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二:亲密与独立的博弈

今天继续为大家解读《超越原生家庭》。

上一讲我们了解到,看清楚原生家庭的运行原理,就像了解汽车里的刹车和油门一样重要,摸清了原生家庭的门道,我们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超越原生家庭的计划。

这一运行原理具体体现在家庭中的规则上。

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楚你的原生家庭中,有哪些是“显规则”,有哪些是“潜规则”。

其次,在心里问问自己,在当前的家庭关系中,你使用的规则跟原生家庭中的“老规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第三,思考伴侣原生家庭的规则是如何与你的规则发生冲突的。

《超越原生家庭》二:亲密与独立的博弈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解读:亲密与独立的博弈。

我们已经了解到建立关系的双方都有各自的“亲疏舒适度”,而“亲密”和“疏远”不是一个固定状态,在家庭关系中,一个极大的挑战就是学会如何平衡亲密感和独立自我。

如何达到这种平衡呢?

作者在书中写道,一个健康的、运行良好的家庭,能容忍家庭成员之间的诸多差异,而且会利用这些差异进行相互激励、共同成长,而不是害怕差异。生活在一起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双方之间的重大差异,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

但现实往往是,多数人害怕差异,会把这些差异当成是对“理想关系”的威胁。当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时,他们会竭力使对方与自己保持一致。一旦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就开始焦虑。

接下来,按照一般的模式,他们会认为是对方的行为导致了自己的焦虑,只要改变了对方自己就不会烦恼了。

他们常说“你应该如何如何”或“你最好如何如何”,但真正的用意是“我想让你如何如何”。

在一般情况下,被要求或命令做出改变的一方会用以下四种方式中的一种做出回应。

讨论这四种回应方式时,我们把重点放在夫妻关系上,但作者特别提到,无论何种人际关系,只要其中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1. 顺从模式

顺从的一方为了达到“一致”的效果、避免正面冲突,常常装作差异根本就不存在,隐藏起自己的想法。

“顺从者”也许或多或少意识到自己需要独立和不同,但他们会认为这种需要是错误的,会破坏夫妻关系。但他们可能会用其他方式表现自己的独立。

比如有些“顺从”的妻子会在上床睡觉时假装头痛,以此来拒绝和丈夫过性生活。这样一来,她就能避免和丈夫发生矛盾和冲突,同时又假借生病来维护自己的独立性。

但“顺从者”并不一定是夫妻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他们总是摆出一副甘愿牺牲来成全对方的样子——“别管我,去做你喜欢的事吧!”——这样一来,他们反而在夫妻关系中取得了很大的力量。

因为这会引发别人的愧疚感,而他们也会利用这一点,无意识的要求别人在其他方面对自己妥协。

如果对方在那个方面没有妥协,他们就不惜发生冲突:“我为了你做了这么多,你竟然连这个都做不到!”即使要挟不成功,也加重了对方的愧疚感。

2. 反叛模式

与顺从模式正好相反,那些“反叛者”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想要更多的距离和独立性,但一个人又不能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因此他们不得不在近距离的人际关系中,用反叛行为来突出独立性。

他们通常痴迷于叛逆的行为,拒绝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他们通常喜欢跟家庭里的“权威人物”对抗。

实质上,越是刻意追求截然相反的做法,越是受到他人制约,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只是忙着抵制别人设定的生活目标。

很多时候,家里的“反叛者”往往是第二个孩子,他们常常会与另一个家庭中的长子或长女结婚,这些长子长女往往在自己的家庭中负责照顾弟弟妹妹。

这样一来,在新家庭中,“反叛者”与伴侣的关系就又变成反叛与权威的对抗。

《超越原生家庭》二:亲密与独立的博弈


3. 攻击模式

家庭中的“攻击者”也会因夫妻差异而焦虑,但他们认为这种焦虑都是别人造成的。他们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如果得不到,往往认为是对方让他挫败,常常恬不知耻地说:“要是你更体贴一点儿/更善解人意一点儿/更关心我一点儿,我就不会这么难过了。”

他们往往把对方看作是麻烦和障碍,不惜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改变对方。

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攻击者”,会经常陷入权力争夺战,双方都坚持着“在我做出改变之前,你首先要改变”的原则。

