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第一阳谋的推恩令,真的很高明吗?其实需要一个先决条件。

提到“推恩令”,大家都觉得他很神奇,似乎是解决诸侯王和藩镇的必胜法宝,

所以很多人就问了,“唐朝为什么不用推恩令解决藩镇问题?”、“朱允炆为什么不用推恩令解决诸侯王?”、“康熙为什么不用推恩令解决三藩问题?”。

其实呢,推恩令没有什么神奇的,只是贾谊《治安策》的翻版而已。

号称第一阳谋的推恩令,真的很高明吗?其实需要一个先决条件。

早在汉文帝初期,贾谊就对汉文帝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之策,建议让汉文帝削藩,汉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汉文帝为什么没有采纳?他能直接大张旗鼓的削藩吗?估计是不敢的,为什么不敢?因为这时候的诸侯王是真的诸侯王,手握重兵,他们有实力拒绝执行。

汉文帝敢这样公开的削藩的话,诸侯们必然联合起来反抗汉文帝,到时候兵戎相见,汉朝就很危险了。

我们知道汉景帝时期因为晁错的削藩之策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但是这时候的七国其实是很小的,七个国家影响力并不大,所以他们的反叛三个月就平定了,

但是在汉文帝时期,诸侯王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汉文帝时发生七国反叛,汉朝中央政府可能就崩盘了。

这是汉文帝时期的诸侯王,

号称第一阳谋的推恩令,真的很高明吗?其实需要一个先决条件。

这是汉景帝七国之乱时的地图

号称第一阳谋的推恩令,真的很高明吗?其实需要一个先决条件。

“七国之乱“的七国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这里面后面的四个国家,是齐国分割出来的。

号称第一阳谋的推恩令,真的很高明吗?其实需要一个先决条件。

汉武帝为什么可以实行推恩令?原因很简单,因为吕后、文帝、景帝三代人,把诸侯王打击得差不多了,诸侯王已经成了大地主,没办法反抗了,不得不接受削藩。

前面说到的《治安策》,汉文帝虽然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但是他依然有条不紊的对诸侯王国进行分割。

汉文帝可怜弟弟赵王刘友的死,于是把赵国一分为二,让他的两个儿子一人一半。

后来,又分割齐国,将齐王刘肥的儿子都封为王,齐国一分为六。

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上曰:“赵幽王幽死,朕甚怜之,已立其长子遂为赵王。遂弟辟彊及齐悼惠王子硃虚侯章、东牟侯兴居有功,可王。”乃立赵幽王少子辟彊为河间王,以齐剧郡立硃虚侯为城阳王,立东牟侯为济北王,皇子武为代王,子参为太原王,子揖为梁王。

再后来,淮南王刘长谋反,将淮南王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了,淮南国一分为三。

仅汉文帝时代,就不动声色的把齐国割成六大块;把赵国切成了两大块;把淮南切成了三大块。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齐国、赵国、淮南国保持统一的背景下,汉景帝就敢在晁错的怂恿下大举削藩,估计周亚夫也救不了他。

而后到汉景帝时,楚王犯法,汉景帝免其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后来吴王犯法,汉景帝准备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

由此引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可以看作是汉景帝逼反诸侯王,好名正言顺的削藩了。

因为谁都知道,削藩得隐秘进行,不动声色的削藩,而不是像晁错那样大张旗鼓的高呼削藩,

号称第一阳谋的推恩令,真的很高明吗?其实需要一个先决条件。

七国之乱只三个月就平定了,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

七国之乱平息后,刘氏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郡县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比如,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诸皇子为诸侯王;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使诸侯王失去了诸侯国的政治权力;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这个时候,诸侯王实际上已经成了大地主了,对待朝廷的政策已经没有任何左右的能力了。

到了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推行他的推恩令,推恩令实际上就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翻版而已,没什么高明的地方,

号称第一阳谋的推恩令,真的很高明吗?其实需要一个先决条件。

但是他成功,也不是他多厉害,而是汉景帝之后,诸侯王已经成了地主,没办法反抗了而已。

所以,所以推恩令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他需要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诸侯王没实力反抗了。

最简单而言,康熙如果推行推恩令,吴三桂等人会执行他的命令吗?估计是不会的,再比如刘邦如果对异姓王施行推荐令,英布彭越等人会执行他的推恩令吗?

汉文帝时期其实就是推恩令,但是汉文帝实施推恩令基础是诸侯王犯法了或者反叛失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种情况下,诸侯王没有实力拒绝,也不可能拒绝的,只能接受分割。

汉朝的削藩,更像是建一座高楼,高后、汉文帝、汉景帝三代人都在打地基,到了汉武帝时,一座高楼拔地而起,人们只看到汉武帝修楼,而看不到三代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