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路在何方?你有什麼目標?

廣東小楊在安徽的vlog


在疫情期間我也想通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要珍惜和喜歡的人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因為你無法預測下一次見面會是多少個月以後。

我和男朋友是一個縣城的但是家離得有點遠,大學在不同的城市上學,這就造成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異地戀的問題,放棄吧又捨不得,接受吧異地戀又很難。放假前本來是有機會見一面的,但是猶豫了一下,想著回家應該能一起出去玩,就沒見。結果疫情就這樣打破了我們的美好想象。再加上家長管的嚴,我們已經四個月沒見了,真的好想好想我的寶貝啊!

在這個疫情期間分手的情侶也不少,我覺得我下一步的目標呢就是往自己的身上投入一些時間和精力,比如鍛鍊身體,考駕駛證和練習英語。在我看來,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應該學習一些新的技能充實自己,只有自己能力足夠了才有底氣表達自己,展示自己。


超大碗土豆泥


2020年的春節,突如其來的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佔據和替代了以往所有春節應有的歡聚時間,取而代之的是“萬人空巷”的狀況,其中遭受打擊最大的,首當其衝是實體店面。隨著一些大型連鎖企業發文說“支撐不下去了,這樣下去,最多撐3個月”。各地政府部門也出臺了一些文件,倡導和支持房東免租、降租。隨著疫情發展,確診人數的增加,假期也在延長,開工日期待定等等,人們開始變得越發煩躁起來!而更多的人在想,這樣下去,我怎麼辦?我的店怎麼辦?如果說疫情當下,影響是暫時的,那麼,疫情之後,實體商業將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我看這是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

目前,大家都習慣用2003年非典過後對實體的影響做參考。03年非典,淘寶、京東正式發力線上購物,非典無疑是線上購物成長的助推劑,人們似乎找到了一種不用去逛街就能買到東西的途徑,十幾年過去了,很多人對於在線購物樂此不彼,也有很多人並不屑於通過線上買東西。其中有一個聲音在網上頻繁出現,那就是線上購物打擊了實體商業,有實體店甚者直接說馬雲影響了他的生意,表示在線購物是不公平競爭,其論據是網店不像實體店,沒有房租,稅費很少,甚至沒有庫存。

01

十幾年實踐下來,對兩種渠道,人們已經基本達成共識:

01

有些商品和服務適合網上銷售,比如一些小物件和標準話比較高的商品,線上線下買的東西是一樣的,一個標準。

02

服務和體驗式的消費,線上成交但必須在線下實體店的完成服務。例如餐飲、足療等。

03

有些商品和服務不適合在線上交易,線上只能是一個信息發佈渠道,宣傳渠道。例如開一個實體店,我們很難完成通過在線瞭解商鋪,然後就決定承租下來,籤合同交錢。

基於這樣的共識,有人認為,在本次疫情之後,會有更多的人傾向於線上購物而非線下實體店,會加大實體店的生存困難!結果真會如此嗎?轉門面網小編覺得未必!我們可以隨便拿周邊的人做個調查,能網購的商品和服務,願意網購的人已經習慣於網購了,不能網購的商品和服務還在那裡,不網購的人還多嗎?有人說本次疫情人們待在家裡會讓不網購的人開始網購,習慣網購,聽起來好像是那麼回事,可是我想說,網購不是一個新事物了吧?何況疫情期間網購的體驗感好真的嗎?

所以,個人認為,2020年如果還在談線上購物影響線下實體店就有點無理取鬧了,網購都存在十幾年了,你的店才開了幾天?

那麼,疫情過後,實體商業店會好做嗎?

不會!因為不好是現階段常態,或者可以這樣說,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又有哪個行業更好做?線上網店好做嗎?如果覺得好做,可以先做一個調查,想要有銷量,除了物美價廉還得在流量和廣告上付出代價,你會發現更多的網店也是在賺吆喝!

疫情給實體店帶來的只是陣痛,不會使房租變得更高,相反房租會有所下降,疫情不會使人工更貴,可以想象未來抗不過陣痛的企業倒閉所帶來的失業問題,起碼使工資不會更高。

02

那麼,疫情之後,房租降了,人工成本有可能也會降低,實體店就好乾了嗎?當然不是,房租降低有限,人工成本降低也有限。根本的問題還在那裡:

第一就是供需關係。

第二是實體店本身的服務和體驗升級的問題。

大家不覺得目前的商鋪真的太多了嗎?大部分小區附帶的商業供給本小區的居民都是過剩的,“一鋪養三代”’的美好願望,讓商鋪一度非常搶手,有需求就有供給,開發商在設計產品時就會考慮商業的比例。尤其在三四線城市甚至更小的城市,你會看到商鋪真的太多了,多到即使你不關注商業,也會覺得肯定是過剩了!