4. 断绝关系模式

对一些人来说,处理人际冲突的唯一方法就是离开,或断绝关系。当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让他们感到难以忍受时,他们就会抽身而去,或者至少在情感和精神上貌合神离。

这可以表现为转换一个新话题,打开电视以停止交谈,离家出走,乃至离开一个城市或国家。

“断绝关系”的一种情况是,表面上看起来对别人非常“顺从”,但心灵上却“同床异梦”。另一种情况是,年轻人刚成年就搬出去,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回家看看。

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独立,但就像“反叛者”一样,这只是一种假象。他们的“独立”常常建立在“拒人千里之外”的基础上。当他们在感情上向别人靠近时就会感到非常焦虑。

了解这四种模式之后,我们一方面要思考,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什么角色?这种反应方式对其他家庭成员有何影响,包括起到的帮助和产生的阻碍?

另一方面也要反思,在现在的家庭中,自己和伴侣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你是否会因为想消除和伴侣的差异而压抑自己的想法或要求对方顺从自己?

原生家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我们发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鼓励我们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就是“做自己”,并且同时与别人保持亲密关系。

大多数人在同一个时期只能做到其中一个方面。对别人的所作所为,我们的反应越大,就越远离自己本来的目标,也就越容易受别人影响。

一个情感成熟的人,不仅应该能在感情上跟别人接近,也要做到不被别人的意见、需求和评价所左右。这种现象叫“分化”,就像一个细胞与另一个细胞分离开来,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只有那些“分化”成功的人才能真正地“做自己”,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人是完全“分化”成功的。在经历各种关系时,我们或多或少地会进行“分化”,“分化”得越频繁,这个过程也会变得越容易。

《超越原生家庭》二:亲密与独立的博弈


下面我们将讨论那些分化良好的人的特征。

1. 具有目标指向性

这是指一个人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能确定什么东西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也许他跟周围的人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他可以自由地表达出来,而不必攻击别人。

与之相反的是“关系导向性”,这样的人把精力和时间全都花在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而不是专注于确立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上。

2. 能够区分思考和感受

分化成功的人往往能够做理智的判断,同时不会失去自己的感受,他会把自己的感受当作信息来源之一。只要愿意,他也可以激情澎湃。对一个分化成功的人来说,关键因素是“选择”。

他可以恰当地选择是否根据自己的感觉行事。而分化不太成功的人常常分不清想法和感受,会把主观情感当作事实的真实反映。

比如当一个人说“我觉得你会拒绝我”时,这是在表达一种对别人行为的解读,是一种想法,而不是在抒发情感。

记住,“感觉”是关于自己的,而不是关于别人的。当你下次在说“我感到如何如何”时,请留心,把它换成“我认为如何如何”,看看会不会有不同。

你会发现,很多次在说“我感到…”之类的话其实是在表达某个想法。

同样,以家庭为单位,也存在“分化”程度的高低,分化程度高的家庭,其成员会对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行为负责,并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自身经验和感受的创造者。

他们可以安心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我感到很生气”,而不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说“你让我很生气”,让别人为自己负责。

与分化对应的就是“融合”。所谓“融合”就是陷入一种共生或寄生关系的泥潭中。前面谈到的4种应对模式都是“融合”的不同体现。

母婴之间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融合”关系,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要让自己成为独立自主的成熟个体。但即使对成年人来说,也很难放弃追求“融合”的欲望,很想再次体验那种“合二为一”的奇妙感觉。

在高度融合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差异往往是被忽视和否认的。你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测试一个家庭的融合程度,那就是尝试对家里的其他人说:“我们家好像有这么一个现象……”

即说破家里的一条“潜规则”。一个家庭的融合程度越高,家庭成员就越不愿意承认这个规则的存在,更不愿讨论它。很多家庭保持着这种状态,而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但当其中某个成员有了足够的自信,或到了青春期,不再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并且敢于面对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时,家庭就不得不发生改变。

《超越原生家庭》二:亲密与独立的博弈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解读,下面为你总结一下:

人际间的差异会引发人的焦虑,不同的人会对这种焦虑产生不同的应对方式,包括:顺从、反叛、攻击和断绝关系。

在原生家庭中要面临“融合”与“分化”,也就是“亲密”与“独立”的平衡,如果对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反思,我们也会发现在现在的家庭中,有哪些从原生家庭中习得的模式在持续发挥影响,进而有机会去改变它。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