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物與天才》書摘

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博士、醫學博士鮑里斯·塞德茲,在研究和借鑑卡爾·威特的教育方法的基礎上,用自己獨創的方法充分挖掘兒子小塞德茲的潛能,對他進行天才教育,結果大獲成功。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創造性地發展了“天才養成論”。塞德茲博士在教育兒子中發現,幾乎所有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天才,但是大部分孩子錯失了潛能開發的最佳時機。家長在錯誤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下,把孩子變成了俗物(庸才)。

小塞德茲1歲半開始接受教育,3歲就能自由讀寫,5歲通過職業醫師資格考試,7歲自學完高等數學,8歲學完所有中學課程,9歲解答出最難的博士數學題,11歲進入哈佛大學,15歲以優等生畢業並獲博士學位,成為“哈佛曆史上智商最高的天才”(其智商大約為250~300)。

天才與俗物是如何產生的

天才是由正確先進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來的,而不是天生的!小塞德茲並不是上帝心情愉快時偶然創造出的神童,而是在後天的正確教育下精心培育的天才。

庸才、俗物則是錯誤落後的教育方式導致的結果。

教育方式決定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長首先要心裡清楚,你想將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理想中的完美的人是這樣的:胸懷寬廣、智慧出眾、富於獻身精神,為全人類的幸福努力奮鬥;能看到人類社會的種種矛盾和缺陷,並立志為徹底解決這些矛盾和缺陷而努力。可能這個目標過於高,但我認為教育就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去培養孩子。當前的很多教育都在教孩子如何順從,如何見錢眼開,這樣的教育方式應該有所改變。

根據史料和相關記載,古希臘人有著早期教育的習慣。

在古希臘,男孩子們不會受到絲毫嬌寵,從嬰幼兒時期他們就開始接受各方面的訓練。古希臘一位哲學家在文獻中提到,兒子出生才幾個月,還是細皮嫩肉的,他就經常帶兒子去海邊散步,吹海風。如果天氣好的話,要先給他洗海水澡,再沐日光浴,把兒子的皮膚曬得通紅,使孩子從小就有健壯的身體。等兒子再長大一點兒,就給他朗誦荷馬的詩歌,還帶什麼都不懂的他去看戲劇。古希臘人的早期教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從各個方面都能看出來。

一百多年前卡爾.威特所受的教育和現在小塞德茲等所接受的所謂的先進教育其實就是早期教育。用卡爾.威特父親的話說,就是教育要與兒童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我也一直堅信早期教育能夠造就天才。通過雅典人的經驗,我更加確信:現代人如果實施正確的早期教育,也可以成為非凡的人。

【我的評論】很多興趣的激發就是利用幼兒時期的強大吸收能力和求知慾,過了這個階段,往往就很難激發興趣,利用求知慾了。

父母希望孩子乖和順從,這將扼殺孩子的天性

孩子們就是長期在壓抑天性的生活中漸漸走向平庸的。而那些改變世界的天才人物,他們表面上各有特色,但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幼年時期都是自由的,他們的天性沒有被壓抑,他們充分施展著自己的個性和才能。

按照一定的條條框框,處處限制他,時不時提醒他要循規蹈矩,使其從小在一種壓抑的氛圍下成長,在這樣的培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多半會成為庸才。庸才都很相似,他們聽話,唯命是從,從來不反抗家長和老師,為了避免被老師批評,他們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做那些所謂的“壞孩子”們熱衷的出格事;對於別人給他們的東西,他們一味地接受,絲毫不懷疑,沒有一丁點兒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庸才在我們的身邊俯首皆是。

格蘭特爾.哈塞,小塞德茲最要好的朋友,他就“不自由”。

格蘭特爾一生下來便備受束縛。他被層層衣服裹得嚴嚴實實,腿都直不起來;他餓了,可如果還不到餵奶時間,就只能餓著,於是他被迫養成了吸吮拇指的壞習慣,接著家庭醫生勸告說,不要讓他養成這個習慣,醫生叫他媽媽把他的手臂綁進袖筒裡,或者把什麼難聞的東西塗在他的指尖上;當他開始在地板上玩耍時,“淘氣”“骯髒”之類的話語滿屋子都能聽得到。殊不知,孩子冷酷的性情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在大人們教他怎麼變得守規矩的過程中滋生出來的。

家庭中的一些小事經常引得格蘭特爾的父母大聲爭吵,這些吵鬧聲刺痛了格蘭特爾脆弱的神經,他很害怕,並不停地哭泣,而這種沒來由的哭泣又常常會招惹來父母的打罵。

在父母的“培訓”下,格蘭特爾從小就表現得很有教養,當親戚鄰居送給他一塊巧克力時,他肯定會說“謝謝”;在有人讓他離開的時候,他也會畢恭畢敬地說聲“是的,先生”;他還必須留心自己在飯桌上的舉止,即使快要餓暈了,也不能狼吞虎嚥,發出聲音;而當大人談話時,他也不能插嘴,即便有些話題他很感興趣。

從智力上看,格蘭特爾無疑是正常的,而且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他成績優異,總能很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以至於那些愚蠢的老師們沒有機會對他進行嘲弄和責罰。但是,他的學校生活沒有任何樂趣可言。因為學校不希望學生有絲毫反抗,只想把孩子們都培養成循規蹈矩、言聽計從的學生。在學校裡,高年級的學生可以任意欺負、捉弄低年級的學生,這似乎已成了一種慣例,格蘭特爾雖然對這一慣例充滿憎恨,但他也不敢提出什麼異議,只盼著自己早點長大能成為高年級學生。

格蘭特爾將來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呢?這很容易想象,因為我們周圍到處都是這樣的人。可以想象,他也會像其他人一樣上大學,但是他們在大學畢業時學到的那些膚淺、毫無實用的知識和學問,或許只能幫他看看報紙、無聊的電影和流行的偵探小說。

而且就算讀完了大學,格蘭特爾也不會知道自己到底想從事什麼樣的事業。他雖然在小時侯也曾有過夢想,希望成為一名探險家、飛行員或是畫家,但他的這些理想不但沒有得到鼓勵,相反卻招來人們的驚呼:“別傻了,你以為靠這種職業能夠在社會中立足嗎?你能賺到足夠的錢養活你的妻子和兒女嗎?”最後,他的夢想就這樣被扼殺在了搖籃中,理想成了無足輕重的幻想,在一些重要的選擇上,最終還是遵從了父親的意願。

格蘭特爾做學生時很憎恨學校,但離開學校後,他又常常說:“儘管我在學校經常捱打,但也給我帶來了很多好處。”後來,他讓自己的兒子也上了同樣的學校。於是,父親的權威也就像傳統一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

