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你之前》: 最深的疼愛,是手放開

這個世界上的愛情結局不會都是花好人月兩團圓,有一種最深的疼愛,就是手放開。

1、

第一次看《遇見你之前(Me Before You)》,劇情觸動了我內心最柔弱的地方,幾度淚崩。不知不覺,2周時間過去,男主那深邃憂鬱的眼神一直在腦海徘徊,或許是深度迷戀男主,更或是除了愛情,讓我看到了對愛的另外一種解讀,直觸心靈深處。

於是上個週末,又看了一遍,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它的另外一箇中文名稱《我要你好好的》,這樣更符合電影的主題。

《遇見你之前》是根據喬喬·莫伊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由艾米莉亞·克拉克、山姆·克拉弗林等主演的愛情電影,於2016年6月3日在美國上映,講述了心底善良的小鎮姑娘路與幾乎全身癱瘓的僱主威爾間美好而又悲傷的愛情故事。

《遇見你之前》: 最深的疼愛,是手放開


生於普通工薪階層,平凡活潑的英國小鎮姑娘路,因為失業,機緣巧合地來到附近的城堡做殘疾人陪護工作。讓她沒想到的是,需要陪護的對象竟然是城堡主人的兒子,也是城堡的繼承者,風華正茂的威爾。從他母親的口中得知,威爾兩年前因為車禍導致下肢癱瘓。

初次見面,威爾扮醜惡作劇式的打招呼,企圖讓路知難而退。但天生樂觀積極的路,還是本著負責任的態度,朝八晚五地開始上班。活潑好動的路和只能坐在輪椅上鬱鬱寡歡的威爾開始了一段讓人淚中帶笑的相處模式。

在威爾的眼中,路和之前來來去去的保姆並無差別,對路老土的穿著打扮更是嗤之以鼻,甚至對於路的工作極度不配合。威爾前女友和好朋友的結合激怒了威爾,威爾把怒火全部宣洩在路的頭上,並惡語相加。路實在忍無可忍,毫不示弱的說自己並不是因為喜歡來這工作,只是出於對金錢的需要,儘自己的工作職責而已,希望威爾不要那麼那麼盛氣凌人。

或許是不打不相識,威爾開始慢慢對路打開心扉,一起看電影,一起散步,互訴心事。

在一次例行檢查中,主治醫生告訴路威爾的癱瘓屬於脊髓損傷,脖子以下都動不了,而且沒有恢復的可能性。他每天晚上都因為身體的疼痛痛苦呻吟,每天有吃不完的藥;2年終四次肺炎住院,更糟糕的是,一點小小病痛,例如感冒,一不小心,都會要了威爾的命。而這樣的情況,一年時常會發生幾次。

漫漫長夜,陪床的路,打開威爾的電腦以消磨時間,看完威爾生病之前錄製的視頻,那個充滿著活力,喜歡滑雪、衝浪等極限運動的威爾,是那樣的生機勃勃;他又是那樣的才華橫溢、自信霸道,熱愛生活;再看看因為感冒,孱弱的躺在床上的威爾,深度昏迷,路不能相信這是同一個人,心底升起無限的感傷和心痛。

其實威爾一開始也是積極鍛鍊復健的,只是很久沒有起色,對自己病痛有了客觀深刻的認識之後,才放棄治療的。威爾除了承受著來自於身體上巨大的痛苦,更讓他無比煎熬的是,曾經四肢健全,喜歡運動的自己現在只能躺著或者坐著打發時間,這在精神上是怎樣的一種絕望和幻滅。威爾手腕上的傷疤也暴露了他曾經多次自殺未遂,看來威爾曾企圖用死亡來結束一切,包括生不如死的痛苦。

路終於能理解他之前的脾氣暴躁,刻意刁難,明白了威爾承受著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路對威爾更加的溫柔體貼,威爾對路也是毫無保留,無話不談。一切彷彿看起來是那樣的和諧,甚至有幾份美好,路覺得威爾應該不會有自我了斷的念頭了。

路聽到了威爾父母的吵架聲,威爾和父親揹著母親,與瑞士的“尊嚴安樂死診所”簽訂了協議,如果6個月威爾依然有死的訴求,父親會定同意他自我了斷。為此,得知真相的母親痛不欲生,不能相信丈夫怎麼會答應兒子這樣殘酷的決定,那可是他們唯一的兒子啊。父親說正是因為如此,我才同意的,因為他活得太痛苦了。

