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離我們最近的這三個人,才是人生的貴人

夜讀丨離我們最近的這三個人,才是人生的貴人

網上有一句很火的話:“一個人的水平,就是他最常接觸的5個人的平均值。”

日常生活中,跟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與智者同行,將滿腹經綸;與高人為伍,將不同凡響。

離我們最近的這三類人,是人生的貴人,遇見了,要好好珍惜。

正能量的人,讓我們不會消沉

美國的心理學教授大衛·霍金斯花了30年時間研究發現:能量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當你與滿身正能量的人相處時,他的磁場會帶動周圍的一切事物有秩序和美好;而如果自己一直處於負能量的環境中,也會吸引很多不好的事物,讓周圍的人和事變的紊亂和糟糕。

秀才進京趕考的故事相比大家比較熟悉。

秀才進京趕考,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棺材掛到了樹上。

秀才醒來百思不得其解,就告訴了友人自己的夢。

友人聽後眉頭緊皺地說:“你還是回家吧。高牆上種菜就是白費勁,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最後這個夢,連棺材都掛到樹上了,這簡直是死無葬身之地啊。”

秀才聽後悶悶不樂,在家中不停地嘆息。

另一位友人前來拜訪,看到秀才悶悶不樂,遂問及原因。秀才又把自己做的夢跟這位友人說起,沒想到友人聽後驚喜萬分地說:“牆上種菜是高種,穿著蓑衣打雨傘乃有備無患,說不定最後還能高棺(官)懸掛呢。你只管放心去考,一定會有好結果的!”

秀才聽了友人的話,覺得言之有理,於是放寬心地積極備考,最終中了探花。

不同的心態往往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常與正能量的人相處,自己也會變得積極正面。

“久入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頗為重要。

遠離負能量,和正能量的人相處,才不會消沉,人生也會發生天翻地覆的逆轉。

欣賞你的人,知你冷暖

人海茫茫,人的一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真正懂得欣賞你的人卻寥寥無幾。

高山流水俞伯牙,瑤琴知音鍾子期。

相傳,俞伯牙從小就愛音樂,他的琴聲優美動聽,旋律優雅動人。很多人慕名而來,可是俞伯牙卻始終覺得真正懂得他琴聲的人寥寥無幾。

當他在山上鼓琴時,一個樵夫站在旁邊聽得入神。一旁的童僕得意洋洋地說:“這可是大名鼎鼎的伯牙先生。”

樵夫並沒有因為伯牙的名聲而露出諂媚之色,反而沉醉在琴聲裡,高興地說:“彈得真好啊!我彷彿看見了一座巍峨的大山!”

伯牙不動聲色,轉念想著流水,樵夫感慨:“我好像看到了流水湯湯而去。”這時,俞伯牙卻琴起身,拉著樵夫的手,驚喜地說:“您才是我真正的知音。”

這個樵夫便是鍾子期。鍾子期死後,伯牙終身不再彈琴。

《增廣賢文》中說:“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何為懂得?

是無論外界風風雨雨,依然懂你愛你;是不管如何挑撥離間,始終信你陪你;是不論現實怎樣殘酷,永遠默默支持你。

在他們面前,我們不需要刻意迎合,也不要放低姿態去討好。雙方只需一個眼神便可懂彼此的欲言又止。

最好的感情莫過於這樣了:始終欣賞彼此的好,懂得雙方的苦。

批評你的人,才是你的貴人

在巴黎有兩位有名的畫家,這兩人是死對頭,經常公開批評指責對方,誰也不服氣誰。

一次,其中一位畫家為趕一個大賽,在工作室夜以繼日地畫了多日。

就在作品即將完成之時,有一個朋友來看他,畫家當時正在潤色人物的表情。畫家對朋友說:“我的那位死對頭,一定又會在這裡雞蛋裡挑骨頭!”

朋友很納悶地問他:“既然你知道他會在這個地方批評你,為什麼不把它畫好呢?”

畫家微微一笑:“我就是故意想聽聽他的批評意見才這麼畫的,這樣我就能獲得更多的靈感。”

後來,這位畫家的對手因意外離開畫壇,沒人和他針鋒相對後,他果真沒再畫出過驚豔世人的作品。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身邊有個常和我們“唱反調”的人,反倒會讓我們時刻自省、不斷精進。

那些敢於直言批評我們的人,多是愛我們最深、懂我們最多的人。

當年少無知、未經世事時,是父母的一次次的批評引導,教你明辨是非、走上正道;當工作受挫、消極墮落時,是愛人陪在身邊,給你警醒鼓勵,幫你重拾前行的力量;當驕傲自滿、得意忘形時,是朋友冒著絕交的風險,勸誡你謙虛謹慎、不驕不躁。

一路走來,吹捧我們的人很多,直言不諱的人卻很少,稱兄道弟的人很多,真正走心的不多。

那些圓滑世故的人,不會自討沒趣地來批評人。遇到那個真心實意對我們好、讓我們少走彎路的人,請一定視為知己。

山高水長,路途漫漫,誰走進我們的生命,是由命運決定,但誰能停留在你的生命中,是由我們自己決定。

往後餘生,願我們懂得精簡自己的社交圈,留下值得相交的朋友,珍惜人生中的貴人,自律且謙遜,堅定而柔軟,陽光又上進。

夜讀丨離我們最近的這三個人,才是人生的貴人

主播:吳強

演員,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

有聲小說《戰天》等

夜讀丨離我們最近的這三個人,才是人生的貴人

“人民名品”

瞭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來源: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