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高校有哪些主要風險,為何要延遲開學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各級教育部門、各高校都發布了延遲開學的通知,那麼高校抗擊疫情方面,究竟有哪些突出的風險和難題,學生為何必須延遲開學:

1、首先高校生源分佈廣,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不可避免的會有疫情比較嚴重地區的學生,這就增加了帶病進校園的不確定風險;除此之外高校學生大都距離學校較遠,返校時路途時間長,即便是返校前經過14天的居家觀察,路途上也充滿接觸感染源的不確定風險。


疫情面前,高校有哪些主要風險,為何要延遲開學

2、人員高度密集,高校相較於初中高學校學生人數要多出數倍,如鄭州大學的在校生人數有7.6萬人;吉林大學,7.3萬人;即便是其他的普通二本院校、專科院校人數也都在2萬人左右;除了人員高度密集外,人員接觸頻率也很高,高校採取的寄宿制方式,每間宿舍至少4-8人,除了宿舍人員的集中,採取的大班上課等方式,一次有一兩百人集中上課,除了人員集中外,學校學生活動、選修課、集中食堂等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風險和速度。

疫情面前,高校有哪些主要風險,為何要延遲開學

3、新冠病毒的隱蔽性強,根據網絡文章鍾南山團隊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中位潛伏期為3天,早期出現發熱症狀的僅為43.8%,也就意味著患者可能有一半的患者會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正常上課、生活3天,3天的時間同班、同宿舍、共同上過課的都有感染的風險;即便是患者被發現有發熱現象,在幾萬名學生中,如何區分是感染了病毒,還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必須得經過專門的醫療檢測,這可能又需要幾天的時間;從潛伏的3天到確診的幾天,從一個人到同宿舍到同班級,再從同班級到共同上課的二次接觸者,再到共同用餐的可能接觸者、二次接觸者的可能接觸者一級一級推導下來,即便只有幾天的時間,那也將會是一個恐怖的數字。

疫情面前,高校有哪些主要風險,為何要延遲開學

4、醫療能力有限,無法足夠應對。高校雖然都設置有校醫院,但是從整體來看,各大高校校醫院的醫療水平比較薄弱,甚至有一些是比較落後。例如蘭州某大學校醫院,2003年有正式在編人員80餘人,至2016年只有35人(數據來自蘭州大學2016年某畢業生論文),醫務人員嚴重不足,根本承擔不起大規模的疫情防治任務。其次部分校醫院設施陳舊,甚至長期沒有獨立場所,缺乏專門的觀察室、隔離室。這樣的醫療條件根本無法完成大規模人群的隔離防護任務的。

除了校醫院外,當然還有高校所在地的公私醫院,但是根據《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16-2020年)》規定,市辦綜合性醫院適宜床位規模800張;省辦及以上綜合性醫院適宜床位規模1000張,根據這個標準高校所在地城市能有多少醫院多少床位是比較好估算出來的。根據《2019-nCoV的致病性和傳播性——快速概述和與其他新興病毒的比較》數據,新冠肺炎的感染率大於H1N1,根據某論文數據H1N1期間某高校教職工5千人,2009年10月-12月爆發疫情,共感染337例,而且期間在11月中旬還集中為3千人接種了抗病毒疫苗。由此可見高校一旦爆發疫情,其傳播速度將會有多快。

5、另一風險,青年人往往對危機的認識不足,容易高估自己盲目自信。高校學生雖然都是新時期的高學歷人才,但當前由於高中教育激烈的考試競爭,致使部分學生在生活技能、生活習慣等方面沒有養成足夠良好的習慣,呈現出部分學生自理能力差的問題,在面對疫情傳染的危機時,很可能會在生活中疏於防範,造成感染風險。

所以同學們一定要聽老師的話,不要提前返校,愛國就從當“宅男”“宅女”開始。

疫情面前,高校有哪些主要風險,為何要延遲開學


疫情面前,高校有哪些主要風險,為何要延遲開學


雖然高校由於種種原因,疫情傳染的風險很高,但是作為主要的知識殿堂,待疫情穩定後,大學生必然是要開學報到,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那麼在恢復正常教學之後,高校在內防擴散、外放輸入方面,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做好防範:

1、進行充分的宣傳、教育。要在師生中廣泛普及防範疫情的必要知識,提高學生自我防護能力,加強對戴口罩等防護措施的引導和檢查,大學生往往由於個人社會經驗的缺乏,對身邊的危險意識不夠充分,加之盲目自信可能會將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

2、嚴格的監測預警方式,充分發揮師生及學生幹部的作用,從院系、班級、宿舍等分級採取措施嚴格監測;

3、與社會資源的充分結合,與駐地個政府部門加強溝通和信息共享,及時瞭解掌握所在地情況,協調相關資源;

4、嚴格人員出入制度,限制外來人員的流入;

5、完善的應急措施,制定可行有效的應急方案,一旦出現疫情能及時有效採取措施;

6、提高參與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前採取各種方式展開培訓,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性。

只要做好足夠的防護措施,待疫情穩定了,高校完全是可以恢復正常教學秩序的,同學們就又可以回到校園,可以徜徉在知識的海洋,可以跟同學朋友擼串、約會了。


疫情面前,高校有哪些主要風險,為何要延遲開學


非相關專業人士,純屬個人觀點,請理性看待。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