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爸媽重新審視一下,也許孩子的“拖延或不專注”是因為它....

90後爸媽重新審視一下,也許孩子的“拖延或不專注”是因為它....

開學3周了,家長們又開始頭疼,孩子學習和做作業拖拉現象了!

看孩子平時真是生龍活虎,可一到作業時間,就開始疲軟無力,幾乎次次都拖到晚上11-12點!做這功課,就像是一場雙方拉鋸,任憑好說歹說,孩子就是不能好好做完!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90後爸媽重新審視一下,也許孩子的“拖延或不專注”是因為它....

通常來講,基本是這幾個典型現象與原因:

01、現象:座位上有針扎,坐不住也坐不久。

原因:自控力與運動能力發育不平衡

孩子坐比住與自我控制與運動能力有關。運動能力管孩子的行為和配合。人體是自然生長併發育的。越小的孩子,他的運動量與動作越大,因為身體機能在讓他學習舒展和鍛鍊各各基本能力:自控、平衡、感知、空間感等。如果得不到充分運動,這些基本能力就會有障礙或者缺失。而且,越小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充分運動,旺盛的精力得不到釋放,就會讓進入強化循環:好動,好說.....家長們去觀察一下孩子的運動技巧和活動量,如果沒有發展到同齡孩子的標準,還像個比自己年幼的孩子,那麼他的活動量自然就多,導致好動坐不住,坐不久。

特別嚴重的時候就需要專業感統訓練師介入。當然,大多家長意識不到這種情況,認為只是孩子不專注。

02現像:用時長,記不住。

原因:身長髮育較慢,視覺書寫能力還不夠年齡

所謂的生長髮育,不但指外在形態和身高體重,還有一些基本能力。比如下面所說的:所有的作業都需要透過視覺來做文字的處理。然而,在生長髮育的過程中,很多嬌慣的孩子,因生長運動不足,導致視覺記憶能力不足,他對圖形、文字的記憶就很弱,結果就是他沒有辦法把很多字,長時間的記在腦子裡,今天寫過的字明天就忘了。

就會出現,一個三年級孩子的視覺記憶能力和視覺分辨能力發展晚了兩年,於是寫作業就會很吃力,像個一年級的孩子,從而會失去興趣,變得容易開小差。

03、現象:作業馬虎、自言自語、邊寫邊哼歌

原因:基礎能力發展不平衡,某些能力過於突出,比如:聽語能力太強

有些聽語能力高出其他能力很多的孩子,腦袋中裝滿了語言和各種聲音,經常會自言自語說個不停,而且常會邊哼歌邊寫作業,專注不在作業上,作業就馬虎,達不到鞏固學習的效果。

而且,只要旁邊有人說話或者其他干擾,他的注意力就會被打斷。所以,通常能說善道聽語能力強的孩子,他的視覺和運動能力發展會相對落後,只要是需要用眼睛看、用手寫的功課就表現不佳,手眼的協調能力較弱,比如無法把字寫在田字格的當中,超出橫線之外或是做數學題的時候,十位數和百位數常常會錯位相加或相減而算錯。

04、現象:字寫不好,歪斜、輕重不當。

原因:手部發育不夠充分,書寫肌群無力,表現為:握筆、運筆不當

孩子握筆或運筆不良,會延誤寫作業的時間。原因歸納為:手部發育不夠充分,書寫肌群無力,簡單的講究是“力氣不夠”。由於手部“肌力群”尚未建立協同,

就會出現不正確的握筆姿勢(如同年幼的孩子無法握好筷子、湯勺一樣)。視覺、運動能力不足。運筆需要通過眼睛的辨別與手腕、手指小肌肉的運作協調才能完成。

可以從運動中去提升孩子對空間、距離、方向的體會,再來處理文字上的空間、距離和方向。大量例證表明,專業的調整訓練,可以讓孩子找回自信,更專注。

05現象:你說就會寫

原因:對作業不理解

功課拖拉,可能還有部分是因為不太理解,做不下去而導致的拖拉。父母在旁稍加解釋,隨即能寫。此時,父母會認為孩子有依賴心,而忽略了其實是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不足所致。

所謂學習能力是指孩子能夠完全依賴自己把作業完成如果他的學習能力低於今天要做的課業難度,他做起功課來是一定會拖拖拉拉的。

06、還有其他情況:

90後爸媽重新審視一下,也許孩子的“拖延或不專注”是因為它....

還有家長反映:孩子除了學習功課,在其他事情上也有拖延、磨蹭的情況。

就日常生活習慣上,比如有的孩子洗手洗半天,有的刷個牙就是用慢動作,還有的早上從起床到出門的時間用個30-40分鐘等等.....

那麼這些問題我們需要繼續分成幾個方面來講一講!

首先,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空間,孩子能配合你或者是依照你的要求行動,那麼最基本的先決條件是,他的自身能力需要達到他應對你要求應該有的水平。

A、他的聽語能力:想讓孩子能配合你的指令,你得先確認你說的話他是否聽得懂。例如,你對一個3歲的孩子說:來,準備一下,我們5分鐘後要出門!但顯然他對於5分鐘是沒有概念的!同時,如果你的語速太快、句子又太長,他是聽不完整的,聽不完整也就談不上理解你的意思再來配合你。因為要讓孩子聽話配合你,第一步就是他的聽語能力要及齡。

B、他的視覺能力:有些孩子寫字橡皮不離手,寫了擦,擦了寫,拖拖拉拉幾行字可以寫上半天時間。家長總是責怪孩子不認真不配合,還把字寫得歪歪扭扭或是很潦草。事實上是因為孩子的視覺辨識能力不足,他對於一個字的左右邊旁或上下結構根本無法辨識大小,他對整理文字的線條都有困難,根本就沒有辦法把一個字寫在有限的格子裡,而家長只是讓孩子一味地去做描紅練習,效果卻是不理想的!

C、他的運動能力:運動能力越弱的孩子配合的時間越短,運動能力越強的孩子配合的時間越長。能力弱的孩子不是他不願意配合,只是他能夠配合的時間無法拉長。日常的行為規範也是有不同難易程度的,如果家長不看孩子的運動能力強弱,而只用年齡大小去做規範的依據,顯然孩子是無法配合的。

其次,我們得學會用激勵機制:“棒子”與“胡蘿蔔”,獎勵與懲罰要並存。

90後爸媽重新審視一下,也許孩子的“拖延或不專注”是因為它....

棒子不是真的要打罵孩子,而是要讓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或讓他有一點點不舒服。比如可以當下拿走他最想要的東西,要求他達成目標後再還給他。在這裡家長就要很清楚的知道當下最吸引他的東西是什麼?要找出來!胡蘿蔔永遠要大於你的棒子

90後爸媽重新審視一下,也許孩子的“拖延或不專注”是因為它....

教孩子,做錯的時候要被要求重新做一次才能知道做對!棒子的目的是協助孩子得到胡蘿蔔的輔助。

能力越低的孩子,獎勵得越具體。

其次,孩子的能力提升,行為規範需要同時調整:一是根據他的能力提升而實時提升。二是要及時關注並進行糾正。教育是一個漫長陪伴的過程!很多時候家長覺得當下沒有效果就不去做,或者只做一次兩次,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是要把不好的行為變成好的行為,就是要時時關注不斷糾正,直到成為習慣規範。三是習慣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累積的。行為規範是個過程,我們在教孩子行為規範的時候,要把規則變簡單,做到後就立即要有獎勵,孩子就會願意配合。這就是好習慣的養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