筆者看過一篇文章:一個小縣城,30 萬人,人均10幾平米商鋪。當時有個項目讓他操盤,當時開玩笑說:“做個城市共享廚房吧,大家每戶都開個飯店,今天去你家,後天去他家,你來我家,我去他家換著吃”,這就是目前的根本問題,商鋪太多,店太多,可選擇性太多,為什麼去你的店?這也是現實問題,也就是我所說的實體店本身的問題,有些店你經常去,有些店你偶爾會去,有些店你去過一次以後再也不會去! 除了產品本身、服務、消費環境的差異,恐怕實體店老闆才是一個店問題的根本。有人曾和我說“早知道餐飲這麼好乾,我以前還做什麼工程”。也有一個老餐飲人和我說“現在做餐飲太難了”。我知道他們說的都是真的,事在人為啊,不是嗎?

那麼,疫情之後對實體店是否有影響?我認為是有的!

01

衛生問題。

first

經過這次疫情,人們普遍提高了健康、衛生意識,事前事後洗手。也就是說,實體店如果連衛生關過不了,就等著關門吧,一方面是消費者意識提高,另一方面是經過這次疫情,相關衛生部門也會有更加完善的檢查和處罰辦法。

02

穩健經營。

Second

疫情強制人們慢下來,暫停的事業和陣痛,也會讓實體店重新審視自己的經營方式,原來自己的店根本經不住這樣的暫停,高負債經營方式,現金流生存方式都會非常痛苦。痛則思變,對於連鎖店而言,以後的路怎麼走,恐怕選擇慢,選擇穩,關掉一部分不賺錢的店,把自己核心店穩住,做好,會是一個必選項。

03

品牌化。

Third

一些老闆縮小經營,把所有財力、人力更加聚焦於一店,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許會成就一批優秀的實體店品牌。把一個店能做到極致,是複製和連鎖的前提。而做好一個店,不選擇複製,從產品和文化角度去深耕,那恐怕就是人們說的工匠精神了。我們現在需要這樣的產品,需要這樣的店,更需要這樣的人。我想,這次疫情,會讓很多人明白,其實你已經擁有很多,唯獨缺少健康,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相信會有人選擇慢下來的,把自己的店打造成品牌。

04

社區商業利好。

Fourth

臨街商鋪和社區商業會受到商戶青睞。疫情期間,社區商業,區域線下配送成了消費主力單位。以餐飲為例,如果樓下能送餐,人們基本不會選擇更遠的餐廳。當然餐飲行業有美團這樣的大平臺做支撐,假設美團把區域內其他商品放平臺上呢?還有人會選擇在線購物後的長時間等待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就像你很可能一禮拜到小區樓下消費7次,但你不可能一個禮拜去一趟大型商場一樣。日漸成熟的社區型商業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的高頻次需求,而且會越來越能滿足消費體驗感。

實體店,作為人們生產和生活資料的載體,幾千年一直存在,不要聽一些類似“實體店消亡論”等不知所謂的言論,這既不科學,也不現實。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網購也是消費的一種方式。網購了產品,有時候網購不了服務,網購了服務卻不能在網上體驗服務,沒有實體的網購那就是無源之水,美團沒有線下店提供服務,在家做飯送給你敢吃嗎?

疫情會過去,這是特殊情況,也許就像你的店被小偷光顧了一樣,事件本身並不影響你的經營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過了這一關,那些好的實體店還是好的,經營不善的也許還會繼續。競爭只會更激烈,有的店會關門,也會有像九毛九這樣的連鎖麵館上市。

未來之路其實就是那些成功店面走過的路,那些連鎖上市企業走過的路就是實體店面的未來之路。他們的店是品牌,有故事,讓人印象深刻,他們不忘初心,堅持了很久,為無數的客戶提供了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得到市場廣泛認可。他們不會短視到把互聯網當作敵人,而是讓網絡成為自己品牌的宣傳窗口和獲客渠道!他們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為員工創造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九零老三


創業者,我的自白,希望可以給你方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7291405865104545b1c54d1021569f8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