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讀書方法和有讀書方法的人,究竟差在哪裡?內容深奧,慎入

沒有讀書方法和有讀書方法的人,究竟差在哪裡?內容深奧,慎入


會讀書和不會讀書的人,究竟差在哪裡?讓我們以一小段金剛經為例


法會啟建因緣分第一

【原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

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

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普通人的譯文---錯誤的打開方式】

《金剛般若》這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到佛陀這樣說的:

那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位

大比丘眾隨侍左右。

看一天,已到了吃飯的時候了。佛陀穿上了袈裟,拿著飯缽,帶領著弟子們走進舍衛城去乞食。不分貧富不分貴賤,挨家挨戶地託缽,乞食後回到給孤獨園中,吃過飯後,佛陀將衣、缽收拾好,洗淨了雙足,鋪好座位便盤腿靜坐。


以上是我們普通人的理解,也就是學渣的理解吧,同樣一篇文章接下來我們看看學霸、學神的理解,那差距確實不是一般的大!

【不普通人的理解----正確的打開方式】

這一分所講的是佛陀演說般若法會的因緣。從如是我聞到佛陀入

舍衛大城乞食……洗足已,數座而坐。看起來和一般人一樣的去來行

住、穿衣吃飯,日用家常生活無異,為什麼卻以此經文來揭開甚深般

若一會的序幕呢?

沒有讀書方法和有讀書方法的人,究竟差在哪裡?內容深奧,慎入


六成就的重要

成就的意思是因緣果熟。就像世間的人事物的成就,其中的每一

個因緣都不可或缺。比如:一個人的成長,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

這過程必須有父母養護、師長教導,乃至各行各業供應衣食住行的因

緣等等,一個人才可能平安健康的長大。自然界的花草樹木也是一樣,

要具足土壤、空氣、養分、露水等因緣條件,才可以從一粒種子長成

綠蔭遮天的大樹。因此世間的人事物都離不開彼此因緣依存的成就。

更何況出世間的佛法呢?佛陀每每在宣講法音妙諦時,首先必須具備

六種因緣的成就。


哪六種成就?

信成就——大眾對聞法的信心已經建立了。(如是)

聞成就——大眾都已具備聞法的福德資糧。(我聞)

時成就——講說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一時)

主成就——說法主正歡喜地演說妙法。(佛)

處成就——法會的地點非常的合適。(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眾成就——聞法的信眾都集合到齊。(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要啟建一場法會,必須有六種因緣的成就。宇宙間無一事無一物

是違背因緣法則,而可以單一的存在。

《長阿含經》吹法螺的故事、可以引喻因緣和合的關係。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那裡的人從沒有聽過法螺的聲音,有一天,一個善於吹法螺的年輕人,來到這個國家,走到一個村落裡拿起法螺吹了三聲,然後把法螺放在地上,村莊裡的男男女女聽到這個聲音都十分驚奇,紛紛跑來問這個年輕人:“你吹的是什麼音樂,怎麼如此婉轉轉悅耳啊?”年輕人指著法螺回答:“是這個東西發出來的聲音,”村民們用手碰觸法螺說“喂!你可以再發出聲音來嗎?”法螺卻默然不響。年輕人再拿起法螺吹了三聲,空中又再度迴盪美妙的音聲。村民們才恍然大悟“優美悅耳的聲音,並非是法螺的力量,必須要有手、嘴、氣彼此合作,法螺才能發出聲音!”

沒有讀書方法和有讀書方法的人,究竟差在哪裡?內容深奧,慎入


生活即是六度

《金剛經》的第一分,主要敘述佛陀著衣持缽、次第乞食、洗足敷座等等日用尋常事。已經覺悟的佛陀具足有六種神通,為什麼還要穿衣吃飯?吾人若欲信解《金剛經》,受持《金剛經》,圓滿《金剛經)要能會得佛陀這一段般若風光,要能明白般若無二般,一切現成而已


唐朝有一位慧海禪師,初次參訪馬祖道一禪師。

馬祖道一問:“你來我這裡,有什麼事嗎?”

慧海回答道:“我是為求佛法而來。”

馬祖道一說:“我這裡連一物也沒有,你跑來這裡求什麼佛法?你

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哪裡有什麼佛法可求?”

慧海無奈的問說:“那麼請問禪師,什麼是慧海的自家寶藏?哪~

是慧海的本來面目?”

馬祖道一說:“現在問我的那個當下即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全

無欠缺,你何苦向外覓求?”

