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山東·青春正擔當”全省聯動融媒直播 聚焦傳承非遺文化青年榜樣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5月4日訊

(記者 張敏敏 郝亞松 盧偉霞 楊廣科 韓蓓蓓 饒勝望 李夢盈) 5月4日,為深入宣傳全省廣大青年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青春風采,展現齊魯青年在各條戰線攻堅行動和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的故事,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委網信辦、共青團山東省委共同發起“這就是山東·青春正擔當”全省聯動直播,中國山東網記者走進煙臺、威海、濰坊、濟寧、臨沂、泰安、棗莊,聚焦山東傳承非遺文化青年榜樣。

範維國:融合創新 讓泰山皮影煥發生機

“來者何人,俺乃泰山石敢當!大膽的妖怪,竟敢在泰山上攔路吃人,俺豈能容你……”在泰安非遺劇場裡,第19屆“山東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山皮影第七代傳承人範維國,將手中的皮影放在幕布前上下翻飛,表演了泰山皮影傳統劇目《泰山石敢當》。

“這就是山東·青春正擔當”全省聯動融媒直播 聚焦傳承非遺文化青年榜樣

泰山皮影是山東皮影的代表,與山東乃至全國其它地區各流派皮影相比較,以其雕刻精美的藝術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委婉優美的音樂唱腔在眾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獨秀,享有“泰山文化活化石”的美譽。2007年,泰山皮影被國家文化部首批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範維國出生於藝術世家,其父範正安是中國皮影藝術大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從16歲起,範維國開始跟著父親潛心學習皮影藝術。經過多年的歷練,範維國成了父親的好幫手,同時也得到了皮影大師的真傳,作為藝術交流,他經常跟著父親走南闖北,為更多的人表演泰山皮影,傳播泰山文化。

“只有文化從業者有了經濟支配權,才能搞研發讓皮影與時俱進,擁有多邊發展的可能性。”作為泰山皮影文化產業的領頭人,範維國一直努力探索開拓泰山文化產業的發展之路。他發起成立了泰山皮影藝術研究院,與國內外知名學者一起,全方位地對包括泰山皮影在內的泰山民俗、民間藝術進行研究和開發。泰山皮影藝術研究院共陸續新創了大小劇目百餘部。

為普及泰山皮影藝術,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範維國還將泰山皮影製作與演出文化帶入課堂,在泰安市多所小學和高校進行皮影課講授,讓學生們領略泰山皮影的魅力。

隨著國家對文旅產業的逐年重視,泰山皮影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17年,泰山皮影戲館在北京前門大街掛牌營業。範維國以北京範氏皮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為主體,從文化產業、非遺生產性保護兩個方面入手,成立下屬五個子公司,搭建“非遺生態系統”,在有著六百年傳承歷史的泰山皮影這棵參天大樹上尋求“增量”,通過重塑內部結構提效增質,實現“老樹發新芽”。

仇令:研發孔子IP 讓世界愛上傳統文化

在孔孟之鄉濟寧,最具代表性的文創形象莫過於孔子。孔子無異是山東最寶貴的文化IP。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山東文化企業致力於挖掘這塊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研發孔子IP,推出文創產品,讓孔子變得親民有有趣,找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突破口。

“這就是山東·青春正擔當”全省聯動融媒直播 聚焦傳承非遺文化青年榜樣

“這是我們新創作出的‘詩禮夫子’,造型都是根據孔子的‘六藝’演變而來。”濟寧青年五四獎章提名獎獲得者、孔子文創產品製作人仇令出生於濟寧市兗州區,從小念著“之乎者也”長大,孔子及其思想對他影響頗深。他希望通過這一卡通形象向世界傳遞孔子思想、儒家文化,讓更多的人輕鬆接觸到儒家文化,讓孔子真正成為世界知名的文化IP。

在濟寧高新區創意大廈4樓,濟寧靈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榮譽牆上,中國國際廣告節長城獎優秀獎、山東省廣告大賽金獎、山東省十佳創意單位、濟寧市重點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擺滿各種榮譽獎盃與證書,這是對公司實力的最好詮釋。

