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山越水谋发展 携手共圆小康梦 康县—青岛市李沧区东西扶贫协作

千里之外,却是咫尺之间。素不相识,已是彼此相融。这是李沧区与康县的真实写照。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在中央对口帮扶政策的支持下,李沧区和康县正式联姻,开启了协作发展的壮丽征程。

越是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越是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2019年,是康县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决胜之年,干群合一谋定笃行,为消除“贫魔”日夜兼程全力拼搏,远亲李沧区更是持续倾力帮扶,按照“李沧所能、康县所需、脱贫共抓、合作共赢”的扶贫协作原则,结合区县实际和康县所需、李沧所能,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合力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强化使命担当,凝智聚力,深化交流合作

自李沧区和康县“结亲”之后,两地紧扣“组织领导、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重点内容,务实推进扶贫协作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东西扶贫协作工作,康县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县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及相关县级领导任副组长,26个部门和11个对口帮扶乡镇为成员的东西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并坚持在县四大班子联席会、县委常委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上学习中央和省市关于东西扶贫协作精神,调度分析、安排部署、解决问题、指导和协调东西扶贫协作工作,实现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

“走亲走亲,越走越亲。”李沧区、康县双方领导先后携团互访,考察调研扶贫协作工作情况,为双方开展顶层协作和进行上层协作决策做好了沟通和交流基础。2019年已召开高层联席会议3次;李沧区到康县挂职干部1人,康县到李沧区挂职干部1人;两地党政干部培训199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750人。

“李沧人认为要想改变现状,必须从基因上做出改变,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人才切入,围绕院士这部分关键少数搭建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高端平台,将高端的科技创新转化成生产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发展的基因。康县要从资源依赖到脱贫攻坚转变,必须抓住人这个关键要素,最大限度地引进人才、激活人才、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智慧和才能,为康县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康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李沧区政府党组成员、政府办副主任武亚华说。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的引领力量。为此,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和培训成为李沧区—康县人才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增进高端技术人才交流,实现专业人才专业水平和技能的共同提升。2019年1月至10月,康县选派育婴师、中青年干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不同行业的180多人到李沧区参加学习培训。

山海相拥情依依,牵手扶贫又“扶智”,授艺更育人,通过教育协作、不断补齐教育短板,不断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脱贫攻坚带来强大的内生动力。

“强项”结合“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康县发展,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针对山大沟深耕地少的劣势和绿水青山特产多的县情实际,康县坚持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确立“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的发展战略和“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的总体思路,持续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环境绿美净、全域电子商务、全域旅游景区“四个全域工程”,强化党建保障,实事求是、综合施策,整体推动精准脱贫和县域经济发展。

为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李沧区委主要领导深入康县偏远村社进行全方位调研摸底,找出“李沧所能”与“康县所需”的交集点,科学合理地确定李沧区—康县扶贫协作的目标、措施及要求,引领两地扶贫协作工作深入开展。

今年以来,康县结合县情实际,经县、乡、村干部及群众论证选项,下达了《2019年第一批青岛东西扶贫协作帮扶资金项目计划》,李沧区向该县提供协作帮扶资金3800万元;并根据《关于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使用框架协议》,李沧区给康县捐赠帮扶资金230万元,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办扶贫车间、积分超市,实施科技培训等方式方法,增加群众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帮扶1300万元,主要用于产业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帮扶320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发展、劳务培训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

走进秋日的康县岸门口镇杨家河村,杂树多彩,小溪淙淙,诗画般的美丽乡村掩映其中,尽显幸福安详。每家每户的院子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农用工具、柴火堆放整齐有序,屋里的桌子、板凳、衣柜等家什都是一尘不染,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灶台更是干净整齐……村民薛有芳感慨地说,“屋里干干净净,心里舒舒服服。这一切都得感谢远方的李沧亲戚,他们帮我们打通了入户道路、硬化了庭院、架通了自来水、改造了圈厕,而且鼓励我们改变精神面貌。”

