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活著》中表達出的人生的意義真的值得認可嗎?

嚮往天堂的青年


我是文學愛好者雪憶柔,您的問題我來回答。

我認為餘華在《活著》中表達出的人生的意義是值得認可的。

《活著》無疑是近現代小說裡的佼佼者,它是現實主義的史詩鉅著,是深受國內外媒體青睞的佳作。

2018年,《活著》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最有影響力小說。隨著歷史變遷,歲月積澱,這無疑是對它的最大肯定:《活著》不死,歷久彌新。

我第一次讀《活著》是在上大一的時候,讀完整本書只可用四個字形容:如鯁在喉。那種無法宣洩的疼痛和苦悶,就像一塊重石狠狠地壓在了我的胸口。

多年後我走上了工作崗位,當我鼓起勇氣再次翻閱《活著》時,我依然會落淚心酸,然而隨著閱歷的增加,我的思考始終伴隨著閱讀。“在和平年代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種題材的作品?它能給人以什麼樣的啟迪還是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呢?”這個問題始終縈繞我心。

今天,我看到了這個問題,忍不住再次將《活著》從書架上拿了下來,這時,我突然明白了:活著,是為了更好地紀念。活著,是為了坦然面對死亡。活著,是為了深刻的銘記。

接下來,請允許我和喜歡這本書的屏幕前的你,重溫下《活著》的歲月。

餘華,一位棄醫從文的作家,一個有思想有靈魂的寫作者。他最廣為人知的兩部作品:《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觀其書,知其人。在我看來,餘華是一個敢講真話的人,他更是一個直白單純的人。沒有遮掩,沒有修飾,餘華擅長用平鋪直敘的手法講述故事,越是簡單越是動容。

餘華是有獨立人格、獨特標籤的一個派系。不同於莫言的鄉村寫作,有別於王小波的荒誕深邃,更區別於賈平凹的意象創造。

餘華是堅守本心的一種腳踏實地地創作。

所以,餘華是樸實派的先鋒作家,他敢說、敢寫、敢吶喊。正是他的這種不屈從性,奠定了《活著》的創作基礎。

二、創作背景

作家的通病便是想象和現實緊密相連導致的難以割捨。

餘華說:“我沉湎於想象之中,又被現實緊緊地控制,我明確感受著自我的分裂,我無法使自己變得純粹。”

好的文學作品是基於現實,同時又高於現實的。唯有現實位於遠處,想象才會閃閃發亮。

餘華深刻地認識道:“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

在這樣的心態下,一次偶然機會,餘華聽到了一首名為《老黑奴》的美國民歌,歌詞唱盡了老黑奴苦難的一生:家人們先後離他而去,他卻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笑對餘生。

這樣一首頗似敘述故事的歌曲深深地打動了餘華,他決定動筆記錄下這生之美好。一個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究竟有多強大,餘華想通過自己筆下的人物來親自感受,

經歷一切仍能樂觀地笑對生活,這便是生命的偉大。

餘華說:“我感到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是的,餘華確實留下了一部偉大的創傷之作。

三、現實意義

取名為《活著》卻在不停地記錄“死亡”,那麼活著究竟是為了突出死亡,還是為了忘記死亡呢?餘華沒有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他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體會活著的意義。

  • 01 活著,是為了更好地紀念。

《活著》其實是一生,讓我們一起回顧下,在那個暖陽的下午,這位叫福貴的老人和唯一陪伴他的牛,講給我們聽的故事吧.......

那是在內戰時期,還是紈絝子弟的福貴少爺終日泡在賭館裡,嗜賭成性的他終於輸光了家底,從此一貧如洗。

為了給患病的母親治病,求醫途中的富貴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壯丁。戰場上的他終日拿命混著日子,直到被解放軍俘虜後,他終於可以回家了。興奮返鄉的福貴卻得知母親早已去世多年,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帶大了一雙兒女。

至此,福貴打算洗心革面,擔起家庭的責任。

如果故事到這就結束,也就多了一分溫情,但是卻難以被銘記。苦難只有接踵而至,才有苦難到來的意義。

真正的悲劇是福貴自以為苦盡甘來的時候正式開啟:

輸血過多的兒子有慶小小年紀就喪了命;

因兒時發燒變成啞巴的女兒鳳霞死在了難產的手術檯上;

賢妻家珍一病不起從此撒手人寰;

憨厚的女婿二喜慘死在吊車的夾板之下;