仇令告訴記者,國內一線城市及具有文化特色的地域早已著手做文創產品,濟寧自古以來文化底蘊深厚,守著如此豐厚的文化資源,未來將大有文章可做。卡通孔子像的誕生可以使傳統的儒家文化更好地融入時代,助力儒家學說在當代社會的傳播。

張延茹:方寸紙片 呈現大千世界

一把剪刀,一張彩紙,一番精剪雕刻後,便呈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方寸紙片間,呈現大千世界。張延茹是山東省青聯委員、威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威海紙鬥”代表性傳承人、威海首批“威海工匠”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

“這就是山東·青春正擔當”全省聯動融媒直播 聚焦傳承非遺文化青年榜樣

張延茹出生於1981年,雖是一名80後,但她的剪齡卻已逾30年。將傳統技藝賦予現代特色是張延茹的創新,她大膽融合各種美術類型,把油畫的透視畫法及中國版畫用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成功創作多層立體剪紙畫,最終剪紙從單一的平面變得有立體感,層數越多,看上去就越逼真,如今張延茹的作品最多已達到45層剪紙。2016年她所創作的立體多層剪紙被評為“威海市特色文化創意產品”。

迄今,張延茹已經創作了近萬幅作品。對於張延茹來說,每一幅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

隨著剪紙技藝日臻完善,張延茹感到肩上的責任也越來越重。“作為威海剪紙的傳承人,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剪紙傳播給更多的人。歷時三年,我走遍了環翠區所有的社區,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非遺,讓更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

張延茹成立了威海石木軒剪紙藝術工作室,在這個工作室裡有一批特殊的簽約技工,他們的身體或許有殘缺,但心懷夢想追求美好生活。“在一次去社區授課時,我第一次接觸到她們,他們那渴望學習、渴望正常生活的眼神深深打動了我。”把他們培訓成工作室技工,讓他們有穩定收入的想法在張延茹腦海中浮現。

堅定了這個信念後,張延茹就開始了教學之路,她在威海各中小學及社區進行義務剪紙第二課堂輔導,2019年成立了專業培訓學校,現有常年學習學生80多人,中小學間接輔導學生約有1200人,現有成熟技工近20人。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張延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擔當作為,“我覺得我們應該發揮自身的優勢與特長,為社會發展添磚加瓦,青年是正午的太陽,要散發出足夠的熱量來譜寫我們的青春夢想,為人民的利益、為祖國的發展不懈奮鬥,書寫人生華章。”

姜常論:一碗“郭城摔面” 凝聚情義與擔當

在煙臺海陽及周邊地區,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郭城摔面作為獨具文化底蘊的地方小吃深受人們喜愛。同時,該項目因有了傳承人姜常論每年寒冬為環衛工提供免費早餐、免費授徒等舉動,讓一碗郭城摔面更具溫暖與情義。

“這就是山東·青春正擔當”全省聯動融媒直播 聚焦傳承非遺文化青年榜樣

作為山東省青聯委員、齊魯最美青年提名獎獲得者的姜常論,出生於煙臺海陽市徐家店鎮晶山後村,15歲時便承擔起家庭的重任,每天步行二十多里路跟隨姑父學習摔面手藝。五年的學徒生涯讓他成為遠近聞名的摔面師傅,精湛的手藝每到一地都廣受食客讚譽。2006年,煙臺市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統計,姜常論在眾多摔面藝人中脫穎而出,被命名為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郭城摔面傳承人。2012年姜常論來到海陽城區開辦了第一家摔麵店。如今,姜常論在海陽城區擁有了2家屬於自己的店面,且生意紅火。

郭城摔面始於清朝早期的康熙、雍正年間,距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因出自郭城村而得名,現在已經成為海陽及周邊地區的一種具有獨特文化底蘊的地方小吃。姜常論介紹,郭城摔面源於一個孝道的故事,“傳說有個孝子母親生病喜愛吃麵”,孝子開始時請嬸孃幫忙做面,後來便自行嘗試做面。因手法不熟,反覆摔打面塊,“無心插柳”成就了文化美食郭城摔面。

