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洋:關鍵時刻如何才能不糾結地快速做出正確的選擇?

於洋:關鍵時刻如何才能不糾結地快速做出正確的選擇?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當自己特別特別想去幹一件事,尤其是這件事能還能給自己帶來比較大的感情上的回報的時候,會過於自信,會產生“確認偏誤”,就是別人無論說什麼,怎麼勸也聽不進去,絲毫聽不進去半點反面意見,只能聽進去正面意見,最後會一意孤行去做。

我的一個初中同學就是這樣:他在我們老家吉林市一家事業單位本來有一份非常穩定的工作,但特別想去上海發展,他給自己列出了很多很多不去的理由,但最後感到即便是有一萬個讓自己不去的理由也敵不過一個“上海那麼大,就想去試試”,結果最終還是裸辭去了上海。他到了上海以後儘管起早貪黑辛苦工作了5年,事業上也沒有取得他當初所期望的成功,也沒過上他所理想的生活,萬般無奈只能又灰溜溜地回老家了。他的這種冒險精神和勇氣可嘉,但從決策上來講,的確是太感情用事,不夠科學。

那麼,在關鍵時刻,如何才能不糾結地做出選擇,科學決策呢?我這裡有三個方法可以分享給大家。

第一個方法:唱反調。就是當我們每次討論重大問題,面臨關鍵時刻要做出決策的時候,要事先設定一支專門負責唱反調的“藍軍”,把兼聽者明程序化,即便是這支藍軍裡的人持有的是正面意見,但在表決、發表意見的時候他們也要“奉命”義正辭嚴、絞盡腦汁、想法設法從各個角度提出自己反對的理由。這樣做的一個非常明顯的好處就是:大家都清楚唱反調的藍軍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他們是“對事不是對人”。聽完他們的反對意見後,如果還是堅持原來的看法,那麼這個決定可能相對來講,就是比較理性和靠譜了。

第二個方法:旁觀者視角。我們之所以做選擇的時候那麼糾結,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當下有很多複雜的短期的情緒干擾,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如果過段時間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發現根本不重要。旁觀者清,最瞭解情況的是我們自己,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一個旁觀者,用旁觀者的視角去觀察自己,讓自己先跳出來,站在一個比較遠的距離來考慮問題。比如我們可以從3個時間尺度去考慮問題:1、10分鐘以後,你會怎麼看待這次的決定?2、1年以後,你會怎麼看待這次的決定?3、10年以後,你會怎麼看待這次的決定?比如我們也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最敬佩的人面臨這個選擇的話,我們會給他們什麼建議?

第三個方法:核心價值觀。前面介紹的兩個方法都是比較理性的,但任何理性分析其實都是有限的,到最後可能還是會面臨通過利益計算根本無法判斷優劣的局面,這個時候就得看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了。核心價值觀是我們每個人自己選擇的,指的是我們心裡面設定的“優先級”到底是什麼?就是我們認為到底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比如對你而言到底是事業成功更重要還是家庭幸福更重要?工作最重要還是健康最重要?對公司老闆而言到底是讓消費者滿意最重要還是讓員工滿意最重要、讓股東利益最大化最重要?這些問題其實都沒有統一的確定的答案,完全是當事人個人的選擇。核心價值觀不是一句空話,關鍵時刻的確可以指導我們做出決策。

希望這三個方法“唱反調、旁觀者視角和核心價值觀”能幫大家迅速做出比較科學的決策。成大事者不糾結!(PS:如果你有職業學業困惑可以去在行約我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