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詩裡放風箏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大自然一片生機盎然。放風箏的傳統由來已久,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風箏古時稱“木鳶”, 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用線連結,手握其線,運風而動,可在天上三天不落,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在古詩裡放風箏

西漢時,風箏改用竹子和絲綢,後改為紙張,亦稱“紙鳶”。南北朝時,風箏這一新名才出現。宋代以後,放風箏成為一項群眾性娛樂運動,在民間廣為盛行,出現了專門從事風箏製作、買賣的商人,相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也是一位風箏製作大師。清明前後,不少兒童、少年以競放風箏為樂,成為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續博物志》中說:“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瀉內熱。”可見放風箏既可愉悅心情,又能強身健體。

風箏之魅力,在於其形色彩繽紛,其聲悅耳動聽,其飛姿態萬千,其藝老少皆宜。風箏入詩,詩意的春天便鮮活起來,有了風箏的起舞,春天更加亮麗動人。詠風箏的詩最早見於唐代,元稹在他的詠物詩《有鳥二十章》中寫道:“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春風起,放風箏就成為孩子們的最愛。清高鼎《村居》寫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明徐渭《風鳶圖詩》:“江北江南紙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清孔尚任《風》裡寫得很有意思:“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興致勃勃的孩子們聚在一起正準備放風箏,卻等不到足夠的春風,於是向天公“發洩”。“罵”是心急,也透露出對風箏的鐘愛之情。

在古詩裡放風箏

夜空下的風箏則別有一番情趣。月明星稀,風箏高飛,那弦竹笛之聲響徹天穹,依稀聽來,恰似一支優美的曲子,悅耳動聽,唐高駢在《風箏》詩中寫道:“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風箏發出的聲音是有音樂的美,像一串串流淌的音符響在耳畔,細細品味如絲竹亦洞簫,讓我們從中感悟著放風箏的無窮曼妙。

在古詩裡,風箏被賦予更多的人生寓意。遙遙一線牽,有收放有度的人生哲理,有放飛成功的喜悅與興奮,也有盤旋墜地的思考與感悟。宋寇準寫的《紙鳶》:“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託,終共白雲飛。”詩中並無紙鳶之狀,卻給我們帶來無限遐想,風箏只有借風而起方能共雲而飛,人生亦是如此!正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勤奮加機遇不正是我們人生風箏中的“好風”嗎?

在古詩裡放風箏

古人的風箏是充滿詩意的。現如今放風箏已成為我們現代人生活休閒、陶冶性情的一種方式。我們陶醉在爛漫的春光裡,翻閱詩中的風箏,卻是那樣的美好。在古詩裡放風箏,依然是那樣的生動,那樣的親近。飛於天際的風箏,既牽引著我們的視線,也承載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