外孫苦根因多食了豆子撐死在自家。

一家人團聚了,只是留下了福貴。

餘華將死亡鑲嵌在福貴一家生活的瑣事之中,然後用一把鑿碎一切的斧子,沉重地劈向這個搖搖欲墜的家。

餘華很殘忍,他讓死神只盯著一個人。每一次的苦盡甘來,定會迅速被苦難打壓,溫情留不住,總是傷人心。

面對一系列的人生變故,福貴被壓彎了腰,卻沒有壓垮堅強的意志。每一次,他去給這一家子掃墓,都是一次救贖的自省,更是永遠的紀念。與福貴這個生者而言,死亡是最容易的事,活著才是贖罪。

  • 02 活著,是為了坦然面對死亡。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死去,都會經歷哪怕一次死別。沒有經歷的人不會懂,那種想念時,即便跨越山河也無法再見的無助。

若想見的人即便在地球的另一端,也總有相見的方式。若那個人已經死去,我們甚至無法確定是否有另一個世界,來生能否再相遇,這是怎麼樣的錐心之痛。

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福貴一家無疑是最渺小的存在,餘華不斷地放大著苦難......

從內戰寫到大躍進,再到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社會變革,從地主到貧民,福貴並不是逆來順受,他有過恨,也有過內心的反抗,可是他也深知,他其實沒有權利憎惡任何一個人,他最該恨的是自己。

當福貴為自己樹立起一個目標後,他說:“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裡反到踏實了。”

逆來順受向來是底層大眾的生活共性,更是無力改變的性格特性。餘華透過一個人,代表性地反映一群人的生活狀態:麻木卻樂觀,不斷失望又再懷抱希望。

是張藝謀將《活著》搬到了熒屏之上,他有著導演專屬的識人眼光,葛優和鞏俐無疑是最合適的男女主角。福貴是少爺時期的裝模做樣,福貴淪為勞苦大眾時的窩囊怯懦,從眼神到表情,葛優全然是從書中走到了熒屏。

印象最深的是滿臉滄桑的葛優,平靜的、微笑的著講述著自己的一生,那一刻,便是他面對死亡的坦然。

王爾德說:“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

生活很苦,唯有自渡。是苦中作樂,更是接受一切的安心。

  • 03 活著,是為了深刻的銘記。

真正的死亡不是肉體的消亡,而是被人遺忘,不被人銘記。

有些人,年歲越大,反而有些事在腦海中卻越清晰。福貴便是這樣的人。

福貴以風燭殘年的虛弱身軀,獨當生活的苦與樂。一個餘生只有一頭牛相伴的人孤單嗎?不,他有滿滿的回憶,記憶中的每一個人都鮮活地存在於他的世界中。就像餘華所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福貴的苟活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裡故去的每一個人。

《活著》自始至終都在用平實樸素的語言平靜淡然地敘述著福貴的故事,那一段段揪心的往事,就那樣如流水般地吐露而出,沒有歇斯底里的吶喊,沒有痛哭流涕的抱怨,卻是如此地讓讀者難受。

讓我最為淚目的是家珍對福貴說:“我不想死,不是我怕死,而是我死了你就孤零零一個人了。”這大概是整本書最溫情的一幕,此後福貴的生活只有日復一日的重複著每一天求生的日子。

儘管《活著》是殘忍的閱讀體驗,然而自它出版後,也深受國外媒體的盛譽。

莫言說:“《活著》的閱讀是世界性的,在美洲、歐洲、亞洲到處都是餘華的讀者。”

今天我們知道,國外媒體向來喜歡看到中國的苦難面,《活著》裡接踵而至的打擊從來沒有憐憫心,然而活著的意志卻是福貴唯一的堅守和無法剝奪的東西。也正因此,《活著》讓世界透過福貴看到了中國人的強大意志力和生命力。

從不放棄、堅韌不屈,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才是我們這個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

最後,讓我們記住福貴的這段話,從而學會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生活吧。

“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了活著的事實,就改變活著的態度吧。只要活著,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著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腹裡有詩書,靈魂有香氣,感謝您關注@雪憶柔。


雪憶柔


餘華的《活著》中表達的人生的意義真的值得認可嗎?

人生的意義對於一個人來講,確實要過的好的話,才能有著自己的人生意義;而我認為餘華《活著》中表達人生意義,好像每一個人都活的很無奈,這樣的人生只能稱得上是活著,感覺這樣的人生沒有多大的意義。

主人公徐富貴活的真的很無奈,一手好牌,被富貴打的稀巴爛。這樣最後一個人的活著就罷了。希望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 裡多些人去關心、關注他吧,這樣才能感覺出最後的人生意義!

