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官員是什麼時候徹底跪下來的

我們發現在好多影視劇中臣見君、下見上是時刻要行跪拜禮的,以頭拄地撅著,參見水滸傳中李雪健老師飾演的宋江。但是在另外一些劇中,臣對君幾乎沒有跪拜之禮,比如神探狄仁傑中狄仁傑和武則天。

中國古代的官員是什麼時候徹底跪下來的


中國古代的官員是什麼時候徹底跪下來的

那我們現在有必要探討一下,跪拜禮究竟是何時產生,如何演化而成為定製的。

一,跪拜禮的產生

我國在先秦時期,是沒有凳椅的,只有很矮的“幾”。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席子,故稱席地而坐,包括君王朝議也是如此。

正規的坐姿是兩膝著地,兩腳的腳背朝下,臀部壓在腳後跟上,即正襟危坐,相當於現在的跪坐。之所以這樣坐其實和古人的服飾有很大關係,先秦時期“上衣下裳”內有袴,而袴是無襠褲,如果盤腿坐、箕踞、抱腿坐那真是有礙觀瞻也極其無理的。

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客人需要答拜,此時的拜禮表示的一種相互尊敬,與屈辱卑下無關。

二、跪拜禮的演化

秦,大臣向君主行拜禮,君主也是要答拜的。臣下見君主時行稽首禮,君主空拜禮答拜。

《儀禮》公食大夫禮:賓入門左,公再拜;賓闢,再拜稽首。

《禮記》曲禮下

大夫見於國君,國君拜其辱。士見於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國始相見,主人拜其辱。君於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則答拜之。大夫於其臣,雖賤,必答拜之。

譯文:大夫進見主國國君,國君要行拜禮感謝他的屈駕光臨。士進見大夫,大夫也要如此行禮。同國之人初次相見,就不論身份高低,應由主人先拜,感謝客人的光臨。國君對於本國的士,因地位懸殊,不須答拜;但對於他國的士,因為不是自己的臣子,則須答拜。大夫不能和國君相比,對於家臣,無論其貴賤,都要答拜。

康有為《擬免跪拜詔》:天子為三公下階,為卿離席,為大夫興席,為士撫席。於公卿大夫拜皆答拜。

先秦時期的禮儀在體現等級性的同時也體現了君主對士大夫階層的尊敬。

《戰國策 秦策三》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廟也。寡人得受命於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叔孫通建立漢朝儀禮

漢高祖劉邦立國,下令廢除秦的儀法,代以簡易的規範,但又厭於君臣禮節不嚴。叔孫通為漢王制定朝儀,採用古禮並參照秦的儀法而制禮。

劉邦坐御輦,謁者引親王以下,按年薪多少爵位高低依然跪拜皇帝,朝禮完畢後,不許抬頭看皇帝,祝酒時,按高低依次向劉邦敬酒,規定不許喧譁,不許粗魯。因為這個禮儀,叔孫通立了大功,封為奉常,賞賜黃金500斤。此時的跪拜依舊是先秦跪禮,並不是清朝時期整個人都要趴下去。

漢朝君臣依然是席地而坐,丞相進見時,皇帝為其起立以示敬:皇帝在車上時,若路遇丞相求見,要下車以示禮敬。

康有為《擬免跪拜詔》:漢制,皇帝為丞相起,晉六朝及唐,君臣皆坐。

魏晉六朝至於唐

隨著胡凳的傳入,這個時期的君臣常朝辦公皆坐,所謂坐而論道。初一、十五朔望朝參,以及每年兩度大朝會,大臣行再拜之禮·。《宋史》:先是,宰相見天子議大政事,必命坐面議之,從容賜茶而退,唐及五代猶遵此制。這裡的宋是南朝劉宋。所以,狄仁傑平時見武則天是無需行跪拜禮的。

而且,從先秦至於唐五代,中國民間朋友之交皆行拜禮,並無高下尊卑之意。

有宋一代

趙匡胤通過撤凳子的方式,使君臣坐而論道,變為君主高坐於御座之上(唐後期出現了椅子),臣僚站立其下,君臣之間高下分明。康有為《擬免跪拜詔》:宋乃立。

跪拜禮已經體現了明顯的尊卑之意,不過宋代大臣非大朝會時,見皇帝並不需跪拜,作揖即可。文天祥被俘見忽必烈拒行跪拜禮,所謂“南揖北跪”。

此時普通社交禮儀也不再有跪禮,統統轉為了揖、叉手。《宋史》所載“淳化三年,令有司申舉十五條:常參文武官或有朝堂行私禮,跪拜,犯者奪奉一月;有司振舉,拒不伏者,錄奏貶降。”嚴禁下官對上官行跪拜之禮。

而且,從先秦宋代,民見官是無需跪拜禮的,民見天子亦無需跪拜。

中國古代的官員是什麼時候徹底跪下來的

宋 天子出遊圖,眾圍觀

自元耶律楚才始,規定百官見皇帝需跪拜,彙報工作時也需跪著,皇帝准許才可起立。

康有為《擬免跪拜詔》:惟元乃跪,後世從之。

元代民需跪拜官,當時的漢人是作為下等人被統治的。

明朝也沿用了元朝的禮制,《大明會典》“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

古代望朔、大朝會時再拜變為五拜三叩。

“明洪武三年定製,朔望日,帝皮弁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於丹墀東西,再拜。班首詣前,同百官鞠躬,稱「聖躬萬福」。復位,皆再拜,分班對立。省府臺部官有奏,由西階升殿。奏畢降階,百官出。十七年,罷朔望起居禮。後更定,朔望御奉天殿,常朝官序立丹墀,東西向,謝恩見辭官序立奉天門外,北向。升座作樂。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謝恩見辭官序立奉天門外,北向。升座作樂。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謝恩見辭官於奉天門外,五拜三叩頭畢,駕興。”

明朝,民見官為揖禮,下官見上官視品秩而定,可行拜禮、揖禮。

中國古代的官員是什麼時候徹底跪下來的

明 天子出行,百官作揖

清朝

這個專制統治最高峰,在皇帝面前,任何人是絕對別想站起來了。明朝的五拜三叩在清朝也變為了三跪九叩。而且跪拜的不只是皇帝,是整個皇權。據史料記載,清代有名的大學者紀曉嵐曾因在陪太子讀書時未採用下跪的姿態而遭到了皇帝的訓斥。慈禧太后也曾讓司機跪著開車。

清朝,下官需跪拜上官,民跪拜官。清朝拜禮不同之處是磕頭,古代天子大禮“稽首”“頓首”,是拜而非磕。這時的跪拜禮和尊重儀禮無關,是徹底的屈辱的奴性。

中國古代的官員是什麼時候徹底跪下來的

清 天子出行,百官跪伏

寫到這裡本文大致可以結束了,歸納一下,跪拜禮最初是一種尊重互敬的禮儀,在民間更是朋友相交相敬的表達,和我們現在的握手、西方的親吻禮並無區別。在國家層面,隨著皇權的強大,專制統治的需要,而成為一種奴化人的方法手段,虛弱精神屈辱人格,精神上站不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