事實上,很多孩子都跟格蘭特爾一樣,他們的成長路線都大同小異。小塞德茲的表哥馬戈.奧貝立克斯生於一個很富有的家庭,從小在昂貴的私立學校唸書,但是他的發展與可憐的格蘭特爾沒什麼兩樣。馬戈也同樣過著平庸乏味的生活,終日為現實所奴役,感受不到任何自由和快樂。

孩子們就是長期在這種壓抑天性的生活中漸漸走向平庸的。家長們則認為,應當讓孩子學會為大人們著想,讓大人省點心。因此,大人們都認為,把孩子培養成為服從、禮貌和恭順的人十分重要。孩子們的自由天性就是被這種愚蠢的力量扼殺的。他們還在搖籃裡時,就被“折磨”得毫無生氣,一切教育都在教他們拒絕生活。他們從小到大經歷的全部是“否定”——不要吵鬧、不要頑皮、不要說謊、不要不守規矩……

在這種糟糕的教育下,孩子們最終只能成長為與他們的家長一樣的人——狹隘、唯唯諾諾、唯命是從、恃強凌弱……

而那些改變世界的天才人物,他們又是怎樣的呢?他們表面上各有特色,但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幼年時期都是自由的兒童,他們的天性沒有被壓抑,他們充分施展著自己的個性和才能。

【我的評論】自由的精神,就是孩子可以按照自己所喜歡的方式來學感興趣的知識,並不斷加以運用。

單憑學習成績不能衡量出孩子能力的高低

學校應該培養有創造力的人,從而產生各種新的觀點和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單憑學習成績絕對不可能衡量出一個孩子能力的高低。僅僅為了考試而學習,只能把小孩變成“高分低能”的人。

培養天才必須依靠先進的教育方法,但是指望我們現在的學校實施這種教育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它們早已成了庸人彙集的場所。

學校用陳舊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一大批俗物,這些俗物又充斥了學校,把學校變成了一個個兜售學問的零售店,而教員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店員,儘管他們大多數都在盡職盡責地“銷售”知識產品,但你從他們的授課中絲毫感受不到創造力,感受不到追求知識的樂趣。

學校的管理者,他們只管制定出嚴格的規則,並以此為準則培養了一大批中規中矩的人來。所以,從現在的學校很難發現有鮮明特點的人。我認為,學校應該培養有創造力的人,從而產生各種新的觀點和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清一色的庸人,數量再多也沒用。但是在現在的學校,那些行為不合規範或者不符合如今評判好壞學生標準的孩子,不是被喝斥,就是被挖苦,更有甚者,被開除學籍。

學校教育還有一個弊端就是應試教育,學習就是為了考試,因為人們普遍認為考試製度能夠促進教育的發展。因此學校便以分數的高低來判斷一個孩子的能力。但是人們心裡其實應該都明白,單憑學習成績絕對不可能衡量出一個孩子能力的高低。

【我的評論】學校的僵化體制是工業化時代培養足夠的產業工人所需要的制度,但是並不適合知識時代的人才培養。

地理知識的應用

格蘭特爾比小塞德茲大幾歲,在中學裡早已學習了地理學、動物學和植物學等課程,而且成績非常好。而小塞德茲由於不能上中學,只好在家自學。對於這些實用性的科目,我總是先培養他的學習興趣,讓他邊玩邊學,而不是像在學校那樣,先背熟一些人名地名。我經常帶他到野外去散步,解剖一朵野花,或者教給他有關昆蟲的知識,或者讓他觀察地貌繪製地圖。通過這種生動直觀的教育方式,小塞德茲在這些方面的知識遠遠超過了其他孩子。

有一次,格蘭特爾地理考了滿分,他高興地把試卷拿給我們看。哈塞先生當然也很高興了,非常得意地說:“威廉的地理不是也學得挺好嗎?不如也來做做題,檢驗一下他學到的知識。”結果小塞德茲的成績並不太好。哈塞先生於是勸我說:“我認為之前你那種在玩中學習的方式是行不通的,你還不如教威廉一些實實在在的知識。”

但不久後發生的一件事證明了他的錯誤。那年夏天,我們和哈塞先生兩家人準備一起去海邊度假。小塞德茲和格蘭特爾在臨行前一天不知從哪裡聽說距波士頓十幾公里的勒沃夫鎮來了一個俄羅斯的馬戲團,據說這個馬戲團的節目非常精彩。兩個孩子非要吵著去看錶演,但是我們船票已經都買好了,這麼多人也不可能為了他們看這個而推遲行程。

我和哈塞先生分別斥責了兩個孩子,讓他倆別任性。他們倆都很不服氣,格蘭特爾還嘟囔了兩句,小塞德茲鼓動他說,“乾脆我們悄悄地跑去看吧。”格蘭特爾驚詫地說:“這怎麼行啊?”小塞德茲繼續鼓動說,“怎麼不行啊,我們如果搭便車的話很快就去了,就算是走路去,也不遠。”“不認識路啊!”“這多簡單啊,我把我爸爸的地圖冊從書房拿出來,不就能找到路了嗎?”格蘭特爾猶豫地說:“可是,我不太會看地圖啊。”這下輪到小塞德茲吃驚了:“別逗了,你的地理不是總考滿分嗎?不要再給自己不去找藉口了,你去不去吧?你要是不去我就自己去了。人們都說那個馬戲團還要表演老虎吞活人呢,我可不想錯過這麼精彩的表演。”

在小塞德茲的煽動下,格蘭特爾終於答應一起去了。他們從我的書房裡偷出需要的地圖冊,又帶了幾個漢堡,趁著大家忙亂著收拾行李之際,偷偷溜出去勒沃夫鎮的路。走了不遠,小塞德茲就發現格蘭特爾確實不會認地圖。每當他們遇到岔路口,需要在地圖上找出該走哪條路時,格蘭特爾總是束手無策。而小塞德茲由於從小就學著畫地圖,對地理有著直接而感性的認識,走起路來一點問題都沒有。

一路上,格蘭特爾總在抱怨又累又無聊,小塞德茲卻玩得興致盎然,還時不時地捉住一隻鳥,告訴格蘭特爾這叫什麼,它們的習性是什麼,屬於哪個科(他可以說得出大部分草木蟲鳥的名稱)。而考試成績不錯的格蘭特爾總在驚訝地說,原來這個就是書上說的三葉草,那個就是甲殼蟲啊。他倆就這樣玩著走著,後來幸運地搭上便車到了勒沃夫鎮。當我和哈塞先生找到他們的時候,兩個小孩正在津津有味地觀看小丑變魔術呢。

