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爸妈重新审视一下,也许孩子的“拖延或不专注”是因为它....

90后爸妈重新审视一下,也许孩子的“拖延或不专注”是因为它....

开学3周了,家长们又开始头疼,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拖拉现象了!

看孩子平时真是生龙活虎,可一到作业时间,就开始疲软无力,几乎次次都拖到晚上11-12点!做这功课,就像是一场双方拉锯,任凭好说歹说,孩子就是不能好好做完!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90后爸妈重新审视一下,也许孩子的“拖延或不专注”是因为它....

通常来讲,基本是这几个典型现象与原因:

01、现象:座位上有针扎,坐不住也坐不久。

原因:自控力与运动能力发育不平衡

孩子坐比住与自我控制与运动能力有关。运动能力管孩子的行为和配合。人体是自然生长并发育的。越小的孩子,他的运动量与动作越大,因为身体机能在让他学习舒展和锻炼各各基本能力:自控、平衡、感知、空间感等。如果得不到充分运动,这些基本能力就会有障碍或者缺失。而且,越小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充分运动,旺盛的精力得不到释放,就会让进入强化循环:好动,好说.....家长们去观察一下孩子的运动技巧和活动量,如果没有发展到同龄孩子的标准,还像个比自己年幼的孩子,那么他的活动量自然就多,导致好动坐不住,坐不久。

特别严重的时候就需要专业感统训练师介入。当然,大多家长意识不到这种情况,认为只是孩子不专注。

02现像:用时长,记不住。

原因:身长发育较慢,视觉书写能力还不够年龄

所谓的生长发育,不但指外在形态和身高体重,还有一些基本能力。比如下面所说的:所有的作业都需要透过视觉来做文字的处理。然而,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很多娇惯的孩子,因生长运动不足,导致视觉记忆能力不足,他对图形、文字的记忆就很弱,结果就是他没有办法把很多字,长时间的记在脑子里,今天写过的字明天就忘了。

就会出现,一个三年级孩子的视觉记忆能力和视觉分辨能力发展晚了两年,于是写作业就会很吃力,像个一年级的孩子,从而会失去兴趣,变得容易开小差。

03、现象:作业马虎、自言自语、边写边哼歌

原因:基础能力发展不平衡,某些能力过于突出,比如:听语能力太强

有些听语能力高出其他能力很多的孩子,脑袋中装满了语言和各种声音,经常会自言自语说个不停,而且常会边哼歌边写作业,专注不在作业上,作业就马虎,达不到巩固学习的效果。

而且,只要旁边有人说话或者其他干扰,他的注意力就会被打断。所以,通常能说善道听语能力强的孩子,他的视觉和运动能力发展会相对落后,只要是需要用眼睛看、用手写的功课就表现不佳,手眼的协调能力较弱,比如无法把字写在田字格的当中,超出横线之外或是做数学题的时候,十位数和百位数常常会错位相加或相减而算错。

04、现象:字写不好,歪斜、轻重不当。

原因:手部发育不够充分,书写肌群无力,表现为:握笔、运笔不当

孩子握笔或运笔不良,会延误写作业的时间。原因归纳为:手部发育不够充分,书写肌群无力,简单的讲究是“力气不够”。由于手部“肌力群”尚未建立协同,

就会出现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如同年幼的孩子无法握好筷子、汤勺一样)。视觉、运动能力不足。运笔需要通过眼睛的辨别与手腕、手指小肌肉的运作协调才能完成。

可以从运动中去提升孩子对空间、距离、方向的体会,再来处理文字上的空间、距离和方向。大量例证表明,专业的调整训练,可以让孩子找回自信,更专注。

05现象:你说就会写

原因:对作业不理解

功课拖拉,可能还有部分是因为不太理解,做不下去而导致的拖拉。父母在旁稍加解释,随即能写。此时,父母会认为孩子有依赖心,而忽略了其实是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不足所致。

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孩子能够完全依赖自己把作业完成如果他的学习能力低于今天要做的课业难度,他做起功课来是一定会拖拖拉拉的。

06、还有其他情况:

90后爸妈重新审视一下,也许孩子的“拖延或不专注”是因为它....

还有家长反映:孩子除了学习功课,在其他事情上也有拖延、磨蹭的情况。

就日常生活习惯上,比如有的孩子洗手洗半天,有的刷个牙就是用慢动作,还有的早上从起床到出门的时间用个30-40分钟等等.....

那么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继续分成几个方面来讲一讲!

首先,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空间,孩子能配合你或者是依照你的要求行动,那么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是,他的自身能力需要达到他应对你要求应该有的水平。

A、他的听语能力:想让孩子能配合你的指令,你得先确认你说的话他是否听得懂。例如,你对一个3岁的孩子说:来,准备一下,我们5分钟后要出门!但显然他对于5分钟是没有概念的!同时,如果你的语速太快、句子又太长,他是听不完整的,听不完整也就谈不上理解你的意思再来配合你。因为要让孩子听话配合你,第一步就是他的听语能力要及龄。

B、他的视觉能力:有些孩子写字橡皮不离手,写了擦,擦了写,拖拖拉拉几行字可以写上半天时间。家长总是责怪孩子不认真不配合,还把字写得歪歪扭扭或是很潦草。事实上是因为孩子的视觉辨识能力不足,他对于一个字的左右边旁或上下结构根本无法辨识大小,他对整理文字的线条都有困难,根本就没有办法把一个字写在有限的格子里,而家长只是让孩子一味地去做描红练习,效果却是不理想的!

C、他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越弱的孩子配合的时间越短,运动能力越强的孩子配合的时间越长。能力弱的孩子不是他不愿意配合,只是他能够配合的时间无法拉长。日常的行为规范也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如果家长不看孩子的运动能力强弱,而只用年龄大小去做规范的依据,显然孩子是无法配合的。

其次,我们得学会用激励机制:“棒子”与“胡萝卜”,奖励与惩罚要并存。

90后爸妈重新审视一下,也许孩子的“拖延或不专注”是因为它....

棒子不是真的要打骂孩子,而是要让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或让他有一点点不舒服。比如可以当下拿走他最想要的东西,要求他达成目标后再还给他。在这里家长就要很清楚的知道当下最吸引他的东西是什么?要找出来!胡萝卜永远要大于你的棒子

90后爸妈重新审视一下,也许孩子的“拖延或不专注”是因为它....

教孩子,做错的时候要被要求重新做一次才能知道做对!棒子的目的是协助孩子得到胡萝卜的辅助。

能力越低的孩子,奖励得越具体。

其次,孩子的能力提升,行为规范需要同时调整:一是根据他的能力提升而实时提升。二是要及时关注并进行纠正。教育是一个漫长陪伴的过程!很多时候家长觉得当下没有效果就不去做,或者只做一次两次,这样是不对的!我们是要把不好的行为变成好的行为,就是要时时关注不断纠正,直到成为习惯规范。三是习惯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累积的。行为规范是个过程,我们在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时候,要把规则变简单,做到后就立即要有奖励,孩子就会愿意配合。这就是好习惯的养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