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天賜的聲音》自開播以來,可謂是賺足了話題、出盡了風頭。但熱點始終集中在專業評審、明星評委和歌手之前的“唇槍舌戰”上面。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其中,尤以犀利點評、毒舌見長的專業評審丁太升,與各選手間的diss與反diss成為最大看點,貢獻了一次次熱搜。

從罵哭薩頂頂的“矯揉造作”,到抨擊王昕的低音rap是“土味喊麥”,樂評人丁太升憑一己之力硬是扛下了這檔節目過半的熱度和收視。

《天賜的聲音》新一期節目迎來“網紅歌手”隔壁老樊,丁太升對隔壁老樊的態度素來是橫眉冷對,大家可以看看他過往關於隔壁老樊的言論,一言以蔽之就是“土”!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就連隔壁老樊自己也對丁太升的點評充滿期待。

事實上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這一次丁太升讓隔壁老樊失望了,因為他說的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空話。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相比較而言,同樣是因為“土”,丁太升對高進的吐槽應該是最狠的。

在節目中被點評很正常,但高進咽不下這口氣,他偏偏要站出來反駁,從他接招的那一刻起,註定會輸得乾淨徹底。

此前《天賜的聲音》節目中,歌手高進與動力火車合作演唱經典曲目《當》。演唱結束,丁太升直言不諱:“高進的聲音一出來,好土啊!”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眾所周知,丁太升把許多歌手都定義為“土”。

此前,丁太升發文稱“曾一鳴比張傑更土,一張嘴,塵土飛揚”。

到了張傑發新歌的時候,丁太升評價新歌是“旋律俗套,歌詞更是俗上加俗,像是給張傑量身打造”。

對待像曾一鳴、張傑這樣的實力歌手,丁太升毫不留情。面對張藝興這樣的“頂流”時,丁太升更是毒舌附體,嘲諷張藝興“沒文化,不懂音樂”。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不過對於丁太升的“專業評價”,眾多歌手一致選擇視而不見,不反駁、不回應。倒讓丁太升的表現,變成了自問自答。

或許是源於東北爺們的脾氣秉性,面對丁太升說自己“土”時,高進在節目中當即回應,據理力爭。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不僅把自己的音樂風格定性為,是受個人在東北長大的影響上;還把在美國長大的王力宏拉進了他和丁太升的唇槍舌戰中。

對比於那些被丁太升同樣說過“土”的歌手們的不回覆,高進的“霸氣”回懟,看似是在維護自己的音樂利益,為“土”正名。

殊不知,高進的反應實際上是把自己拉到了和丁太升同一層面上,將一場本應是以音樂為核心的“友好交流”,變成了從臺上延伸到臺下的“打嘴炮”。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試想,如果高進沒有回應丁太升的點評,反倒更能顯現出丁太升的“自嗨”。最好的反擊是無視,讓對手無所適從,自動偃旗息鼓。

高手過招,從來不是看誰說的多、誰說的狠,輸贏早在無言之中定了勝負,此時無聲勝有聲。

然而高進並未深諳其道,逞一時嘴爽的反擊,只能證明他太把丁太升的評論當回事,急於為自己正名。

所以,從高進開口“接招”反駁的那一刻起,他就輸了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如果我是高進,即使被罵得狗血淋頭,也不會做出任何回應。是怕嗎?是因為沒必要!

節目組為了話題熱搜和收視率,各出奇招;評審“拿人錢財”,就要履行製造衝突點的職責。

任誰看來,這都是一場早已編排好結局,各方人員各司其職的“遊戲”。既然是劇本安排下的遊戲,也就無所謂誰輸誰贏。

相反,誰認真,誰就輸了。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況且丁太升故作專業的評審和評價歌手“土”的事情,早有前科。然而事實上,他本人的創作就不土,就是洋氣的嗎?

百度一下“黑刀老師”丁太升自己寫過的歌,你就會知道他嘲笑歌手們土這件事,到底有多可笑了。

丁太升作品《葡萄》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丁太升作品《兩千五百年》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丁太升作品《我從海邊來,身體上長滿了鹽》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一個本人作品都透著土氣的人,現在還登堂入室去點評別人土,這件事情本身就足夠荒謬了。

面對丁太升“土味”的控訴,張傑、蕭敬騰都不做任何回應,高進回應了,我們積極地理解為,就像高進所言:“因為從前不被看好,所以現在珍惜每個演唱的機會”。

理所當然的面對質疑,要捍衛自己歌唱和音樂權利。只是這樣“積極”的想法,顯然無法支持高進的做法。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如果說丁太升的評價,至少還圍繞於音樂作品、歌手唱功上。那麼,高進用“長得醜”來回懟丁太升,則是讓他本就不佔優勢的表現,更加掉價。