由此不難看出,僅僅為了考試而學習,只能把小孩變成“高分低能”的人。

【我的評論】會用知識,有興趣和好奇心,才是教育的本質,而考滿分不是。

教育的理想

教育的理想在於發展先天的個性,培養獨特見解和首創精神。從小就要培養幼兒的分析判斷能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以及對美術、文學的欣賞能力,使他們成為有造詣的多方面發展的人。

如今的學校教育培養不出完美的人才:很多天才上學時,成績都很不好,有的甚至被老師和同學認為是“笨蛋”。為什麼有才華的學生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不能發揮出自己的才華?主要是因為學校的老師和校長全都是些庸人。學校的規章也都是由這幫庸人以自己為標準制定的清規戒律,所以我們的教育變成盆景式的盆栽,清規戒律繁多,容不下才華出眾的學生就學。即使允許入學,也要受到條條框框的限制,使其不能自由發展。那些天才人物之所以成績不好,大多數是由於他們熱衷於某種專業,達到了入迷程度而無暇顧及其他的緣故。

從前在某小學的一個班裡,有兩個孩子,他們的成績都很差,總是排在全班倒數第一二名。多年後他們見面了。一個是威爾姆.羅林克,維也納國立歌劇團的團長;另一個是利比希,著名的化學家。

據說利比希在大學預科學習期間,有一天校長到他所在的班裡看到他不愛學習,就諄諄教誨:“你要努力加把勁,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如果總是像現在這樣,老師對你也沒辦法,父母也會覺得你不孝。”接著又問他:“你今後打算幹什麼呢?”他理直氣壯地說:“我要當一個化學家。”聽到這裡,全班同學都哈哈大笑。後來,他父親讓他退學了,在一個藥劑師手下當學徒,據說也只幹了10個月,就因為“沒有用”被解僱了。

文豪斯科特成名後,去訪問他小時候上學的學校,學校特意準備了一堂課讓他觀摩,但他並不滿意,問:“哪位學生在你們學校學習最差?”老師們感到很難為情,但還是不得不把一個學生拉到他面前說:“他是全校最差的一個。”那個學生面紅耳赤,不敢抬頭。斯科特撫摸著他的頭,和藹地說:“你是個好孩子。”說完斯科特從口袋裡取出一枚金幣給了他。因為斯科特過去在這裡學習時,學習成績總是倒數第一,也被人認為是劣等生。

東方學者克萊弗勞德在柏林大學時,考試時什麼都不會,考官問他:“你什麼也不會嗎?”他出人意料地回答:“不,我會中文。”

林耐,被稱為是植物學先祖,在某大學預科學習時,成績非常差,校長曾給他父親寫信說:“您的孩子不適合學習,不如早點退學,學門手藝,今後好有個謀生之道。”

而發明家和政治思想家中,也有不少人是由於終日沉思才學不好功課的。

休謨在孩童時期就善於思考問題,所以往往顯出一副發呆的樣子;牛頓由於熱衷於思考數學問題,常常忘記別人的命令和委託,他在學校的學習成績總是倒數第一名,但他很會製造機器玩具。

達爾文從小熱衷於觀察動植物等,曾遭到校長的訓斥:“你光搞這些東西,簡直是在浪費時間,不好好學習功課,學習這麼差。”

通過這些事例我們知道,有著過人才華的學生不光在入學前遭到非難,甚至在他們跨進校門後,也會因為他們的與眾不同而遭排斥。希望大家記住,教育的理想在於發展先天的個性,培養獨特見解和首創精神。有才華的學生在現在的教育制度下潛力發揮不出來。自由教育造就了雅典時代希臘文明的很多偉人;相反,繁瑣的不合理的教育使得拜占庭時代希臘文明極度貧乏。因此從小就要培養幼兒的分析判斷能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以及對美術、文學的欣賞能力,使他們成為有造詣的多方面發展的人。

恰當的教育是天才成長的沃土。要想早日把孩子培養成天才,成為出眾的人。首先要找準孩子的天賦方向,孩子的天賦有時並不是隨便就能判斷得出來的,尤其是一些潛在的智能,我們需要一套科學的測試方法。然而這套方法不同於市面上流傳著的各種智能測試,但測試孩子的天賦並非簡單的答題,除了成熟完好的測試系統,科學分析測試結果,為孩子量身打造發展方向和方法才是更重要的。

找準孩子的天賦方向後,發揮優勢,用優勢補足劣勢,全面發展。培養特長倒不最難,最難的是全面發展。現代社會競爭殘酷,多面手適應日益變化的形勢更強,競爭力更強。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盲區和缺陷,現在很多父母不是發揮孩子的長處,而是想盡辦法補孩子的短處,結果適得其反。孩子之所以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找到能讓他喜歡的學習方法。偏科現象很普遍,天生就什麼都愛的人畢竟是少數,但是我們必須直面孩子的盲區,有效利用他的優勢和興趣點。

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單單興趣,孩子內在的潛能和天賦也急需父母去挖掘。然而並不是說,只鼓勵孩子做喜歡做的事,他不喜歡做的事就不做。

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入手,以他感興趣的事物為方式,同時引導他開發自己不感興趣或者弱勢方面的潛能。讓孩子在愉快的學習中,實現全面發展。

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尊重孩子,讓孩子快樂學習。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備受寵愛,到了學校就不再是獨一無二了,要引起老師的注意比在家裡難多了。其實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受到關注,都願意交流和互動。孩子們的主動性不單單取決於性格,父母和老師的啟發和鼓勵是很重要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現代的孩子接觸到了很多前人所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物,他們很容易接受這些新鮮事物,因此父母也要不斷更新觀念,不斷學習進步,跟上孩子的腳步,避免產生代溝,陪伴孩子一塊成長。現代父母不是要發號施令,或者整天圍繞著“小皇帝”“小公主”轉,而是跟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傾聽孩子的心聲,成為他最信任的朋友,引導他健康成長。

要想讓孩子優秀,父母和孩子應站在同一視角上溝通,作為孩子的朋友,面臨問題的時候一起來解決,而不是命令。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全面發現孩子的潛在優勢,學會賞識他們,還要以他們為中心組織學習內容,讓孩子們樂於學習。

【我的評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基於興趣挖掘孩子內在的潛能和天賦,許多父母並沒意識到這個的關鍵。由於興趣無時無刻不在,不可能委託學校和其他專門的教育機構來做好。

早期教育決定孩子一生

大量的事實表明,人的求知慾在幼兒時期,也就是在兩三歲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來了。

“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這一連串的問號不停地出現在孩子的腦海中。

這意味著什麼呢?

