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如何防止陵墓被盜?此人佈下疑陣,出殯當天十三棺同葬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觀念,因此人們認為自己死後可以在陰間以另一種方式“生活”,而皇帝為了在陰間繼續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往往會修建工程量浩大的陵墓和地宮。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陵墓越是修的宏偉就越容易引起盜賊的注意,帝王們為了防止自己死後的棲息之地被人打攪,就會對陵墓做一些防盜措施。

古代皇帝如何防止陵墓被盜?此人佈下疑陣,出殯當天十三棺同葬

一、古代第一個皇陵——壽陵

其實所說陵墓在最開始的夏商周時期,只能叫做墓,因為那個時期的人們死後只是在地下建一個墓,而在地面上卻不立墳的,就如孔子說的“墓而不墳”那樣。而到了戰國時期諸侯王才開始建造地面上的墳,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陵墓是趙國一個國王的,他的陵墓叫做“壽陵”。

“陵”的字面意思是形容地勢高,所以陵墓就意味著國王和皇帝的墓都建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這也是古代帝王防止墓被盜的基礎手段。比如有“中國第一陵”之稱的秦始皇陵,就建在驪山腳下,地勢相對較高,而且其陵墓本身也很高,達到了115米。但高並不是秦始皇陵的主要保護手段。

古代皇帝如何防止陵墓被盜?此人佈下疑陣,出殯當天十三棺同葬

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早在1956年就被發現,但是直到今天仍無法正常進去勘探,而且更主要的是,秦始皇陵是古代規模最大的皇陵,自然躲不過歷朝歷代盜墓者的垂涎。但是就目前來看,秦始皇陵保存的是相當完好,這就是因為秦朝對始皇帝的陵墓做了一些特殊手段保護。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描述了秦始皇陵地宮情形: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根據現代儀器勘測發現,秦始皇陵地下汞含量嚴重超標,這也證明了司馬遷的記載屬實。而水銀是有毒重金屬,經過長時間的揮發後,秦始皇陵地宮中的空氣裡就含有了大量的汞蒸氣。在古代沒有防護罩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人進入其中就會喪失行動力。而除了汞之外,秦始皇陵中還有眾多機關陷阱和強鹼強酸,盜墓者一旦進入其中就會觸發陷阱或者被酸鹼腐蝕而亡。

古代皇帝如何防止陵墓被盜?此人佈下疑陣,出殯當天十三棺同葬

皇陵一般都是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建立一個非常顯眼的陵墓,如果不是地宮中防盜措施充分的話,是很容易被盜了。所以從漢朝到南北朝時期,大多數的帝王陵墓都被歷來盜墓者挖掘的差不多了,尤其是西漢11帝的陵墓全部被盜。

三、唐太宗昭陵

而到了唐朝時期,太宗李世民出於安全考慮,在建造陵墓時是依山而建。唐太宗的陵墓叫做昭陵,建在九嵕(zong)山的半山腰上,當時在建立的時候完全由人工在山壁上先搭建一條棧道,然後再順著棧道從半山腰挖一個洞,最後再把太宗的棺材放進去。

古代皇帝如何防止陵墓被盜?此人佈下疑陣,出殯當天十三棺同葬

雖然唐太宗的昭陵規模也比較宏大,但是真正有價值的陪葬品都在九嵕山的山腰中,而且當時建造完昭陵後工匠都把洞口封閉完整,然後又把棧道全部撤掉。所以後人雖然還能找到昭陵,但是想要進入唐太宗陵墓的主墓穴則是很難的,更不用說把裡面的東西搬出來了。

雖然這種“因山為陵”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陵墓,但是由於陵墓園規模較大,還是會引起盜墓者的注意,所以那些陪葬墓多多少少仍被盜掘了。

古代皇帝如何防止陵墓被盜?此人佈下疑陣,出殯當天十三棺同葬

四、成吉思汗陵

而到了後來的元朝,因為統治者是草原民族,雖然他們在中原建立王朝,但是他們的根源卻還在北方廣袤的草原上。所以從成吉思汗開始,每一代帝王死後,他的屍體都會運往草原埋葬,而埋葬的方式也頗為神秘且傳統。

就拿成吉思汗來說,在建造他陵墓時先在草原地下建好地宮,然後再用土填平,地上也不建造陵園或墳堆,最後用馬來回的踏。建好陵墓後就派士兵駐守在旁邊,等地面上的草長起來完全看不到有墓葬的痕跡後,士兵們才離開。就這樣成吉思汗的陵墓就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至今仍沒有找到其陵墓所在。

古代皇帝如何防止陵墓被盜?此人佈下疑陣,出殯當天十三棺同葬

五、明太祖的孝陵

但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合漢人下葬觀念,所以元之後明朝在建造陵墓的時候仍然採用的是依山而建。但是明朝統治者為了保證陵墓安全,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朱元璋。但是他既沒有像秦始皇那樣佈置大量的機關陷阱,也不像唐太宗那樣把主墓穴建在地勢險峻的地方。不過他採取了一種頗為狡猾的方式。

在他棺木出殯那天,南京城十三個城門同時走出了下葬隊伍,然後一起進入事先修好的明孝陵中下葬。通過這種淆亂視聽的做法,讓人們不知道哪一個棺材才是朱元璋本人的。朱元璋這種做法既符合漢族皇帝下葬的傳統,也通過佈下疑陣的方式有效地保護了主墓穴被盜。

古代皇帝如何防止陵墓被盜?此人佈下疑陣,出殯當天十三棺同葬

好了,這就是古代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皇帝防止陵墓被盜採取的措施,你們認為哪一種方式最為有效呢?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