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那些事》:紙短情長,意蘊豐厚

文/柳葉

《這些人,那些事》:紙短情長,意蘊豐厚

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

《這些人,那些事》,它是臺灣吳念真寫的。書裡對作者的介紹是“創意人,電影人,廣告人,劇場人”,唯獨不說他是作家。

這樣的詫異,等你讀完此書就會隨風而逝,並且你會恍悟這介紹的高妙。

別人的寫作是侷限於某一方面的:軍旅、鄉土、知青等;每一類都側重自己生活的圈子,寫熟悉的,寫鍾情的,而他不是。他的作品涵蓋面很廣,不像一篇文稿,而像微電影,劇作家的才能顯露無遺。

在這本書裡,除了《遺書》稱得上是一箇中篇外,其餘的都簡短,有的甚至連短篇小說都稱不上,但是每一篇都像是一串項鍊,有開有闔,透露著精巧的圓融。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受,似乎是在別人的生活裡行走,生動、鮮活;一個個畫面在眼前展開,又慢慢收攏,有尺幅千里的意趣。

《這些人,那些事》:紙短情長,意蘊豐厚

意蘊之美,美在底層人物身上透出的淡淡光華,生於底層雖然卑微,卻掩蓋不了他們身上的“人性美”

它像一杯午後紅茶,暖暖的。

作者在名為《你們還記得我嗎?》的自序裡寫道:記得你們,記得那些事,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大概是因這濃厚的情感,作者的書名取為《這些人,那些事》,事情雖已塵封,而生命裡來來去去的人們,卻未曾走遠。這樣近,這樣親切,這樣難以忘懷。

而這又是一群怎樣的人呢?

《陳設一個家》中人口外移嚴重的村子裡,獨居的老太太;《儀式》中被侮辱後打人消氣卻被誣告為搶劫,最終死刑的年輕仔;《小小起義》裡抵抗老師用“笨豬”侮辱憨厚同學的小學生們;《年糕》裡在過年時默默買年糕,堆放在煤礦失事工人靈桌上的婦女們……

這些人,他們都很渺小,是人海里的一滴,是實實在在的小人物。但是作者手中的聚光燈卻落在這些小人物身上,不媚上,不錦上添花,而將小人物作為寫作的主體,這怎麼能不讓你感動?

其次,他聚焦了這些小人物身上閃耀的光彩,讓人讀後更如陽光暖身。比如,那獨居老太,自己居住在雜物堆中間無人照料,看到主人公,卻拉著他的手噓寒問暖,還貢獻出自己的“美味”——泡菜和豆腐乳;比如那群孩子會互相鼓勵,多打點蝙蝠,讓老師知道“憨貴不是豬”……

在閱讀裡,慢慢滲透出來的人性中的“真實、善良、美好”,會讓人無比相信活著的美好,相信給予的可貴。

《這些人,那些事》:紙短情長,意蘊豐厚

意蘊之美,美在結尾的“言有盡而意無窮”,雋永的文字,富有內涵的雙關,常感餘味嫋嫋在心頭

它像一個感嘆號。

說它是感嘆號,源於實在佩服作者對結尾的把握,那個結尾就是感嘆號裡重要的一點,無這點即無感嘆號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效果。

他的結尾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結尾是情節陡轉,極具戲劇性,有歐亨利小說的趣味。

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長夢》這一篇。主人翁是轉戰商場的女強人,有一段長達三年的初戀。她直到初戀去世還十分內疚,認為是自己當年的出國導致了兩人的分手,有那男子數百篇情深款款的情書為證。即使是離婚後,還幻想著能親口告訴男子:他是自己那麼多年不捨的唯一。

當讀者沉浸在人世離合的悲歡中,結尾卻是這男子寫給遺孀的情書至少寫給過三個女人,且和給她的只差了一個月零九天。

這真是人生一夢啊,此刻主人公所有的愧疚、後悔、溫情是不是該煙消雲散,代之以那麼一絲自嘲?

《八點檔》、《年糕》也屬於這一類作品。

《這些人,那些事》:紙短情長,意蘊豐厚

第二類則是點睛之筆,起昇華主題的作用,無此,文章的力量就削弱很多。

這一類作品有《心意》、《圓滿》、《春天》、《告別式》《母難月》、《未遂犯》、《陳設一個家》等,這類作品的主題一般是褒揚,讚歎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人情美。

比如《未遂犯》這一篇,到哥哥結婚,“新娘沒哭,反而是她(妹妹)在哭!”從情節上講,整個故事已經相當完整,可以自然收尾。但是作者並沒有就此停筆,而是加了一句“那新娘不只像而已……老實說,簡直就是他妹妹的翻版”。

一句話,境界全出,哥哥娶了個和妹妹一模一樣的妻子,是“戀妹”情節嗎,顯然不是。因為從小失去雙親,哥哥已經將妹妹視同己出,正是這樣一種深入骨髓的保護欲,使他被誤讀為強姦“未遂犯”合情合理。

《圓滿》裡忙碌了一輩子的鄉村醫生祖父,除夕夜在沙發上安然逝世了,作者也不即刻收尾,“他的表情好像帶著微笑,眯著眼睛聽的樂曲,韋瓦第的《四季》”。

四季,多麼深刻的象徵意味,春播,夏種,秋收,冬歇。人生的一輩子,就是一個個四季的輪迴,飽滿豐盈,都來自季節裡的俯首勞作。

聽著《四季》走向生命終點的祖父,難道還不是一種“圓滿”?

《這些人,那些事》:紙短情長,意蘊豐厚

第三類,是委婉地表達一種情緒,從道德批評的角度來講,這種情緒是非主流的。但是文學即人學,很多時候它恰恰體現了人情的多樣性,它往往不能用簡單的對錯來歸類。

比如《遺書》是本書中篇幅最長的一文,應該說也是作者用情最深的一篇。它帶有作者自傳的色彩,有個人成長的印跡。它的結尾是一個事業失敗人生失意的弟弟,自殺寫給成功人士哥哥的遺書:“不過,當你的弟弟妹妹,也很辛苦。”

一直以主流意識形態評判弟弟的兄長,此時內心是什麼情緒,自責、愧疚,悲哀,如本文最後一句“火車喇叭的長鳴,聽起來就像男人的哀號”。

誰說只有代際有隔閡,長幼,成敗,喜惡,很多時候人與人看似很近,如血緣,實則很遠,是兩條不同的平行線。

這個成功的兄長,停下腳步注視過幼弟幾多光陰,無奈只是匆匆。

《這些人,那些事》:紙短情長,意蘊豐厚

意蘊之美,美在不說教不死板,聚焦人的體悟,給予多樣化的解讀,給人以啟迪,發人以深思。

《情書》裡相比商場失意,不離不棄的糟糠妻子,那個被車禍奪去丈夫生命的南部女廠商的一夜情,顯得渺小而遭人鄙棄,但是那個因一夜情或許存在的小孩,一直是他生命裡無法去除的陰影和思念。

陰影是世俗的,是不堪重負的,而思念是人情的,是難以剔除的骨肉相連。這或許不美,但是很真誠,這種真誠也是生命不可缺的底色。

這種思念,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俗世情緣,有時候是難以迴避的。

這類作品常讓人掩卷沉思,它們比起主題異常明確的,顯得更耐人咀嚼品味,有《重逢》、《告別式》、《人狗之間》等。

吳念真的作品適合一遍遍地品讀,在品讀裡感悟出越來越多的味道,因為他聚焦市井,所以你更能讀出幾多人間真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