這意味著孩子的求知慾望已經開始產生了。

孩子幾歲開始接受教育為好?這個問題不能籠統定論,因為孩子發育的時間有早有晚。一般來說,一兩歲就開始早期教育為好。教育家們對此不以為然,他們總一相情願地認為這麼早對幼兒進行教育是有害的,但他們的這一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

我的兒子威廉.詹姆斯.塞德茲就是從一歲半開始接受教育的,他那時便已經開始了語言、書寫、數學、音樂等科目的學習,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有人或許會認為,這種教育一定像在溫室裡栽培花草一樣,人為地促使其早熟,是人工神童。所以這樣的孩子將來的發展會是一種病態現象,最終的結果是“二十歲後是凡人”。我並不想對這種論調作任何的辯駁。事實上,很多實例已經證明了他們的看法是純粹的無稽之談。

據我所知,人類在嬰幼兒時期的接受能力極強,很多成年人都忽略了這一點。在我和妻子共同養育兒子的過程中,我驚奇地發現:即使是剛出生三四天的嬰兒,他已經本能地從環境中開始吸收一切。

事實上,只要細心觀察過孩子的父母,都會與我有相同的感受。即便是在教養方式不充分的情況下,嬰兒們為了發揮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也做出了令人詫異的努力。他們的吸收能力是超強的,他們能很快且毫不費力地學到很多東西。

就像前面說過的,我兒子小塞德茲3歲時就能自如地閱讀和書寫了。人們對此議論紛紛,很多人根本不相信這是真的,也有人認為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小塞德茲與生俱來的天賦。

然而,我可以發誓,小塞德茲的這種能力並非來自他們所謂的“天賦”,而是得之於教育。

從兒子剛睜眼開始,我就對他進行訓練了。我認為這種最早的訓練就是教育的開始。

和天下所有父親一樣,我也以充滿歡欣的心情第一次去接觸兒子的目光。然而,我並沒有像別的父親那樣僅僅侷限於享受初為人父的快樂,而是從那一刻開始對他著手進行教育。

兒子的眼睛是明亮的,無時無刻都在透露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我想他一定記住了我。既然他能記住我,應該也能記住別的東西,於是,我將我能拿到的東西都遞到了他的眼前。我想他一定是樂意接受的。我完全能夠想到,他是多麼急切地想認識一下這個他剛剛來到的世界啊。

事實證明,我這麼做,對訓練兒子的視覺很有好處。由於他一出生就認識了各種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東西,這使他對形象和色彩有了最初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是許多孩子沒有的。在小塞德茲長到一歲多的時候,這一做法就漸漸發揮了作用。我認為,他在開始學習認字時能毫不費力地把他們記住,完全得益於這種最初的視覺訓練。

對於孩子的聽覺訓練,我也採取了同樣的方法。我不停地跟他說話,並要求他的母親也這麼做。我不僅對他說完整的句子和單詞,還特意將每個字母用標準的發音念給他聽。這種看似不經意的做法對剛出生的嬰兒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他後來能快速掌握語言的根本原因。

遺憾的是,很多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父母們並沒有這麼做,他們只對孩子不停地念同一個單詞“寶貝、寶貝”,這樣做,給孩子留下的只是有限的印象,對孩子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

小塞德茲被人們稱為天才,他表現得如此與眾不同,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此吧。他在生命之初就得到了別的孩子沒有得到的訓練。在人生的起點上,他要比別人學到的多得多。這麼做,使得他在接受正規教育的時候,一切就變得容易很多。雖然年齡只有一歲半,但他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同齡孩子。隨著這種能力的逐步增強,他的求知慾望也一天天增長起來。與其說我在一歲半時對兒子進行教育,不如說在那時我是不得不開始對他進行教育的,因為在那時,我感覺到了他對知識的渴求。

可以這樣說,我對兒子所做的訓練,在某種意義上正是為他這種求知慾的萌發做準備。

兩三歲的孩子是最可愛的。他的頭腦已經不像之前那樣一片空白,而是在兩三年之中以驚人的速度吸收了大量的信息。他對這個世界似懂非懂,他雖然瞭解了一些,但還想了解得更多更多……

“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這一連串的問號不停地出現在孩子的腦海中。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孩子的求知慾望已經開始產生了。

由於小塞德茲早在一歲半時就已經接受了教育,所以他的求知慾望萌發得似乎更要早些。他不僅在語言和文字上有許多問題要問,還想弄明白其他的許多事情。

他常常問我:“那些大山是怎樣來的,它們也是媽媽生的嗎?”“樹林為什麼總是成片成片的,為什麼總是在春天發芽而冬天落葉?”“人為什麼要穿衣服而動物卻不需要?”“為什麼冬天會下雪?”“鋼琴的琴鍵為什麼有黑白之分?”

這些問題常常讓我感到頭疼。有時候我真想大聲訓斥他,讓他閉嘴。但我並沒有這樣做,因為我知道,如果那樣做的話會扼殺兒子寶貴的求知慾。

那麼應該怎樣去面對孩子這種求知慾的萌發呢?很顯然,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地對孩子進行合理的教育。

【我的評論】家長需要付出很多時間,耐心地對待孩子的求知慾,一旦不耐煩地扼殺了,以後培養起來非常難。

早期教育的反面例子

我大學的同學、現在的同事米蓋爾博士是個建築學專家,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大學教授。他的寶貝兒子裡特與小塞德茲同歲。

不幸的是,在我兒子小塞德茲已經能閱讀那些似乎只有成年人才能讀懂的書籍時,裡特卻仍然一字不識。

為什麼呢?

顯而易見,正是由於我的這位朋友忽視了對裡特的教育,致使這個聰明的孩子的求知慾望在它剛剛萌發之時便枯死了。

米蓋爾博士和大多數人一樣,既沒有在孩子的嬰兒期給他任何訓練,也沒能有意識地對他進行教育。非但如此,他幾乎從不回答孩子提出的任何問題。

當我和他談到這件事時,米蓋爾博士不以為然地說道:“你所說的那些訓練,我認為是多餘的。你刻意地讓孩子看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對他來說有什麼意義呢?至於你說的孩子在兩三歲就有了求知慾望,我當然同意。但這是很正常的事,沒有必要再去給他強加什麼過多的教育。孩子嘛,讓他盡情玩耍就夠了,那些多餘的東西只會損害他的大腦。”

聽了米蓋爾博士的話,我大為吃驚。像他這麼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持這樣一種愚昧的觀點,那麼其他的人更是可想而知了。

米蓋爾博士繼續對我說:“他的那種所謂的究理精神已經使我夠頭疼的了,我還敢再給他什麼多餘的教育嗎?他的問題就像河水一樣滔滔不絕,我回答他一個,他又會產生數個。你說,如果總這樣下去,我還能做其他的事嗎?”

