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國聯、國金證券合併 小券商們的一種生存方式

最近,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合併一案受到市場的關注。9月20日下午,國金證券、國聯證券同時公告,國金證券控股股東長沙湧金與國聯證券簽署股份轉讓意向性協議。長沙湧金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將其持有的約7.82%的公司股份轉讓給國聯證券。同時,國金證券與國聯證券正在籌劃由國聯證券向國金證券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國金證券。

國聯、國金證券合併,這事有些出乎市場預料之外。雖然對於券商併購市場充滿了期待,但在此之前,市場更關注的是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的合併案。從今年4月到今年7月,市場兩次傳出“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合並”的傳聞,並引發市場的熱炒,但兩次都被兩家公司否決了,以至到目前為止,兩家“中信”的合併事宜仍然石沉大海。

市場之所以對兩家“中信”券商的合併充滿了期待,是因為兩家“中信”都是大券商。如截止9月24日,中信證券的總市值為3860億元;中信建投的總市值也達到了3820億元。因此,兩家券商合併,就名符其實地組建出了一隻券商航母。這顯然是符合管理層的要求的。畢竟去年下半年,證監會明確提出要打造航母級頭部券商,為此還推出了六大舉措,其中就包括支持行業內市場化的併購重組活動,促進行業結構優化及整合。所以,市場對於兩家“中信”券商的合併念念不忘。

至於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的合併,雖然給了市場一個驚喜,但其意義顯然不能與兩家“中信”的合併相提並論。按二者9月21日停牌前的股價計算,國聯證券的股票市值為467.1億元,國金證券的股票市值為462.4億元,兩家合併的股票市值約為930億元,約為中信證券或中信建投股票市值的四分之一,與券商航母的要求相距甚遠。所以,對於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的合併,市場沒有必要作過度的解讀,其意義相對有限,與金融業大規模整合併購沒有太大的關係。二者的併購不過就是小券商們的一種求生存的方式而已。

對於小券商來說,求生存是其第一需要。畢竟自2015年瘋牛行情之後,A股市場行情總體上並不火爆,市場的賺錢效應較差,全民炒股的局面不曾出現,靠經紀業務求生存的小券商面臨著生存困難的問題。加上又要直面大券商帶來的競爭壓力,小券商的生存並不容易。所以,在管理層的開恩之下,小券商也儘可能走上市之路,給自己上一道保險。

但僅僅只是上市還是不夠的,關鍵還是要利用市場的一些規則將自己儘可能做大做強。畢竟進入今年之後,券商面臨的形勢堪稱“逼人”。除了國內券商之間本身所面對的相互競爭的壓力之外,今年又面臨著外資券商進入中國市場的壓力,畢竟從今年開始,證券業進一步對外開放,取消外資對券商持股比例的限制,允許外資獨資券商進入市場,這就意味著外資券商也可以進入國內市場了,國內券商需要直面外資券商的競爭壓力。

不僅如此,銀行也有可能進入到證券業中來。給銀行業發放券商牌照一直在推進之中。實際上,今年7月初,市場還傳出過監管部門將選擇一兩家大型銀行試點發放券商牌照的消息。如果允許銀行進入證券業,這對於國內券商來說,將會帶來強大的競爭壓力。

正是基於各方面的競爭壓力,所以作為小券商來說,如何將自己做大,以增加對市場競爭的承受能力,就成了小券商們需要直面的現實問題。尤其是上市券商,更需要充分利用市場規則來做大做強自己。像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的合併,就是兩家小券商在遵守市場規則之下的一個共同選擇。能不能做強,先放到下一步再說,首先是要把自己的“塊頭”壯大起來。畢竟“塊頭”大了,抵禦風險的能力也會相應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