今年52岁的蒲兆林一边忙碌地装修着房子一边说, “面对我们村的巨大变化,我打心眼儿里高兴,一个贫困村、落后村建设成了现如今的美丽乡村,还正在向旅游示范村迈进。说实话,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在家里开办农家客栈,而且还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据康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给岸门口镇杨家河村划拨李沧区帮扶资金150万元,完善了该村各项基础设施,培育发展了特优产业,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岸门口镇杨家河村仅仅是个美好缩影。在康县大地上,和杨家河村一样受到李沧区帮扶的还有城关镇罗家沟村、云台镇三岔村、罗河村,长坝镇大山村,大南峪镇安房村等等,这些生活在美丽乡村的康县群众,对李沧区人民的恩情常记于心。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推进产业合作,强化“造血”功能,增强发展动力。资金、技术、管理等“发展性资源”丰富,是李沧区的强项,气候、生态等“基础性资源”丰富,是康县的优势,根据两地实际情况,李沧区和康县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强项”与“优势”结合,推动产业合作,为脱贫攻坚注入“活水”。根据康县产业扶贫及产业发展需要,与山东湘鲁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万亩辣椒基地建设项目意向合同书,手把手地发展种植“订单式”辣椒5000亩,为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对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李沧区康县两地注重引导社会帮扶,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区、县间全面落实“携手奔小康”结对帮扶关系,今年以来,李沧区相关单位、学校、社会组织帮扶312.64万元(包括捐物折资)。

把最好的“山珍”留给最有爱的亲戚。康县的黑木耳、香菇、天麻、茶叶、核桃等各种特有产品都是地道的山货,根据李沧区的“所需”和康县的“所能”,李沧区组织相关单位、公司和街道开展消费扶贫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到10月份,李沧区亲戚们的购买额就有184.28万元。

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根据“李沧所能”“康县所需”,从大的顶层设计合作框架到细微处的民生实事,李沧区的“强项”与康县的“优势”紧密结合,携手共进,增强发展动力。

紧盯劳务协作,确保持续增收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增收”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硬核。康县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把扶贫同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坚决消除“搞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消极思想,把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摆在首要地位,把技能培训作为重要抓手,在走对了的路上,脚踏实地,毅勇笃行。

“近年来,李沧区在劳务扶贫协作上对我县帮扶力度非常大,全面落实了输转、培训方面的优惠政策,使我县部分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直接受益,通过东西劳务扶贫协作实现了脱贫。下一步,我们将发挥我县劳务优势,紧紧围绕整体承包青岛建筑劳务和引进青岛企业在我县兴办扶贫车间这两个工作计划,加强和李沧区对接沟通,努力实现1000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留守妇女等通过东西协作实现就业的目标。”康县劳务办主任刘家治说。

在康县,劳务输转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该县结合实际,积极培训输转劳动力。年初举办的“2019年春风行动暨青岛·康县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1团、第三师伽师总场,18家青岛企业,12家劳务基地企业,2家县内企业及800多名务工人员参加了招聘会,提供了包装、保洁、保安、电工、电焊、操作工、普工等3000多个就业岗位;而且康县在李沧区建立了“陇南康县驻青岛李沧区劳务工作站”长效机制,截至目前,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6人。

“李沧区对我们近三年的帮扶资金超过亿元,他们的真情帮扶让我们落后小山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效地带动了贫困户创业增收。这种真扶贫、扶真贫的情怀,我深受感动,希望在以后的发展合作中,李沧区亲戚能加大对我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交流,提升我县的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加大劳务培训和输转力度,在增加我县群众收入的同时也为李沧区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康县扶贫办主任李江涛激动地说。

未来的路从脚下延伸,勤劳肯干的康县人,在党的领导下,在李沧区亲戚的帮扶下,一定不会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掉队,一定能走向更加辉煌明媚的未来。(焦杨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