“什麼?!”我不解地問他,“你對孩子的問題感到厭煩?”

米蓋爾博士沒有回答。

“那麼,你不關心你兒子的教育嗎?”我問。

“當然關心,我只是想在他長大一些之後再開始。那時,他的理想已漸漸形成,教育會變得有效而合理。”米蓋爾博士振振有詞地說道。

事實上,米蓋爾博士的觀點錯誤至極,這一點在他兒子裡特四五歲時就表現了出來。在一次拜訪中,我見到了裡特。

記得那一次,米蓋爾家中有很多人,都是我們大學時的同學。當然,也有各自的孩子們。當大家都在感嘆時光飛逝,都在回憶大學時代的美好之時,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

我兒子小塞德茲正在與其他的孩子們歡樂地做著遊戲。這是令大家都感到愉快的事,因為大人們曾是相處得極好的同學,孩子們現今也成為朋友,我們這些做父母的當然為之欣慰。

然而,只有一個孩子猶如單飛的孤雁,他靜靜地坐在一旁,似乎對周圍的事物毫無興趣。這個孩子正是米蓋爾博士的孩子裡特。

我走到裡特的身邊,對他說道:“裡特,怎麼不和小朋友們一塊兒玩呢?”

“我不想去玩,只想單獨呆在這裡。”裡特回答道。

“這可不好,你們年齡都差不多大,應該有很多有趣的話題。”我說道。

“可是,他們說的那些我都不懂,我找不到什麼想說的話。”裡特難過地說。

裡特的話使我備感驚訝。那些孩子會有什麼高深莫測的事能使這個孩子感到為難?據我所知,那些孩子都是很正常、很普通的。既然這樣,問題一定是出在裡特身上而不是其他的孩子。

米蓋爾博士告訴我,裡特一直性格內向,不愛與別人交往。當我問起他其中的原因時,他告訴我這是天生的。

其實,米蓋爾博士並沒有真正找到原因,也不瞭解自己的兒子。在我看來,裡特之所以那麼孤僻、內向,並非天生性格所致,真正的原因是他缺乏充分的教育,缺乏足夠的知識。這使他找不到與別人交流的話題,從而產生一種心理上的障礙。久而久之,他便形成了不願同別人交往的性格,甚至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

這樣的結果導致什麼呢?那就是孩子最為寶貴的求知慾望的喪失。

作為建築學家,米蓋爾博士要求自己的學生一定要打好建築的根基。然而,他卻忽略了自己兒子人生基礎的建立。

這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

【我的評論】這個反面例子說明了家長錯誤的理念危害有多大。

父母要重視孩子的成長環境

我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只要是有所成就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極為重視孩子的成長環境。事實上,很多天才,在他們的幼年時期幾乎都成長在豐富而有趣的環境中。

雖然我不知道其他孩子的父母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但我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只要是有所成就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極為重視孩子的成長環境。

另外,就我的經驗來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孩子天賦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些父母本身都受過良好教育,他們非常清楚生長環境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因此他們也很樂意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

事實上,很多天才,在他們的幼年時期幾乎都成長在豐富而有趣的環境中,這都是有理可據的,我們可以從任何一位天才或偉人的傳記中對此有所瞭解。

在小塞德茲出生前後,我和妻子就為他精心佈置了屬於他的生活空間。我們儘量讓他的房間活潑有趣、富於變化。

我們在他的屋子裡擺滿了各種書,並用顏色好看的飾物裝飾房間。這麼做就是盡力讓他每一次從睡夢中睜開眼時都能看到美好的東西。

為了使兒子能夠獲得儘可能充足和良好的教育,可以說,我簡直是用心良苦。我竭盡全力為兒子提供連續不斷且豐富多變的刺激,目的就是為了使他儘可能地獲得更多的信息。因此,小塞德茲還在嬰兒時就已經接觸到了各種各樣鮮亮的色彩、豐富而有趣的形狀、美妙的聲音的刺激。我不停地觀察他在各種刺激下的反應,並且隨時根據他的反應作適當的調整。

在兒子稍大一些,差不多他一歲半的時候,對於他的生長環境,我為他提供了更多、更有意義的東西,而不再僅僅侷限於房間或飾物的安排了。

【我的評論】學習環境很重要,家長需要仔細考慮,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良好的刺激。

關於孩子自己繪畫的意義

記得我第一次把那些顏料和繪畫用具交到兒子的手中時,他樂壞了,並且對這些陌生的東西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這裡,我想聲明一下,我並沒有非要讓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名藝術家,我只是覺得這種藝術方面的教育一定會讓他終生受益。我們周圍有很多父母,他們要求孩子這樣,要求孩子那樣,並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他們為孩子買鋼琴就是希望孩子有一天成名而為自己帶來名望;他們讓孩子學畫畫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賣個好價錢。然而,這種非常功利性的想法是愚蠢的,也是極不負責任的。

起初,我為兒子買繪畫用具並沒有想到他會對此有那麼大的熱情,僅僅是為了讓他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東西。可是當他接觸到這些有趣的用具和鮮豔的顏料之後,我才發現他對這些是多麼感興趣。按照常理,很多家長會專門請人教兒子繪畫,但我並沒有這麼做。我既沒有要求兒子畫畫,也沒有專門為他請教師,只是任其自然地讓他擺弄那些繪畫用具。

對於繪畫,我曾經和一些藝術家以及精通藝術的人討論過。他們都認為真正的藝術從來都是來自於藝術家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本能的衝動。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藝術在本質上是不可學的,也就是說藝術本身是無法學的,很多人學到的其實只是一些技術和技巧。

對於小塞德茲這個只有一兩歲的孩子來說,我覺得學習那些繪畫技巧既沒有意義也沒有作用,他也不可能掌握那些複雜的技巧。所以,我認為根本沒有必要嚴格地讓只有兩歲的兒子學習繪畫,他需要的僅僅是滿懷愉快地玩耍。

有人也許會問,你這樣做不怕浪費那些繪畫用具,浪費孩子的寶貴時間嗎?我想有這種想法的人太功利了,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我這麼做並沒有浪費什麼,而且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塞德茲博士,你覺得孩子做這些有意義嗎?”哈塞先生看到了孩子的塗鴉後,滿臉狐疑地問我。

“當然有意義了,否則我也不會讓他那麼做。”我很肯定地回答。

“可我覺得這種做法意義不大,如果你真想讓兒子成為畫家,就應該專門給他請一位教師好讓他進行正規的訓練。”哈塞先生說道。

“不,我並沒有想過一定要讓他成為畫家,何況將來的事,也不是我能夠決定的。”