餘華的《活著》中的主人公徐富貴卻有著太心酸的人生。他本來出生在一個大富大貴的家庭,他有一位對他非常遷就的好母親,他本來是一位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好命運的富家公子,不愁吃穿,又娶了一位很珍惜他的妻子家珍。本來應該把自己的人生會過的挺好的,但是就因為爛賭把自己的家當都輸了出去了。

命運有的時候也會因為福氣太滿,德不配位,又不懂事,欠珍惜,也會不知不覺的繞到不幸的命運中去。

所以接下來富貴的命運在自己的回憶裡,本來賭輸家檔後,準備重新做人時,自己給親孃親自去抓藥,不幸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去了當兵,後來他被解放軍俘虜發錢給他回到家裡,準備與家人團聚時,才發覺母親早就過世了,妻子家珍在家離不棄的為他養大了一雙兒女,可惜的是女兒鳳霞被養成個啞巴,妻子家珍又得了軟骨病,不能幹活,兒子有慶還算不錯,但他不肯原諒父親。

後來在大躍進期間兒子有慶的血型因為與縣長夫人相同,為救縣長的夫人難產而輸血給她,由於抽血過多又死在了醫院,女兒在生孩子時,因大出血,死在了手術臺,沒幾個月,妻子家珍也在病魔和悲傷中去世了,女婿又因為在工地上出了工傷事故而死亡。最後,連外孫苦根也因為吃豆子被噎死……

想想富貴這樣看著親人一個一個的離他而去,只剩下他和那條老牛伴隨著他一起生活,看著都讓人心酸流淚啊!

這樣的一種人生放在任何的一個人身上,都覺得是不堪回首的,來到這個世界上,我感覺像是受折磨的,沒有半點的人生快樂,人生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幸福何在?

所以我不大認同這種曲折磨難的人生,但又如何呢?因為,活著比什麼都強,那就好好的活吧,希望他在社會主義這個大家庭裡活得一天比一天好。

親愛的讀者,你們又是如何的看待餘華的《活著》中主人公徐富貴的人生呢?歡迎光臨評論區發表你的感想和意見吧!

謝謝。(*^o^*)


彩霞對聯詩詞集


《活著》裡的主人翁福貴活著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兩個女人在連在一起。他的母親和他的妻子家珍分別對他的前後半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福貴的母親對於福貴的溺愛,超出了常人可以想像和接受的範圍,也正是由於他母親的這一偉大“舉措”使得福貴前半生幸福無比,同時也埋下了福貴無師自通的繼承了父親惡劣的遺風,吃喝嫖賭樣樣精通,整日沉溺於嫖娼與惡賭之中,最終將自己的祖業輸的一光二淨,致使他苦難的一生開始的種子。福貴在前半生是個一個名副其實的敗家子,是母親的過分溺愛使他這方面的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他母親一生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福貴好好的活著,在很大程度上是母親的這個願望使他放棄了第一次死亡的念頭,從而在死亡邊緣都不曾有過死亡的念頭。活著的願望佔據了他的思想中的大部分的空間。妻子家珍對福貴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妻子家珍對福貴的愛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體現,特別是家珍不嫌棄福貴落魄後的窮困潦倒,在生下兒子有慶後就回到了福貴的身邊,讓福貴在困苦中可以好好的活著。家珍是一個比較好的妻子,也是比較符合大多數眼中所謂的賢妻良母的形象,但是家珍這一形象在《活著》中有著更重要的意義,就是她讓福貴的生存的慾望打倒所有的一切,從而讓福貴越活越豁達,越活越活得有滋味。福貴在妻子家珍的影響下,也終於明白活著對於自己存在的種種。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會有一個成功的女人,何況福貴有兩個“成功”的女人,因此福貴這個形象“活著”也就順理成章了。

福貴為何不死、為何活著,最深層的原因恐怕還是傳統文化性格的使然。假如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主幹——儒家和道家構建的人生論出發,追問福貴忍受苦難,進而化解苦難、超越苦難而活著的人生態度,就會發現福貴活著的歷史根源,以及精神力量的來源。福貴的活著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種特徵的重要表現。與此出發,特別是道家學說,闡述了“無為”“無為而治”等觀點,福貴在此作為小國寡民,活著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也是一種正常的文化效果。

由此可得福貴活著,有著其存在的特別的人物形象意義。我也非常認可這一人生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