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億捐款!北理工80週年校慶迎“厚禮”

建校80週年,輸送超30萬英才,培養60多位院士,創造新中國科技史上多個“第一”……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9月19日,北京理工大學迎來八十華誕,上午,記者從學校建校80週年紀念大會上了解到,多家企業、地方政府以及社會人士、師生校友等共向北理工捐款13.6億元,其中僅毛二可、孫逢春兩位院士領銜的兩家學科性公司就向母校捐資1.8億。

今天,北理工中關村校區東體育場上,學校師生、校友以及社會各界嘉賓共為北理工慶生。會上,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曹淑敏等56所高校的校領導出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王越、王小謨、毛二可等27位院士也到場。

據北理工統計,校慶期間,中軟國際、金髮科技、江蘇省丹陽市人民政府、福建省莆田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校友,以及通過理工雷科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毛二可院士團隊、通過理工華創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孫逢春院士團隊等在校教師積極支持學校建設發展,共捐款13.6億元。此外,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正與學校積極落實資助辦學具體方案。

理工雷科和理工華創是北理工最早成立的學科性公司,也是該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典範。為了向母校80週年校慶獻禮,兩公司教師團隊以及北理工信息與電子學院、機械與車輛學院,將所持股權和現金共計1.8億元人民幣捐贈給學校,支持學校“雙一流”建設。此外,兩家公司還聯合酷黑科技等打造了“智能網聯車路協同示範系統”,這是為母校準備的另一份心意。

會上,北理工校長張軍介紹,在波瀾壯闊的80年裡,北理工堅持聽黨話、跟黨走,傳承“延安根、軍工魂”的紅色基因,形成了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內涵,為黨和國家貢獻了一大批服務強國建設的尖端成果,輸送了30多萬奮戰在各行各業的創新人才,推動黨領導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大學實際相結合,將創辦新型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實踐推向深入。他說,“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共產黨創辦和領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紅色育人路,走出了一條矢志國防、服務戰略的強軍報國路,走出了一條開放包容、交叉融合的創新發展路!”

建校以來,北理工培養了60多位兩院院士,其中有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現代預警機之父”王小謨院士,有爆炸科技奠基人徐更光院士,有“中國槍王”朵英賢院士。張軍還驕傲地提到,“在歷次大閱兵中,北理工參與裝備研製的數量與深度居全國高校首位,在國慶盛典、科技奧運、神舟飛天、嫦娥探月、北斗系統等國家重大任務和科研項目中,北理工人從不缺席,黨的事業就是我們的奮鬥方向。”

今天,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也回到母校,並作為校友代表發言。他於1956年進入北京工業學院(北理工前身)學習,“畢業後的60年裡,我永遠記得當年在大學錄取通知書上寫著‘歡迎你,未來的紅色國防工程師’,這幾個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紅色國防工程師就是我一生的寫照。”

回憶求學時光,王小謨說,“北理工誕生於延安,良好的風氣薰陶,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實驗室的摸爬滾打,不僅把我帶進了知識的殿堂,也培養了我為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鬥的精神。”他認為,每一批從北理工走出的畢業生,骨子裡都深深地融入“延安根,軍工魂”的紅色基因,“我個人所取得每一點進步、每一項科研成果都離不開在母校打下的堅實基礎,都離不開母校培養出來的良好習慣。”

這些年裡,只要有時間,王小謨都會回母校看看,和老師同學們交流,校區建設、科研平臺的建設和師生的精神面貌都給他帶來許多驚喜。

他還深情寄語母校的青年學子,“世界在變化,時代在發展,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有更高的期望。北京理工大學承擔著更大的使命和責任,希望年輕一代的北理工學子要珍惜在校的時光,抓住機遇,堅持‘德以明理、學以精工’,傳承好延安精神,做到德、志、體、美、勞全面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