“那你為什麼給他買顏料和一些畫畫用具,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對孩子有什麼意義嗎?”哈塞先生不解地問。

“孩子喜歡並能全心投入其中,就是這件事的全部意義。”

聽我這樣說,哈塞先生陷入了長時間的沉思。

正如在前面所說的那樣,我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和環境,並非有什麼特別的意圖。事實上,小塞德茲的這種熱情並沒有維持很久,他很快就對這種隨意的塗鴉失去了興趣,將熱情又投入到了其他方面。

在他稍微長大之後又重新拿起了畫筆。那一次,我不僅給他買回來許多繪畫知識的書,還專門為他請了一位教師。這都是後來的事了。

【我的評論】早期的興趣轉移很快,未必要有專業老師教授,就是開發智力。

音樂是開發孩子智力的有效手段

凡是被稱為“天才”的人,大多數都極為喜愛音樂,並都有接受音樂教育的經歷。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音樂對他的影響最為明顯。孩子對音樂的敏感遠遠超過了視覺。在我看來,學習音樂正是開發孩子智力的有效手段。

至今,小塞德茲一直是個酷愛音樂的人。他曾說,只有音樂才能使他寧靜下來,使他具有良好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他說音樂之中蘊涵著許多琢磨不透的東西,正是這些給了他智慧和勇氣。

可以這樣說,音樂已經成了小塞德茲生命中的一部分,並將會陪伴他的一生。我們能夠從大量的文獻之中看到,凡是被稱為“天才”的人,大多數都極為喜愛音樂,並都有接受音樂教育的經歷。

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音樂往往能夠造就出天才。”當然,我們都明白,他所說的天才已經超出了音樂範疇。孩子接受音樂教育不僅為他成為音樂家提供可能,也為他在其他方面的發展創造了極佳的條件。

我想,只要是真正接觸過音樂的人,只要是在孩子幼小時對他們進行過音樂教育的人,都會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就我的經驗來說,音樂的確是個絕妙的東西。因為它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便能使人感受到其中的奧妙之處。你可以是一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甚至可以是目不識丁的人,但只要你有聽力,那麼你就能直接而毫不費力地感受到音樂傳達給你的東西。

這樣說來,對於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對於一個無論在知識和學問方面都極其有限的孩子,音樂不正是最好的東西嗎?當孩子不能理解成年人的思想時,音樂不正是一個向他們表達這種思想的最佳方式嗎?

事實上,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音樂對他的影響最為明顯,孩子對音樂的敏感遠遠超出了視覺。我在兒子出生後不久就發現了這一點,所以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我始終把對他的音樂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當然,我並非是想刻意地將他培養成一個音樂家。

由於我妻子曾受過極好的教育,她對音樂極為了解。可以這樣說,她是一個非常出色的鋼琴演奏者,同時她還會演奏一種極為迷人的樂器——吉他。

每當妻子在客廳中演奏鋼琴時,小塞德茲總會有不同的反應,這種反應在他還是個搖籃中的嬰兒時就已經開始了。當他哭鬧時,一聽到悅耳的琴聲他就會立刻停止哭鬧,甚至有時會流露出愉快的微笑。

我們周圍的大多數父母,在孩子哭鬧時便立刻給他遞上吃的,這其實是一種不正確的做法。因為這樣做不但對孩子的健康有害,也會使孩子養成一種惡習。他們會在幼小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概念,即哭哭啼啼便能換來吃喝,吃喝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形成了這種概念的孩子必定會變成一個俗物。

在這一點上,我為自己有這麼一位優秀的妻子而感到驕傲。她並沒有像其他的母親那樣,而是常常用音樂來慰藉哭鬧的兒子。

但由於鋼琴的聲音過大,妻子便時常彈吉他給兒子聽。每當此時,兒子的臉上都會露出幸福的笑容。

妻子的吉他彈奏水平很不錯,她會演奏索爾、朱利亞尼及泰勒加的作品。她時常對我說這些大師的音樂極具魅力,她還告訴我,吉他是一種很棒的樂器,如果兒子將來打算學音樂的話,她一定首先教他彈奏吉他。

事實上,在以後的日子裡,妻子的確是這樣做的。直到小塞德茲在哈佛念大學的時候,他都一直將那把心愛的吉他帶在身邊,他的演奏也得到了人們的好評。

但是,在兒子初學吉他之時卻遭到了人們的非議,就連我的朋友哈塞先生也是這樣。

“小威廉,你喜歡音樂是件好事,可是你為什麼選擇吉他?”哈塞先生看見兒子正在練琴時說道,“你應該學習鋼琴,那才是真正的樂器。”

“我認為它很美,它的聲音很好聽。”兒子雖然還不能用其他的詞彙來和哈塞先生爭論一番,但他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塞德茲博士,我認為你是不正確的。既然你教孩子音樂,就應該教他正統的東西,像吉他這樣的樂器是不能用來進行真正的音樂教育的。”哈塞先生對我說。

“不。你沒聽見嗎?小威廉覺得它很美,我想這是最重要的。”我向哈塞先生解釋道,“小威廉學習的是音樂,至於選擇什麼樂器並不重要,主要是看他對什麼有興趣。假如他對鋼琴的興趣不大,強迫他去學只會破壞他對音樂的感覺。”

“這個也有道理,可是吉他並不是一件正規的樂器呀!”

“不,哈塞先生,你的這一認識是錯誤的。”這時,我的妻子插進話來,“吉他現在沒有進入正規的音樂學院,原因是由於這種樂器的歷史沒有小提琴和鋼琴那麼久遠,並且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流傳在民間。但是,它有獨特的音色和無窮的魅力,這是不可否認的。實際上,從吉他的特性來說,它決不亞於其他的任何樂器。貝多芬就曾經說過,‘一把吉他發出的聲音相當於一個小小的交響樂團’。當然,他說的不是音量,而是音樂的豐富性。”

在此我想向那些決心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的父母們說一句話:對待孩子的教育不要像女人愛時裝那樣趕時髦,而要真正地把握住孩子的興趣所在。

有許多原本很有天賦的孩子被父母們強行拉到鋼琴前,使他們的興趣及才華一天天地耗盡。當然,鋼琴是美好的東西,然而父母們那種附庸風雅的心態足以使它在孩子們的心中變得醜惡起來。

如果我的小塞德茲能稱得上“天才”的話,那麼從某種意義上講,音樂便是他成為天才的潛在因素。或許有人會說:“你這樣下定論未免太誇張了吧?”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我的說法千真萬確。

通常,人們總以為讓孩子學習音樂僅僅是為了使他們多一種愛好,或者陶冶性情,或者消磨時光。其實,在我看來,學習音樂正是開發孩子智力的有效手段。小塞德茲之所以那麼小就能讀書寫字,並對詞彙的意義有準確的理解,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都要歸功於音樂。

我不想在此做更多的解釋,只想用一個真實的例子說明這個問題。

有一天,妻子正在教小塞德茲學習一些形容詞。當她講到“快樂、興奮、幸福”這些詞時,小塞德茲流露出了不理解的表情。他覺得這幾個詞都差不多,在多次講解之後仍然不能領會它們之間的區別。

這時,妻子拿起了那把可愛的吉他。

她輕鬆地彈奏了一連串音符,並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E)上演奏的。

“你明白了嗎?這就是快樂的感覺。快樂是一個形容詞,快樂就像在一弦上演奏出來的音符。”妻子演奏完後對小塞德茲說道。

“哇,原來是這樣。”小塞德茲似乎明白了一些,“那麼興奮和幸福又是什麼樣的呢?”