佛陀於此經中示現的日常生活,旨要吾人打開昏朦的心眼,在穿

街過巷,覓食求衣,當下那個即是,因為生活即是六度,六度要在人

間生活展現般若的光明。

著衣持缽:由身律儀的肅靜、安詳,顯示持戒的攝用。——持戒

城中乞食:令眾生能有見佛聞法,廣植福田的因緣。佛陀乞食,

以法味佈施眾生。一佈施

次第乞已:乞食要依次第的規矩,不可揀擇貧富貴賤。不論滿體

六度的示現 或空體,食物好壞,都要以忍辱心平等視之。一忍辱

飯食迄,收衣缽:這是精進波羅蜜的示現,世尊從入城乞食到收

衣缽,一切都不假手他人。-精進

洗足已,數座而坐:這是禪定波羅蜜的實踐。-禪定

-以上圓滿-------------般若

佛陀一日的生活,從穿衣吃飯到洗足敷座完成六種波羅蜜。這些

呈現於外的日常形相,是般若的“相”;也都是從般若的“體”流露

的,應用於生活的行住坐臥則是般若的妙用。

持戒波羅蜜:著衣持缽- --------------------------------手上放光

佈施波羅蜜:城中乞食----------------------------------足下放光

忍辱波羅蜜:次第乞食---------------------------------眼睛放光

精進波羅蜜:飲食泛收衣缽------------------------------口中放光

禪定波羅蜜:洗足已數座而坐-----------------------------通身放光

六度以般若為導,修行以般若為意,佛陀示現這段般若放光的六度生活,沒扭捏作怪的展現神通,是要我們自己往內心去覓求。如何過一個“放光”的般若生活,打破內在的黑暗執迷,而不是去依靠上師的灌頂加持,也不是求聖水符咒就能消災免難。《地藏經》雲:“下心含笑,手遍佈施。”諸佛菩薩要成就度化的事業,是謙卑如地,含笑親手佈施。般若是無光是沒有染汙,清淨自在的。放光不是出

佛菩薩才有的,只要在生活裡,我們說柔軟的愛語,不也是口裡放光?能親手為別人服務勞動,不也是手掌放光?對於他人的輕賤垢穢能含容不二,這難道不是通身放光嗎? 《楞伽經》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這一念不生即是若放光的生活。


如何有般若,如何能開悟見性,別人代替你不得!我引用“不

代替”這則公案,做這一分的結語。

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圓結伴行腳參學,途中宗圓因不堪跋山涉水

疲睏,三番兩次的鬧著要回去。

道謙就安慰他說:“我們發心來參學,現在半途而廢實在可惜。

知道你很倦累,那麼從今以後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代勞,只是

五件事我幫不上忙。”

宗圓問道:“哪五件事呢?”

道謙笑答:“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道謙的話,宗圓終於領悟,這一切是代替不得啊!


學習方法的不同,學習的效率也不相同,看完上面的小例子,你能看出學霸的學習方法嗎?

小編總結了一點,那得品,細品,一句話可以延伸發散出很多內容!貪多嚼不爛,我們得學會精讀,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參與更多讀書學習的討論!海量免費福利等你來領!

【註釋】

①本分是敘述此經啟建緣由,祗園法會由此揭開序幕。

法會的主因,是如來在穿衣吃飯處,顯示般若的妙趣,以宣說婚說

令眾生都能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間,去體會般若的生活,

這次法會的因由已具備了六種成就:一、大眾對佛注的信心已現

立——信成就;

二、大眾都已具備聽聞佛法的資糧——聞成就;

三說的時機也最為確當——時成就;

四、講經的處所是非常的適合成就;

五、說法主佛陀正歡喜宣講——主成就;

六、聽眾都全部集臺到齊——眾成就。

②如是我聞:為經典之開頭語。佛陀於入滅之際,曾對多聞第-

的阿難闡述其一生所說經藏,須於卷首加上“如是我聞”一語,以與

外道之經典區別。“如是”,係指經中所敘述佛陀之言行舉止;“我軍。

則指眾經編集者阿難自言聽聞於佛陀的言行。

③舍衛國:本為北橋薩羅國之都城名,為別於南僑薩羅國,故2

都城代稱。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產勝物,故稱聞物國。

④祗樹給孤獨園:指祗陀太子佈施樹林,給孤獨長者佈施黃金買

園,共立精舍,請佛陀及比丘僧眾在此辦道修行。又稱祗園精舍。

⑤比丘:乃五眾之一,七眾之一。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比丘有三義:一、乞士,上乞諸佛之法,以養慧命;下乞眾生之食,

以滋色身。二、破惡,出家能破煩惱惡法。三、怖魔,出家趣向光明

正道,能令邪魔怖畏。

⑤千二百五十人:即常追隨在佛陀左右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

他們分別是:佛陀度三迦葉,即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

及其隨眾等一千人;又度舍利弗、目鍵連等二百人;更度耶舍長者之

子共五十人,計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些人最初修持外道法門,但徒

勞無功,不能解脫,直到遇見佛陀,才證得聖果。為了報答佛恩,便

發願常相隨侍佛陀左右,幫忙佛陀弘法利生,也是佛門中所謂的“常

隨眾”。

②世尊:如來十號之一。即為世間所尊重者,亦指世界中之最尊

貴者。如來的十號,即一、如來,如如不動,而來人間度化眾生;二、

應供,智德圓滿,應受人天供養;三、正遍知,正確遍知諸法之理;

四、明行足,神通廣大;五、善逝,統著

一好去”,即人無餘捏祭,所謂生滅滅已,;

滅現前;六、世間解,一切有情、非有簡讓

相無不瞭解;七、無上士,在一切眾生中

佛為至上,再沒有比他更高的;八、調站

丈夫,善於教化、調順眾生;九、天人熊

人、天的導師;十、佛,自覺、覺他、覺行

圓滿。

③乞食:又作分衛、託缽、行乞等。系

十二頭陀行之一。其原始意義有二,即~

自利,為杜絕俗事,方便修道;二、利他

為福利世人,予眾生種植福田的機會。

次第乞:指佛心平等,不擇貧富,

不揀淨穢,不受別請,挨戶次第依序行乞

託缽不超過七家,以乞滿一缽為準。若乞

高懼託缽乞米圖 不滿缽,亦須歸去,不可超過規定的時間。


歡迎投稿,寫出你的故事,關注公眾號,海量福利等你免費領取

沒有讀書方法和有讀書方法的人,究竟差在哪裡?內容深奧,慎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