評審和歌手之間的矛盾,無外是關於音樂審美、作品品質、歌手錶現等。

就像此前楊坤怒懟《驚雷》“神馬玩意”,其本質在於告訴大家:音樂沒有好壞之分,但音樂品質有,最終的熱議核心點依舊是“音樂作品”本身。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在高進身上,音樂的討論卻偏離了“軌道”。

用無關緊要的事情做文章,像極了小朋友吵架,不在乎過程是否還圍繞著吵架的源頭,只在乎最後能不能吵得贏,能不能過足了嘴癮,佔了上風。

高進在節目中,將所謂的“土”歸結於自己的生長環境。顯而易見,這樣的解釋很難立不住腳。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環境可以“影響”歌手的創作風格,但絕不會“決定”風格。

所謂的“土”不是鄙視和歧視,就像丁太升所言:“是你的音樂審美跟不上時代,沒辦法與時俱進”。這與歌手所處環境如何並無多大的直接關係。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同樣是80後歌手,林俊杰、常石磊、郭頂等歌手的作品品質,有目共睹。

同樣是東北人出身,“二手玫瑰”將搖滾與東北特色相結合,土嗎?不僅不土,還自成一派。

而高進一直強調自己是東北人出身,唱不了南方的R&B,沒有像王力宏一樣見過美國的新潮。將丁太升說的“土”上升到了,東北大環境對他個人音樂風格潛移默化的影響上面。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換言之,你說我土,就是在說東北土;你否定我,就是在否定東北。

對於高進這種明顯偏頗的理解,不好意思,地域不背鍋。

音樂作品的好壞對錯,沒有固定的標準可言。但音樂審美卻有大體上的判斷標準,傳唱度高的、流行的未必就是美的。

高進似乎混淆了環境影響和個人審美上區別。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有人說:“丁太升評論高進土,是音樂鄙視鏈存在的影響和副作用”。

實則不然,迴歸到“土洋之爭”的本質,仍舊是大眾音樂喜好的問題。所謂的“音樂鄙視鏈”,也不過是不同音樂風格愛好者“劃地為王”後,希望其他風格“俯首稱臣”的叫法罷了。

音樂作品,作為歌手創作的衍生物,不應當存在鄙視和被鄙視的關係。但如果歌手一味的安於現狀,大打“安全牌”,終有一天會被聽眾鄙視。

一句“很多人還不如我”徹底暴露了高進“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側面也能看出,高進至少目前不願向更高級的音樂模式嘗試。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每位歌手都有自己擅長的風格,可以理解。但為了保險,不願嘗試的心態,作為音樂人就是不合格的。

侷限於自己的想象力和眼光,對於歌手而言,就如同“井底之蛙,坐井觀天”。自以為的廣闊天地,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點星辰。

既然想活在舒適圈裡,就不要把自己暴露在大眾的審視之下。既要保持自我的音樂理想,還要所有人同自己一樣認同。這樣兩全其美的事情,有幾人可以做到。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而後高進又直言:“很多不如自己的人沒有機會登上舞臺,就是因為太苛刻的環境”。

因為環境嚴苛,所以歌手不再向更高層面發展和突破,就是理所應當的?為“形勢所迫”,就應當為人理解?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別再為自己不願打破常規,跳出舒適圈找藉口了。

沒錯,正如高進所言“每個人都有資格做音樂”,但不代表每個人做出來的音樂就是合格的。

如果聽眾允許、環境包容,那些落伍的、俗氣的歌曲也可大行其道,一樣可以把音樂市場填滿。

結果呢?無非是專業的音樂質量被擠壓,最後消失殆盡;聽眾的音樂審美被迫降低,才能有歌可聽。

將問題的癥結歸咎於外部的嚴苛環境,而忽略本身的不足,難逃甩鍋嫌疑。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偷偷厲害,才更能一鳴驚人。面對丁太升的評價,高進本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只需要繼續努力做音樂,用作品反擊質疑。

奈何明明是一件本可以佔據輿論制高點,成為高進“翻身”新起點的事情。卻被高進迫不及待的自我證明的反駁給毀了。

從風格源於地域環境影響,到理直氣壯說很多人不如自己,再到將問題歸結於嚴苛環境,高進一步步走進了自己挖的坑裡。

而在節目結束後,高進繼續在微博髮長文理論。除了將事件推向另一個高潮,加劇了這場對峙的白熱化,並無他用。

高進“接招”的那一刻,就註定他會輸得很慘

雖然最後二人偃旗息鼓,見好就收。但此番論戰的影響,卻像是木板上的釘子印,久久不會散去。

不論是臺上的辯駁,還是臺下的繼續回懟。高進的回應“成功”把自己陷進了輿論暴風眼,把自身bug拱手奉上,親手打開了後續丁太升攻擊他的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