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的中文作文(1)

小學四年級的中文作文(1)

昨天晚上,湉湉主動要求寫一篇作文。她說,上綜合實踐課的時候,老師要求準備一篇跟自己家鄉或者跟自己的家有關的小文章,下節課講給同學們聽。

湉湉說,我把它寫下來吧。

主動要求寫作當然是令媽媽笑開顏的事情呀。

湉湉說,我想給大家介紹爺爺奶奶的家,因為那也是我的家鄉呀。嗯,這個想法不錯。像《我的家鄉》這種題目,我個人感覺並不好寫。

湉湉寫作文時,習慣先講給我聽,這在一二年級時,是特別值得肯定的,因為同時也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

三四年級繼續這個習慣當然很好,只是我覺得具體方式可以有所改進。

以前湉湉習慣從開頭一句一句說給我聽,她邊想邊說,我也認真聽,一直到她把一篇作文大致說出來。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常常是說得比寫得好,因為寫的時候,有些懶,不願意將說的全部寫出來,我也不特別強求。

但是這樣說,有個缺點,那就是結構比較散,而且口語化比較嚴重。

小學四年級的中文作文(1)

這次,我建議湉湉先列個提綱,列出大概要寫哪些事情或者哪些故事,準備先寫什麼,再寫什麼,也就是大致的順序。

我說,你也可以先說說這個提綱,就像建房子一樣,先把框架搭起來。每段具體的寫什麼,等會兒你在草稿本上寫,可以不用給媽媽講的那麼仔細。

湉湉想了想,說,她打算先寫自己的家鄉在哪裡,然後寫爺爺奶奶的房子,計劃描寫一下房子,再寫房子前面的院子,還有院子前面的菜園和池塘。

我表揚了湉湉有條理,以房子作為觀察的起點,從近到遠,一步一步往前描寫,有條理有順序。

然後問她:“你除了描寫景物景色之外,還要不要講述一點發生在爺爺奶奶的房子裡活著房子周圍的故事呢?”

湉湉想了想,點點頭說:“有故事呀,我跟爸爸在院子裡打棗,在池塘比賽釣魚。”

挺好的,框架搭起來了,那麼你把每一段充實起來就行。


小學四年級的中文作文(1)


在構思的過程中,湉湉提到了打棗,後面寫菜園的時候,開始描寫菜園裡的蔬菜。

我聽了聽,她提到了辣椒,茄子,黃瓜等。我提醒她,你前面說一年只是回老家一趟,又說到了在老家的院子裡打棗,說明你是在可以收穫棗子的季節回老家的,對不對?那麼打棗通常是在什麼季節呢?你後面描寫菜園裡的蔬菜,是不是要描寫同一個季節的蔬菜呀?

湉湉想了想,點點頭。

我說:“媽媽建議你將這些需要求證的素材先記下來,上網查查資料,然後再動筆打草稿。好不好?”

湉湉起初覺得查資料比較麻煩,說:“打棗應該是在什麼時候,媽媽你不知道嗎?”

“哎呀,我還真不是知道得很清楚,小時候媽媽寫作文,姥姥還有我的老師沒有要求我查資料,所以到現在都不是很清楚。你現在查下資料,以後就記得很清楚了。”

湉湉將要查證的素材記錄在草稿本上。然後開始按照構思打草稿,寫完這篇作文。

寫完之後,她要求讀給我聽,我覺得她有一種寫作的樂趣在裡面。

這篇草稿基本算是一氣呵成,我覺得值得肯定。

補充說明一下,描寫蔬菜的好詞好句是湉湉自己的創造,並不是查資料得來的。這篇文章還沒有經過任何修改,我覺得還行。好文章是改出來。這篇習作當然還需要修改


小學四年級的中文作文(1)



小學四年級的中文作文(1)


我覺得湉湉的這篇作文值得肯定的地方不在於這篇作文多麼有文彩,有多少個好詞好句。

值得肯定的是,孩子在講述的時候,條理清楚;寫作內容沒有出現自相矛盾,具有一定的邏輯性。

我個人認為,寫作不僅僅是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很重要的一個作用還在於培養孩子的條理性和邏輯性。

對於一個九歲的孩子而言,這樣的作文草稿我比較滿意。當然不要以牛娃的標準來衡量。

小學四年級的中文作文(1)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不少小學的孩子在寫作文時,不論是中文作文還是英語作文,有一個較大的問題就是,敘述缺乏條理性。

比方一篇寫人的英語作文,孩子有可能在描述了一兩句人物的外貌之後,突然提到這個人愛打網球、愛吃雞腿薯條,然後突然又回來描寫人物的外貌。這樣的英語作文就會讓讀者覺得非常混亂,沒有寫作的最基本的條理性。

後記:

你看,我這樣指導孩子寫作文是不是很簡單,也鍛鍊了孩子的某些能力,比方條理性,邏輯性,以及查閱資料等。如果是厲害的專家來寫,說不定也能寫成一篇很厲害的論文,普普通通的小學四年級學生也有可能讓你覺得厲害之極,高不可攀。

我覺得沒有那麼多牛娃,也沒有那麼多牛的不得了的家長和專家。基礎教育,還是得腳踏實地,付出耐心和愛心。

當然,牛娃和牛媽肯定有,不過,咱們自己不要被牛氣嚇到,咱不是牛媽,所以也別要求自己的孩子非得是牛娃,父母陪著孩子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往前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