於是,妻子又以極快的速度演奏了幾段和絃,又在吉他的二絃(B)和三絃(G)上演奏了一小段樂曲。

“這個和聲就是興奮的感覺,而二絃和三絃上的這幾個音就是幸福。”妻子一邊演奏一邊對小塞德茲說道。

這時,小塞德茲的眼中充滿興奮,“媽媽,我明白這幾個詞的意思了。”說著,他從母親的手中搶過了吉他,並有力地彈奏了幾個和聲,“我現在很興奮”。

從此以後,小塞德茲在對詞彙意義的把握上顯得輕鬆起來。他不僅能夠準確地掌握形容詞的意義,還能夠用音樂把它們表現出來。

有一次,調皮的小塞德茲在玩耍中不小心將我的一本書撕破了。那是一本很珍貴的書,我一直非常愛惜。當時我氣極了,真想狠狠地訓斥他一番。可是,小塞德茲卻抱起了吉他並彈奏了一段樂曲,我注意到他是在低音弦上演奏的。

“爸爸,我很難過,就像它一樣。”小塞德茲一邊彈一邊對我說。

我仔細聽了聽,兒子演奏的那段音樂既低沉又憂傷,當時,我簡直被他那種準確把握音樂情緒的能力驚呆了。

面對這樣聰明可愛的孩子,我有什麼怒氣不能消呢?

【我的評論】懂得音樂的本質就是一種表達情緒的語言,比掌握更流行的樂器和技巧更重要。

讓孩子在近似於玩耍中接受教育

小塞德茲的教育始終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無論是數學、生理學還是物理學,他都是在那種近似於玩耍的狀態中慢慢掌握的。

正是這種看似閒談般的討論,使他輕鬆地學到了那些在書本上顯得極為晦澀的知識。

“塞德茲博士,你不覺得你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嗎?他還只是個三歲的孩子啊。”當哈塞先生聽說我準備教小塞德茲物理知識時,有些不滿地對我說。

“是嗎?你覺得是我在向他施加壓力嗎?”我問哈塞先生。

“當然。我覺得小威廉學習的東西太多了,這是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所無法承受的。”哈塞先生說,“他已經在學語言、數學,還有音樂、繪畫,這些都是需要花很大精力的。他能夠把它們一一學好嗎?”

“是的,我教會他許多東西。但我認為,這些對他是遠遠不夠的。”我說道。

“為什麼?我兒子格蘭特爾只學一樣就已經覺得吃力了。”哈塞先生好心地勸告我,“你可千萬別累著孩子,這對他的將來會有不好的影響。”

“我不知道你是怎樣教育格蘭特爾的,但對於小威廉,我對他沒有絲毫的強迫,這一切都是他自願的。”

“自願?”哈塞先生不解地問。

“是的,如果他不想學,我肯定不會強求他。”我說,“況且,每學一樣知識,小威廉總會覺得很快樂,並主動要求學更多的知識。面對孩子的求知慾,我能拒絕嗎?”

“是呀!格蘭特爾以前也是這樣,隨時都在給我提要求,他也想學這學那。”哈塞先生說。

“那麼你是怎樣對待他的要求的呢?”我問。

“我當然不會一切都依著他,要知道,一個孩子能夠做好分內的事就已經不錯了,學得太多隻能使他的心思變得越來越滑,到頭來一事無成。”哈塞先生說道。

“格蘭特爾現在的情況怎麼樣?他還是像以前那樣愛學新東西嗎?”我問哈塞先生。

“不,他現在一心一意地學語言。他能這樣我很高興。”哈塞先生回答道。

“什麼?你竟然為此而高興?”

“是的。我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快樂的童年最重要,我可不想讓他變成沒有生氣的小學者。”

“快樂的童年?你認為還有比獲得知識更快樂的事嗎?”我問哈塞先生。

“這個……”哈塞先生無法回答我的問題。

像哈塞先生這樣的人在我們的周圍有許多許多,像格蘭特爾那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同樣也有許多許多。當然,這樣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好之處,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然而,為什麼有的人能取得過人的成就,而有的人只能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我想,差別就在於此。

一些人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生命而被人稱為“天才”,而大多數人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而一事無成。

我在此並非是要求人人都成為天才,只是為格蘭特爾這樣的孩子而感到可惜,為他們沒有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生命而可惜。

當然,生活之中還有另外一種人,他們的童年在忙碌中度過,也沒有絲毫快樂可言,正如哈塞先生所說的那樣。

我曾認識這樣一個孩子,由於父母對他的期望過高,使他喪失了學習的熱情。

為了使他成才,他的父親給他安排了許多學習內容。據我所知,這個孩子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之外,幾乎天天都被關在房間裡啃那些無趣的書本。他的父親不許他和別的孩子接觸,也很少帶他到外面玩。讀書、學習,幾乎是他唯一能做的事。這位愚蠢的父親以為這樣便能培養出一個天才,然而他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有興趣的學習才會有良好的效果。

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扼殺孩子的學習熱情才怪呢!

可能有人會問,你不也是這樣的嗎?其實,這是對我教育方法的一種誤解。雖然小塞德茲同樣在學許多不同的知識,但這些知識都是令他非常感興趣的。我不但不把兒子關在房間裡,還時常帶他到大自然中去。

可以這樣說,小塞德茲的教育始終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無論是數學、生理學還是物理學,他都是在那種近似於玩耍的狀態中慢慢掌握的。

比如,在一次旅行中,小塞德茲就曾毫不費力地掌握了一個物理學原理。

“爸爸,我覺得那些樹木在飛快地向後面跑。”坐在火車上的小塞德茲指著窗外說道。

“不,那不是樹木在向後跑,而是我們坐在火車裡向前跑。”我笑著對兒子說。

“不,不是這樣的。我認為我們坐的火車並沒有動,而是窗外的樹木、房屋都在向後跑。”兒子天真地說。

“為什麼呀!”我問。

“因為我都在這兒坐了很久了,但並沒有發現火車有什麼變化,反而發現外面的東西都變了。這不是說明窗外的東西在動嗎?”小塞德茲若有所思地說。

“那麼,假如現在你不在火車上而是在窗外的話,你會怎麼想呢?”

