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刷頭條,老是看到有朋友說自己的買的保險不合適,想要退保。有的是說買的時候推薦人介紹的內容和實際的合同不符;有的是到了收入不好的時候,發現繼續交保費很吃力。
其實保險有很多種,只是報銷型的健康險,如果年紀在40歲以前的,300萬保額的產品一年也不會超過1000元。
保費比較高的產品大多是年金或者分紅型的產品。
那到底什麼樣的家庭適合高保費的返還型保險呢?每個家庭又適合買多少呢?到底有沒有一個合適合理的算法呢?
今天咱們就來簡單聊聊吧。
肉體凡胎的人是脆弱的,我們生活中一切的可能都基於活著。活著的對立面就是我們要面對的風險:死亡,意外傷害,疾病。
因此保險的基本配置方案一般都是:壽險(應對死亡),意外險(應對意外身故、殘疾),健康險(應對疾病)。
這幾種保險產品對抗風險的特徵都很明顯:壽險是擔心被保險人身故後,帶來的直接損失和未來喪失收入來源的間接損失。舉個栗子:原本家中經濟支柱去世了,不僅要處理身後事,還要面對家裡一大經濟來源斷絕的問題,這個收入的缺失,就是壽險要去對抗的;
健康險分為重疾和醫療,一個是給付型,一次給予補償,另一個是消費型,用來覆蓋醫療成本。
保險其實也是一種消費,不同的是對應提供的服務並不是立即生效,而是要到風險發生時才能觸發。所以在選擇基本保障的時候,不要只想著收回花出去的錢,去考慮性價比就可以。
完成基本保障配置之後,再去選擇有附加價值的保險產品,分紅型、返還型,年金(養老金,教育金)。
無論存收益率還是從資金佔用時間來看,保險的收益都只能和固定收益的長期儲蓄類產品相比。
這是必須要祭出一個公式了:
總保額=家庭未來10年基本支出+負債總額——現金及快速套現資產額
舉個栗子:三口之家,家庭基本支出15萬/年,房貸50萬,現金5萬,閒置房產價值150萬,車子二手市場15萬,那總保額=150+50-5-150-15=30萬
要注意:這個公式算出來的是你要配置的基本保額,是你發生風險事故後能拿到的賠付金額,不是保費。而保費的支出就要看你年收入與支出的差額了。
分紅型、返還型、年金(教育或養老)這些險種的保費都不低,你要選擇一個對自己和家庭來說,都不是負擔的範圍,並且確定,最少在十年之內,沒有這筆錢家庭也不會受到影響。
還是剛才那個家庭的例子,如果配置三人的基本保障(成人壽險*2,重疾*3,醫療險*3,家庭意外保單*1),每年保費共1.5萬,又配置每年5萬的教育年金,那總保額要擴展至(150+15+25)+50-5-150-15=70萬。
教育年金5年繳費25萬,18年後領取,資金佔用時間18年,最終領取54.56萬元。
相應的代價是,擁有25萬元能夠閒置18年的資金。
每年支出21.5萬元,家庭稅後收入要到達多少呢?怎麼也得35萬起步,要不生活品質就無法保證。
還是那個觀點,保險應該成為你遭遇不幸時的降落傘,而不是爬山時揹負的一塊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