“郭城摔面”講究“鹼是骨頭,鹽是筋”,突出了一個“摔”字,用摔代替了“揉”,使做出來的面更有韌性,口感更好。面的花樣可分為粗絲面、細絲面、三稜面、寬面、窄面、空心面等等。此外,還有各種口味的“滷”,供食客自主選擇。有香味四溢的排骨湯打滷、讓人垂涎欲滴的海鮮滷、四川風味的牛肉麻辣滷等等,香辣各異,鮮美可口。

作為郭城摔面非遺項目傳承人,姜常論苦心鑽研技術,從2000年至今收徒30餘人,不僅摔面技藝傾囊傳授,還管吃管住,對困難較大的還給予適當的資金幫助。有的徒弟將郭城摔面帶到了東北,讓能多的人品嚐到這一特色地方美食。同時,姜常論從2014年起,冬日為環衛工人提供免費早餐的做法溫暖了全城。“小時候學徒吃過不少苦,經常在寒風裡趕大集摔面,知道嚴冬裡幹活是什麼滋味。”姜常論告訴記者,2014年的一個冬日清晨,他到市場採購食材時,環衛工人忙碌完後,在路邊啃著冰冷乾糧的場景觸動了他的內心。隨即他主動聯繫海陽環衛處,為環衛工人提供免費早餐。

此後每年寒冬,郭城常論摔麵館早早亮燈。揉麵、煮雞蛋、熬骨湯、準備小菜……姜常論忙碌著為環衛工人們準備熱乎的早餐。除小涼菜外每人一個煮雞蛋,大碗摔面管飽。6年以來,每年嚴冬持續40多天為環衛工人員提供免費早餐,平均每天近70人進店用餐。

談及項目傳承與擔當,姜常論表示,錢多錢少只是數字,做點自己力所能及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才是人生價值的體現。同時,作為新時代的80後,要熱愛祖國,敢於奉獻,敢於擔當,愛崗敬業,把五四精神傳承下去。

田洪波:推陳出新 小桃核有大世界

一張木桌,一把刻刀,一個桃核,經過構思、設計、雕刻,一件藝術品躍然而生,這就是濰坊80後雕刻藝人田洪波的生活日常,也是他想一直延續下去的夢想。

“這就是山東·青春正擔當”全省聯動融媒直播 聚焦傳承非遺文化青年榜樣

田洪波,山東省青聯委員、濰坊核雕工藝大師、核藝堂核雕工作室創始人,1980年出生於濰坊,工藝美術專業畢業後,在濰坊嵌銀廠做雕刻師,主要負責木雕工藝。後來偶然的機會接觸了核雕,從此便一發不可收。為了傳承學習核雕這門手藝,田洪波窮20餘年之功,刻苦鑽研,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核雕手法,並毫無保留教授給徒弟們。

與機雕不同,濰坊核雕基於桃核,需要運用桃核獨有的紋理結構,所以只能進行純手工雕刻,集多種雕刻門類手法於一身,講究佈局跟層次,借紋用紋、隨機應變,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每一刀,每一個紋理都需要慎之又慎,都蘊含了雕者的感情與思想。

田洪波認為核雕要與時代結合,不斷推陳出新。在傳統的濰坊核雕基礎上打破傳統的核雕內容和形式,加以創新發展,更加註重作品的層次佈局與精雕細琢。十幾年來,他先後獲得山東省首席技師、山東省技術能手、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工藝美術師、濰坊核雕界領軍人物等榮譽稱號,並榮獲國家級、省級、市級獎項50餘項。

如今,核雕這項古老的技藝,已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人們的重視。不僅是在文玩市場,也在最廣大的普通人中間,成為一項小而美的收藏門類。田洪波說,他想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靠作品說話,向更多的人展示,讓更多人喜愛,將這門手藝傳承發揚下去。

