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教育分享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認為,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培養一個完整的人。中國孩子的自卑,源於沒有尊嚴的教育。而這樣的教育,只會生產更多的“心理患者”。所以羅傑斯說:“對待孩子,一定要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注”。

小孩子的教育分享

無論一個孩子的行為和想法是符合你的標準,你都可以讓他展露真實的自己,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擔心會被嘲笑、指責和拋棄。他會知道:不管我是什麼樣子,都會有人愛。他才不會穿上防禦的盔甲,一生只為滿足他人而活。

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不幸福不成功的根源是缺乏尊重的成長環境。為什麼很多被定義為 “不可救藥”的孩子,短時間內會變成完全不同的自信開朗的人?因為大部分能力上的缺陷,來源於人格上的空洞。所謂的叛逆並不是 “非理性”的,是他防禦的面具,保護自己不被傷害。他的內心本就有自信的種子,只不過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和支持。這也是很多有天賦的人,最終因心理障礙隕落的原因。

小孩子的教育分享

羅傑斯認為:“只要有一個安全、自由、充滿人性味的心理環境,所有人固有的優異潛都能自動得以實現。”

當教育者透過“世俗”的眼鏡,用疏遠,責罰,獎勵,苦口婆心,把一個孩子拉回大多數人頷首讚許的條條框框裡。他們忘卻了,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原本純淨、鮮活、有無限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靈魂,而不是一個該被功利化、工具化的流水線機器。

小孩子的教育分享

大量的統計數據及經驗觀察表明,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過自殺的念頭。自殺不是一個病態現象,而是一個很普通的現象。北師大學教授石中英說:“不管引發自殺者採取自殺行為的具體社會事件是什麼,也不管自殺者屬於哪種人格類型,真正直接引發自殺者在某一時刻下定決心結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義的匱乏感。”即:沒有了生而為人的價值。而一個懂得尊重的大人,他的一句話,一個行為,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小孩子的教育分享

當你口不擇言地踐踏一個孩子做人的自尊心時,無疑為他以後的悲慘人生埋下了種子。而尊重,這個被集體遺忘的教育底線,需要每一個人銘記在心。如此,一個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幸福,人格完整,自我實現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