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葫蘆節是怎麼回事?有著怎樣的習俗?

拉祜語稱葫蘆節為"阿朋阿龍尼",是瀾滄縣拉祜族最隆重的節日,堪比漢族的春節,於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舉行。

拉祜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瀾滄江西岸,北起臨滄、耿馬,南至瀾滄、孟連等縣。拉祜族把葫蘆視為聖物,象徵拉祜族從葫蘆中走出,向太陽奔去的精神追求和吉祥幸福的美好心願

拉祜族的葫蘆節是怎麼回事?有著怎樣的習俗?

拉祜族葫蘆節

葫蘆節源自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

史詩敘述厄莎造就天地萬物後,將一粒金色的葫蘆種子種在一棵大樹下,種子慢慢發芽、開花、長成葫蘆。厄莎請來小米雀和松鼠啄開葫蘆,拉祜族始祖扎迪(男)和娜迪(女)便從葫蘆中走出來。這一天是農曆十月十五日,成為拉祜族的誕生日,每年都要舉行莊嚴的慶祝儀式和豐富多采的文體活動。

葫蘆節還有一個流傳較廣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地球上爆發了一次空前的水災,洪水把一切都吞沒了,面對滔天的巨浪,人類的祖先為了保存一點人類繁衍的希望,把五十對男女分別放進了五十隻大葫蘆裡,並把葫蘆放進水裡,讓它隨波漂流,其中的一隻葫蘆,隨著水流,到了這片海拔近兩千米的高原上。洪水退去,葫蘆分成了兩半,從裡面走出來的一對男女,併成了今天這塊土地上世居民族的祖先---"拉祜族"的祖先,所以,直至今天,拉祜族人都稱自己為"葫蘆裡誕生的民族",從他們世代相傳的各種圖騰中,以及流傳至今的傳說之中,都能看到拉祜族人民對"葫蘆"的無限感激與崇敬。

葫蘆不僅被拉祜族視為"聖靈",還是拉祜族人的生活伴侶

拉祜族的葫蘆節是怎麼回事?有著怎樣的習俗?

拉祜族圖騰

拉祜族用葫蘆裝水酒,裝火藥、儲藏谷種,做蘆笙。葫蘆有許多優點,裝水清涼,裝酒不變味;裝谷種裝火藥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門總離不開葫蘆,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帶三個葫蘆,一個裝水或酒、一個裝火藥、一個就是葫蘆笙。對給予了自己生命的"聖靈",拉祜族人民以獨特的方式——"葫蘆節",表達自己的感激與敬意。

葫蘆節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決定的。1991年11月6日在瀾滄召開的"拉祜族史研討會"上,瀾滄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府,經徵求各地參會拉祜族群眾的意見,決定把傳說中拉祜族祖先誕生的日子法定為全縣拉祜族的節日。

拉祜族的葫蘆節是怎麼回事?有著怎樣的習俗?

載歌載舞歡度節日

用獨特的慶祝方式表達著對"聖靈"的敬意

每逢葫蘆節,拉祜族人民都會穿著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帶著自釀的美酒與糯米做的粑粑,殺豬宰雞,集中在每個村子的廣場上,開始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後生、老人們吹著蘆笙,姑娘們跳著歡快的集體舞,舞蹈盡情的表現著在四季之中,人們從最開始的犁地,撒種開始,一直跳到最後豐收的喜悅,感謝上天賜予的陽光和雨水,感謝風調雨順無病無災的美好年景。

葫蘆節慶典要持續三天三夜,拉祜族人民不停的跳著,唱著。渴了,停下來喝口米酒,餓了,吃一口粑粑,再接著跳,接著唱,累了,困了就休息一下再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