李浩:當“80後”遇上魯班鎖

歷史上的魯班鎖製作技藝曾瀕臨失傳,直到魯班故里滕州的一位“80後”大學生“村官”,帶領村民們自主創新,研發生產魯班鎖系列文化產品,重新打出了“魯班鎖”品牌。他,就是第17屆“山東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李浩。

“這就是山東·青春正擔當”全省聯動融媒直播 聚焦傳承非遺文化青年榜樣

時間回溯到2009年底,大學生“村官”李浩被選聘為滕州市級索鎮前韓村主任助理。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浩來到了上海世博會,在人頭攢動的世博會山東館,他被一個巨型的魯班鎖展品深深吸引,這不是我們滕州“老鄉”魯班的發明嗎?看到在中國館如此顯著的位置展示魯班鎖,李浩既陌生又驚喜。“生產魯班鎖!”確定了創業項目後,怎樣把計劃變成現實,成為擺在李浩面前的一大難題。魯班鎖看似簡單,卻凝結著不平凡的智慧。魯班鎖,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土木建築固定結合器,易拆難裝,十分巧妙,是一種很好的益智玩具。李浩打聽到精於木工手藝的賈福明師傅,“三顧茅廬”後,李浩創業的真誠和勇氣打動了賈師傅,他從城裡跟隨李浩來到農村,成為公司裡的第一位木工師傅。

2010年9月13日,李浩註冊成立了滕州魯班天工木藝有限公司,開發魯班鎖成為山東省棗莊市第一個自主創業項目。沒有啟動資金,李浩就動用自己不到5000元的積蓄;沒有廠房,他就把村主任家的小院子當作車間。為了節約開支,他身兼設計員、管理員、採購員等多種角色,邊生產邊摸索。2010年底,凝聚了李浩和村民們的心血,也承載著他們夢想的第一批魯班鎖產品終於面市。公司先後被確立為山東省旅遊產品研發基地、棗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入選山東省重點文化企業產業庫。李浩設計開發了六大類100餘種魯班鎖系列文創產品,獲得國家專利近二十項。2018年9月,公司研發的“和而不同”魯班鎖在外交部山東全球推介活動中,作為國禮贈送給中外嘉賓。

卞成飛:飛針走線 手繡乾坤

談到手繡,第24屆“山東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卞成飛有講不完的故事。在老家臨沂費縣及周邊縣市,她以手繡助力精準扶貧,開發民俗手繡工藝品30多種,2000多人參與手繡傳承,帶動居家婦女、殘障人士等就業500餘人。大紅、大綠、粉紅、黑等色調,組合碰撞,對比鮮明,充滿人情味。香草荷包上的圖案變化組合,象徵著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嚮往:五隻蝙蝠圍繞壽字,寓意“五福捧壽”;喜鵲和錢幣組合,代表“喜在眼前”……費縣手繡體現了沂蒙手繡的特色,恰如當地淳樸憨厚的民風。

“這就是山東·青春正擔當”全省聯動融媒直播 聚焦傳承非遺文化青年榜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卞成飛在沂蒙山區的農家小院裡長大。父親善於織土布,奶奶跟母親是剪紙、手繡的高手,她從小就對針頭線腦著迷。在臨沂藝術學校美術專業畢業後,她先是業餘從事手繡,終難捨心中熱愛,專門成立了工作室。為了傳承技藝,她挨家挨戶找手巧的老人學習費縣手繡的技法,一路精心鑽研。

隨著電商平臺的發展,費縣手繡走出沂蒙,民俗手繡工藝品找到了更廣闊的平臺。“不出門,不出院,看著孩子做著飯,一天能掙幾十塊!”面對居家婦女和困難戶,送活到戶、培訓到家、固定與靈活就業相結合。卞成飛手繡已成為費縣特色品牌之一,在周邊縣市開了六家分廠,入選為“全國就業扶貧基地”。傳統文化融入當下生活,滋養著現代人的精神世界。卞成飛說,她帶著費縣手繡來到國內外的大城市,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手繡,因為一針一線中有兒時記憶,在體驗手工活兒中能夠感受專注、平和、安寧的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