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佈了兩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大連共有21個村莊榮獲此稱號。首批公佈的6個大連鄉村包括三十里堡街道四道河子村、龍王塘街道黃泥川村、大營鎮四家村、鞍子山鄉朱營村、許屯鎮東馬屯村,
還有一個陌生的村名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裡——莊河市塔嶺鎮來寶溝村。▽
什麼是“國家森林鄉村”?
國家森林鄉村是指自然生態風貌保存完好、鄉土田園特色突出、森林氛圍濃郁、森林功能效益顯著、涉林產業發展良好、人居環境整潔、保護管理有效的生態宜居鄉村。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持續推進森林鄉村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推進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開展了國家森林鄉村創建工作。
那麼
大連來寶溝村這個陌生的
邊角小村落緣何入選?
帶著疑問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紀錄片團隊
實地探訪了這裡
▽
村裡來信:桃花開了
從城市心臟一路向東北角走。車駛入莊河市再進入來寶溝村,從繁華城景到田園牧歌,從喧囂到寧靜。村莊,地頭,溪水,山坡,溝谷,270多公里的路程,穿越而過,即刻觸摸到了盎然春意。
來寶溝村,村民喜稱這裡是“聚寶盆”,是位於莊河市塔嶺鎮的東北角,佔地總面積20.7平方公里,共500多戶、1680多人的邊角小村。早在闖關東時期,這裡曾是“淘金村”,後因四面環山發展受阻,成了無人知曉的窮山溝,而如今,搖身一變成了“示範村”。 三次的命運轉折,是大連一個普通村落生活的微妙轉向,是一個時空斷面的進步演變,也是鄉土中國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一個美好細節。
進村的路修得平整,土地在黛青色的山巒和高低錯落的樹林間鋪開,陽光灑在樹上、溪水裡,漫漫春光,山野、溪畔處處可見,與木心先生筆下的“村雞午啼,白粉牆下堆著枯秸,三樹桃花盛開”,一模一樣。村書記是個樸實的農人,雖提前接到採訪通知,當記者抵達村委會的時候,他還在村頭耕著地,見到我們時黝黑泛紅的臉上掛著笑、褲腳全是土,他說:“最近村裡事多,家裡的地都來不及耕。”
我們急不可待地尋桃林,村書記開著拖拉機前方帶路。左拐右拐到了一處坡腳,在山間小路曲折蜿蜒地向上走,轉過一個嶺彎,倏忽之間,漫山遍野的桃花林,出現了。
村書記看我們驚喜十分,也驕傲得很,帶我們一路到山頂觀賞桃園傑作。山坡、溝谷,一簇簇,一片片,一行行,千樹萬樹,千朵萬朵,或粉紅,或淺白,依偎在峰巒,綴在山野,像緋雲一樣,向遠方伸展,離天很近。
他說:“別地兒的桃花都落了,這是大連最後一片山地桃園。”
桃花綺麗,賞花成了都市人壓力的解藥,而在村民眼中,果花是金銀,是珠寶。村書記介紹說,每年,來寶溝村的傳統水果產量百萬噸,盛產黃桃、蘋果、梨、板栗等。而佔地2100多畝的大連來寶現代農業科技生態園項目,已成為融合藍莓等水果栽植、生產加工、科研開發、生態觀光為一體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
下山前,村書記自顧自地感慨了一句:“6月的貓尾巴花(板栗花)漫山遍野,特別香。”此香非彼香,這是農耕文化中的濃厚溫情,是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年復一年地去感受時間和生命輪轉循環的眷戀。
聽,大地的聲音
來寶溝四面環山,村民都是大山的子女。靠山吃山,因地制宜,是順應自然的生存之道。這幾年,一邊保留老祖宗立下的護山、護林的規矩,一邊探索新思路,求發展。紮根在山溝裡,造了綠,富了家,遵從自然,終被自然善待。
來寶溝人,用非凡的智慧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精心耕耘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新與舊的互通、破壁、重組、新生,綠水青山對生存的滋養,沒有人比百姓更理解;綠水青山對鄉土的塑造,也沒有人比鄉親更尊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種相互的供養關係是自古的樸素法則。保護河流山川,就是保護脫貧的命根子。
站在山頂,望著來寶溝村的一派生機,踏實地耕耘與堅守,令人動容。
大地有聲音。
質樸,有力。
文字:馬雲雲
攝像指導:袁軍
攝影:張曉蕾、安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