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歲以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縱觀漫漫人生路,個體將會在漫長的旅途中遇到很多的人:有的人與我們將心比心,十分親密;有的人若即若離,似有似無;有的人則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總的來說,能夠親密的人是很少的。

然而,一旦與某個人建立了親密的社會關係,就會在一生當中都存在著矢志不移的牽絆,彼此心心相依。

個體處於不同年齡時,相對會有不同的親密關係。當我們到了七十歲之後,和誰的關係最為親近呢?

從心理學角度看親密關係

我們在社會當中進行的交往,儘管很多時候是要進行內心的深入交流的,但是總的來說,其實交往還是基於一種互惠基礎上的交換的。比如,我們在與人交往之前,總是會去考慮其所具有的吸引我們的地方,無論是本身的人品還是其具備的財富、聲望以及權力。

七十歲以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當我們想要與一個人建立關係時,肯定還是注意到了他們身上吸引我們的點。

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當個體與關係親密的人相處時,他們會處於一種更加輕鬆、愜意的狀態之中,因為他們放下了戒備,展示的是最為真實的自己。

當然,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其身邊的親密關係會發生變化。

當個體處於嬰兒階段時,最為親密的社會關係當然就是自己的父母,甚至可以說,此時的父母是他們的全世界都不為過。對於個體而言,親密關係產生以及變遷的時間點有三個,首先是童年時期,即前文提到的嬰兒時期;其次就是青春期;最終就是成年之後。

七十歲以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當個體逐漸成長,進入了青春期之後,便會漸漸擁有自己的想法與世界觀,所以此時的青少年一般來說比較叛逆。他們會在學校、家庭以及鄰里當中尋找各種自己認為親近的社會關係,並且與之進行交往,他們此時便是自己心中最為親密的人。

而當個體逐漸成熟,到了成年之後,他們會組建自己的家庭,然後成為丈夫/妻子、父親,承擔更多的責任。此時他們最為親密的人便成為了自己的伴侶和子女。

所以我們可以得知,個體的親密關係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種階段性、變化性較強的社會關係。

確保自我適應能力

所謂親密關係指的是兩人之間的內心距離,並不一定在兩人之間就從不會出現衝突和爭吵。

既然真心實意的將對方當作是我們人生當中的一份子,那麼在遇到一些意見不一的情況時,爭吵和衝突就會是不可避免的。

七十歲以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最重要的是,當我們進入社會當中,我們會逐漸發現,生活並不僅僅是我們一個人的,而是涉及到身邊的各種社會關係的。所以在做很多決定之前,就會去思考更多。

和許多社會關係初識時,也許自己會感到一些不適,這也是十分難免的,因為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此時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調整與適應。

只有這樣,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從陌生變得熟悉,從熟悉變得親密無間。

心理學相關研究證實,當個體在無意間看到“父母”、“兄弟”、“情侶”等詞語或概念時,反應速度會比平時更快。

七十歲以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而當我們看到另外的表示社會關係的詞彙諸如“同事”、“同學”等時,便並不會有什麼明顯的變化。這一表現被心理學專家稱為“愛人參照效應”。

這就證明在我們潛意識當中,我們已經將這些關係的人們當作是與其他社會關係截然不同的關係了。

儘管他們都是十分重要、十分親密的社會關係,但是畢竟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內心和情感只能將這些親密關係進行一種分類與排序,否則過多的親密關係會讓頭腦感到疲憊。

比如說,很多人在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後,生活的重心就會偏移至家庭尤其是子女身上,對於往日的好友、親密的父母相對不會像之前一樣親近。

七十歲以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這並不是說他們不再重視這些人,而是與他們需要將這些親密關係有序的進行排列。

所以當我們到達七十歲之後,其實最親近的人是我們的另一半。因為只有他們才是陪伴我們一生的人,幾乎大半生都是與他們一起度過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