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今社會我們最缺什麼?

MrZCH


缺少的東西很多,這些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但在我看來最缺少的是

感情,特別是親情。

人們日常生活所必備的房子、車子、票子等已絕大多數人都已擁有,只不過是多少、好壞而已。基本的物質生活已成滿足人們的正常需求。

精神生活更是豐富多彩。從電視中看到的演唱會、歌舞、戲曲、相聲、小品等。歌廳、舞廳、咔拉ok等。廣場舞、鬼步舞、交誼舞、水兵舞等豐富多彩。

然爾,優厚的物質基礎和豐富的文化生活無法彌補精神上的空虛。人和人之間的真誠,父母子女間的親情似乎有些變淡。

1、感情變淡了。

同事之間、同學之間、戰友之間、朋友之間等,由原始的從內心的真摯的感情,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向錢看已越來越嚴重。只要有錢有勢,不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都會有人捧你。哪怕你說的話、辦的事是錯的,也會迎來拍馬屁的喝彩。無錢無勢,你說的話是真理也沒人認同。

金錢社會,人際關係變得銅臭味。什麼都用錢衡量遠近關係。就拿趕禮為例:平時關係再親密的兩個人,如有一家辦喜事或喪事,別人家拿500元,而好友拿200元,這關係就因此而疏遠。

事事都用金錢來衡量兩人的關係遠近。只要有錢,給他的越多,你就是他的‘朋友’。哪怕性格、為人處事合不來也照樣笑臉相迎。

你請我一頓飯,我必回你一頓同價款的飯,否則,關係不會處好。看似大方豪爽,其實心細如絲。關係遠近不是以感情為基礎的,而是以金錢的多少、花銷的多少來衡量的。

2、親情變淡了。

記得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人們的生活水平無法和現在比。吃、穿、用都為之發愁。可那時的一家六、七口人甚至八、九口人生活在一起,有說有笑,窮得開心,窮得快樂!

一家人在一起生活,過著緊巴的日子。吃不象吃,穿不象穿,住不象住。可父母子女之間、姊妹之間、親屬之間,活得有奔頭、有朝氣。

每逢節假日,孩子們便帶好書包到大伯家、姑姑家、叔叔家、舅舅家、姨媽家,一住就是一個假期。並沒有吃啥好的、玩啥好的,可給人的感覺就是舒坦,就是自然。

而如今,什麼親情都沒有了。別說平時,就連過年,能有幾個晚輩去給長輩拜年!當然也有,那是他有求於長輩或求於長輩的子女。平時能有多少人到長輩家一敘?總以各種理由什麼忙呀等。這些都不是理由,真正的理由是你對他而言,沒有用。如果你有用,有求於你或將來會用到你,便有親戚。

子女也是如此。有的子女,別說兒子,就連親姑娘都是這樣——年節把錢打給遠在天邊的父母,便行了事。平時一個電話、一個微信、一個視頻都沒有。如若問她,她理直氣壯:‘我年節都給我父母匯錢了。’錢,就知道錢。父母養你一回就是為了錢?那當時還不如不生你,養頭奶牛來錢更快!

什麼女兒呢?就連跟父母嘮嘮嗑都很吝嗇。只認為錢就能解決任何問題。

感情變淡了、親情變淡了。物資生活的富有和精神生活的豐富不能代替二者。沒有感情、親情,就象一個穿金戴銀的動物,光彩照人,可沒有人會羨慕他,因他是無情無義的動物而已!


平順吉祥18


最缺的是信仰。"一切向錢看″的言行,致使誠信逐漸失去。多種劣行的泛濫,導致了信仰的迷茫,幸福感的匱乏。

"老人倒地不敢扶,路見不平不出手,親友求助不敢幫……″等一系列反常現象就是最好的佐證。

聖人云:"人無信則不立″。民不立,何談立國?因此,現在大力倡導信仰的迴歸。″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百花嶺雲霞


信仰!

不僅僅是信仰宗教叫信仰,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更加需要中國人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