“這個嘛……”小塞德茲想了想說,“一定是我也會向後跑,就像那些樹木一樣。”

“你能夠跑那麼快嗎?”我問。

“是呀,我能跑那麼快嗎?這可有些奇怪了。”小塞德茲充滿疑問地說。

“雖然你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賀。”

“什麼?祝賀我什麼?”

“你今天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當然應該祝賀啦。”我笑著對兒子說。

“我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兒子不解。

“你剛才發現的,正是一個參照物的問題。”於是,我耐心地給他講解,“你之所以說窗外的樹木在向後跑,是因為你把火車當成了參照物,也就是說相對於火車來說,樹木的確是向後移動了。反過來,如果把樹木當做參照物,火車就是向前跑了。這就跟太陽與地球的位置關係一樣。我們每天看見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從西方落下去,便以為太陽是在圍繞地球旋轉,這就是把地球作為參照物的緣故。”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會認為火車沒有動呢!這是因為我把自己當成了參照物。火車帶著我向前行駛,我們一起在運動,當然就不會感到它也在動!”小塞德茲說道。

“那麼,把你放在窗外會有什麼效果呢?”我問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面上,並以我自己作為參照物的話,火車就是運動的了。”小塞德茲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車作為參照物的話,我就是和樹木一樣在向後飛跑了。”

“那麼,你能跑那麼快嗎?”我又一次問道。

“當然能,因為這是相對的,火車能跑多快我就會有多快。”

事實上,類似的討論在我和小塞德茲之間發生過許多許多次。也正是這種看似閒談般的討論,使他輕鬆地學到了那些在書本上顯得極為晦澀的知識。

【我的評論】在日常生活中討論知識,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是非常有效的。

以合理的方式激發出孩子的潛能

哈塞先生認為學習太多門類的知識會使孩子承受太大的壓力,其實這種顧慮是多餘的。在我看來,只要採用妥當的方法使孩子帶著興趣去學知識就不會讓他們感到壓力了。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利用孩子們寶貴的求知慾;也只有這樣,才可能培養出天才。

真正有意義的教育,應該著力於對孩子本身的培養,應該以合理的方式激發出他們潛在的能力。那種為了使孩子一鳴驚人的做法,只能使孩子的成長走入畸形軌道。片面或著眼於一處的教育只能使孩子成為俗物,甚至比一般的俗物還要糟糕許多。

有人覺得最好只讓孩子聚焦學習一門知識,認為學得太多就達不到良好的效果。然而,他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我認為,各種知識都是有聯繫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僅學一門,只能使孩子的視野侷限在狹小的範圍之中。

“過了二十是凡人”的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它的道理的。但這種結局並不是教育造成的,而是由於對他施行了片面的教育所致。不錯,在我們的生活中的確有一些“過了二十是凡人”的神童。比如,在孩提時代就一鳴驚人的神童,他們拼命地學一樣東西,將寶貴童年都一門心思地集中在一方面,這麼做當然是能夠在某一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由於他們在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現,他們被稱為“神童”或者“天才”。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這樣的孩子在一個領域耗費了整個童年的時光和精力,使得他們在其他方面猶如白痴。

難道這樣的孩子配稱為“天才”嗎?如果是這樣,那隻能說明人們對“天才”這個詞產生了誤解。實際上,這種所謂的“天才”在本質上是俗物,是父母為了譁眾取寵培養出來的俗物,是一種偽裝成天才的俗物。

十幾年前,報紙上報道了一個“神童”的事蹟,據說這個名叫里斯米爾的小男孩在繪畫方面具有過人的天賦,報紙上稱他有可能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這個只有六歲的孩子能準確地描繪人體,並對人體結構以及光影也有極準確的把握。然而,里斯米爾在其他方面表現得極為平庸,只有在繪畫方面有如此突出的表現。這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天才,他的繪畫才能來自於天賦,而不是得之於後天的訓練。一時間,人們都在沸沸揚揚地談論著這個偉大的天才。人們幾乎都異口同聲地斷定這個孩子將會是一名藝術大師。

作者去看了這個“天才”兒童,注意到里斯米爾始終坐在那兒一動不動,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我的到來,並且兩眼無神而茫然地盯著前面的石膏像。

他的父親說,為了讓兒子成為一名偉大的畫家,一直對他要求很嚴格。我認為只有專一才能有所成就。要想成為畫家,就應該在其他方面有所犧牲。

繪畫佔用了他所有的時間,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繪畫的事情。可以這麼說,他的那些成績完全來自於他的不懈努力和勤奮。

對他的這種說法,我感到非常震驚。這時,我明白了里斯米爾為什麼會有那樣一種古怪的表情,那種漠然的白痴的表情。這個孩子已經在他父親的教育下成了繪畫的機器,除此之外,他對別的事情一竅不通。他不會識字書寫,更談不上什麼別的愛好。

先不說將來孩子能否成為完美的人,僅就藝術來說,在那種方式下,里斯米爾根本就不可能學到真正的藝術。真正的藝術家,都是些博學、有豐富知識的人。他們不僅多才多藝,而且充滿智慧;他們有思想也有生活的樂趣。至於那些創作手法只是他們表現自己的一種手段罷了。

里斯米爾所受到的教育完全是捨本逐末。我敢斷言,他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事實證明,我一點兒也沒有說錯。幾年后里斯米爾的“天才”便不復存在了,人們也沒有見到他們所期望的這位“天才”有任何的成就。據我所知,里斯米爾後來真成了一個白痴,一個大腦發育不良的白痴。

【我的評論】知識需要多樣化的,片面的教育會把孩子變成俗物甚至白痴。

這本書的重要性在於幫助我們真正認識到,每個家長如果不是在幫助激發孩子的潛能和興趣,就是在把孩子變成庸才。在這一點上,每個家長都必須反思。如果避免孩子受到學校教育體制的問題制約變成庸才。

後面還有幾章,包括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順應孩子的天性、幫孩子樹立信心、幫助孩子順利走向社會等也都值得一看。

雖然這本書出版的時間很早,但是其觀念依然值得父母借鑑。只有孩子有興趣,才能學得好。孩子在每件美好的事情上化的時間都不是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