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共13州,為何到了隋朝,州的數量多達三百多個?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楊堅逼迫自己的外孫周靜帝禪讓,自己即位。楊堅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隋文帝,隋文帝楊堅即位後改年號為開皇,這標誌著北方大地經歷了近三百年的戰亂後,重新回到漢人手中。

東漢末年天下共13州,為何到了隋朝,州的數量多達三百多個?

公元589年,隋文帝又派大軍南下滅陳,腐朽的南陳隨即被隋朝所滅。從此以後,中華大地重歸一統,然而這三百多年的分裂,使得南、北中國的制度截然不同。

因此,對隋文帝來說,他的當務之急就是重新建立新的行政制度適應大一統。

在前面的文章裡我們講到,南北朝後期,州的數量已經從東漢末年的十三個衍生至上百個,有的州只管轄一到兩個郡,甚至還存在兩個州共管一郡、一縣的情況。

東漢末年天下共13州,為何到了隋朝,州的數量多達三百多個?

在這種情況下,郡就完全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因為政區的混亂,對治理國家來說是個很大的障礙,早在隋朝剛取代北周的時候,大臣楊尚希就注意到了這一情況,他上書隋文帝:

“現在的郡縣比過去多了很多倍,有的地方不到百里方圓,居然設立了好幾個縣,有的地方戶數還不及一千,竟然要由兩個郡來管理。”

因此,他建議要徹底整頓行政區劃,而整頓的原則是“存要去閒,並小為大”。隋文帝很讚賞他的建議,隋文帝沒有再延續東漢末年以來“州—郡—縣”的三級制,而是去掉中間一級的郡,將行政制度化為兩級制度。這便是“罷天下諸郡”。

東漢末年天下共13州,為何到了隋朝,州的數量多達三百多個?

隋朝的州縣制其實和秦漢的郡縣制一樣,兩級制度的好處就是中央的政令可以很容易下達到地方,而地方上不會再有一家獨大的勢頭,避免了漢末以來州刺史手握重兵、割據一方的事情。

隋滅陳後,又將這一制度推行到陳朝故地,從此全國都成為了兩級制。

隋文帝的改革雖然有一些成效,但依然不能算作是徹底解決了州縣過多的問題,因為自南北朝以來,州、縣的數量急劇增加,但區劃變得很小,僅僅是州就有三百多個。而州縣兩級制的核心就是要讓中央直接管轄州,如此大的規模要讓中央來直接管轄,顯然是難度太大。

東漢末年天下共13州,為何到了隋朝,州的數量多達三百多個?

但是隋文帝沒能繼續精簡行政機構,這一工作是由隋煬帝完成的。公元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煬帝下令將一些州縣省並,隨後又改州為郡,又回到了郡縣制。隋煬帝的這次調整,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一年以後,全國的郡就減少至一百九十多個,縣則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比起南北朝時期,情況好太多了。

東漢末年天下共13州,為何到了隋朝,州的數量多達三百多個?

再來說說隋朝時期郡一級的官員設置,首先最高行政官員還是太守,郡丞輔佐太守。後來,在太守之下,郡丞之上又設置了通守來監視太守。與漢朝的上計制度類似,隋朝的太守要親自或者派人進京述職,這叫做朝集使。

與漢朝太守不同的是,隋代太守在軍事上沒有話語權。隋朝地方軍權由都尉、副都尉統轄,太守和都尉分掌民、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