磨,嘴里含着贵重的东西是用来回落地狱的小鬼,好让自己轮回的路平坦一些。

  • 3、“压舌”又叫“含饭”

那些贿赂小鬼的说法只是根据有钱人和有身份地位的人来说的,对于平民百姓和穷苦人民来说,活着的人都没钱吃饭了,怎么还会给死者什么贵重的东西呢?民间说法是,嘴里有东西,压住了舌头,死者就不会当个饿死鬼,在黄泉路上也就不会挨饿,所以这种做法又叫做“含饭,含这些东西就是当饭吃的。所以在民间有点条件的人家会在死者嘴里放一些铜钱,没有条件的就放一些米粒或者药材,让死者不饿着肚子上路。

  • 4、专家解释

专家对“压舌”的解释要理性的多,说是为了防止面部塌陷,因为人死后身体会萎缩,体重减少,面部也会塌陷下去,这样死者下葬的时候面容就很不好看了,所以在人死的时候就给嘴里放个东西,可以防止面部塌陷,也方便对死者的妆容进行整理。

而如今呢也有在死者下葬的时候嘴里放一些不易腐烂的硬物,希望尸体也不要腐烂太快。丧葬仪式是活着的人对死者尊重留恋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感情寄托,希望死者能风风光光的离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