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关键时刻如何才能不纠结地快速做出正确的选择?

于洋:关键时刻如何才能不纠结地快速做出正确的选择?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当自己特别特别想去干一件事,尤其是这件事能还能给自己带来比较大的感情上的回报的时候,会过于自信,会产生“确认偏误”,就是别人无论说什么,怎么劝也听不进去,丝毫听不进去半点反面意见,只能听进去正面意见,最后会一意孤行去做。

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就是这样:他在我们老家吉林市一家事业单位本来有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但特别想去上海发展,他给自己列出了很多很多不去的理由,但最后感到即便是有一万个让自己不去的理由也敌不过一个“上海那么大,就想去试试”,结果最终还是裸辞去了上海。他到了上海以后尽管起早贪黑辛苦工作了5年,事业上也没有取得他当初所期望的成功,也没过上他所理想的生活,万般无奈只能又灰溜溜地回老家了。他的这种冒险精神和勇气可嘉,但从决策上来讲,的确是太感情用事,不够科学。

那么,在关键时刻,如何才能不纠结地做出选择,科学决策呢?我这里有三个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方法:唱反调。就是当我们每次讨论重大问题,面临关键时刻要做出决策的时候,要事先设定一支专门负责唱反调的“蓝军”,把兼听者明程序化,即便是这支蓝军里的人持有的是正面意见,但在表决、发表意见的时候他们也要“奉命”义正辞严、绞尽脑汁、想法设法从各个角度提出自己反对的理由。这样做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好处就是:大家都清楚唱反调的蓝军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是“对事不是对人”。听完他们的反对意见后,如果还是坚持原来的看法,那么这个决定可能相对来讲,就是比较理性和靠谱了。

第二个方法:旁观者视角。我们之所以做选择的时候那么纠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当下有很多复杂的短期的情绪干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如果过段时间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发现根本不重要。旁观者清,最了解情况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用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自己,让自己先跳出来,站在一个比较远的距离来考虑问题。比如我们可以从3个时间尺度去考虑问题:1、10分钟以后,你会怎么看待这次的决定?2、1年以后,你会怎么看待这次的决定?3、10年以后,你会怎么看待这次的决定?比如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最敬佩的人面临这个选择的话,我们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第三个方法:核心价值观。前面介绍的两个方法都是比较理性的,但任何理性分析其实都是有限的,到最后可能还是会面临通过利益计算根本无法判断优劣的局面,这个时候就得看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了。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每个人自己选择的,指的是我们心里面设定的“优先级”到底是什么?就是我们认为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比如对你而言到底是事业成功更重要还是家庭幸福更重要?工作最重要还是健康最重要?对公司老板而言到底是让消费者满意最重要还是让员工满意最重要、让股东利益最大化最重要?这些问题其实都没有统一的确定的答案,完全是当事人个人的选择。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句空话,关键时刻的确可以指导我们做出决策。

希望这三个方法“唱反调、旁观者视角和核心价值观”能帮大家迅速做出比较科学的决策。成大事者不纠结!(PS:如果你有职业学业困惑可以去在行约我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