為了幫助威爾重新找到回活著的價值、生活的樂趣,在威爾父母的支持下 ,路開始為威爾制定各種外出計劃,安排各種活動。包括看馬賽,聽音樂會,邀請威爾參加自己的生日會,甚至放棄了與男友的旅遊計劃,陪威爾飛行千里去海邊度假。而威爾也給路買了最喜歡的長筒襪,還給路的父親找到了城堡修理工的工作。

6個月的朝夕的相處,威爾被單純善良、生性活潑的路打動,兩人的心裡也逐漸滋生出愛情的情愫,。雙方都因為遇到彼此而變成了全新的自己,兩個人的心也慢慢的交織在一起,難捨難分 ,路以為他們會像其他戀人一樣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

兩個人海邊的交談,打碎了路對愛情的美好期許,威爾並沒有因為愛情,因為她的出現而改變決定。路滿腹委屈,埋怨威爾的自私,決定離開他,不再相見。

回到家,痛苦的路在家人的勸誡下,決定回到威爾的身邊,尊重他的決定,並陪他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光。威爾在路的相擁下,平和的睡去,鏡頭從威爾躺著的白色床單,緩緩的轉移到淡藍色的天空,一片綠色的葉子慢慢從空中飄落,就像威爾告別了這個世界,去了那個沒有病痛的天堂。

那片葉子落地的地方,就是巴黎的街頭。在巴黎學習服裝設計的路,來到威爾曾經描述的那個咖啡廳,要了一杯香氣四溢的咖啡,在人來人往的街頭,讀著威爾寫給自己的信,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2.

影片結束了,帶給我的感動卻久久不能平靜,除了愛情,還有對愛與尊重,對死亡的另外一種思考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就是威爾在海邊對路說的那些話:

“我不能把你束縛在我的身邊,我不希望你錯過別人能給你的一起;更自私的說,我不希望你有一天看著我,感到哪怕一絲的後悔或憐憫;我不能看著你,穿著那些個性的裙子在我面前轉悠,或看著你的裸體而我卻不能......我不能接受,我要至此結束,不再痛苦絕望,不再每天早晨醒來期盼著這一天的結束,我的身體再也不會好轉了,所以請和我一起去瑞士。”


《遇見你之前》: 最深的疼愛,是手放開


如果說威爾最初關於安樂死的決定是因為自身的痛不欲生,那麼6個月後依然堅持最初的決定,更是因為愛情。情到深處,是心疼,對路最深的疼愛,就是讓路去尋找更美的生活。

威爾離開了,但他的愛卻一直伴隨著路,在她的心裡,生根發芽。他在另外一個世界,看著她,她帶著他的愛,活成他期望的樣子:

像威爾給路的信中寫的那樣 “如果你聽了我的話,現在應該在巴黎,坐在街邊某把永遠坐不穩的椅子上,希望依然陽光燦爛……這筆錢應該會給你足夠的自由,至少不會束縛在我們稱之為家的鎮子上……你是我心中永遠的印記,在你第一天帶著甜美的笑容,和滑稽的衣服出現在我面前就是,還有你的冷笑話,和你不懂掩飾自己的每一絲情感,不要經常想念我,好好活著,活著就好,我會陪伴在你身邊和你並肩前行——愛你的威爾”

對她疼愛的最好方式,就是手放開。

選擇離開,那也是因為他愛她。

周國平老師曾經說過:“愛,就是沒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設前提的寬容;愛一個人的最好的方式是:把她(他)當作獨立的個人尊重她,把她當作最親的親人心疼她。”

正如路對威爾的愛,正如威爾父母對他的愛。因為愛而心疼威爾所承受的痛苦,儘管萬般不捨,從開始的不理解和埋怨,到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尊重威爾的決定。愛他最好的方式,就是同意他結束生命,只有死亡才是他擺脫痛苦的唯一途徑,也只有死亡他才能解脫。

而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打著愛的名義,在愛的關係中強勢,霸道,不斷地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管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還是戀愛婚姻家庭關係,如果每個人本著愛與尊重的態度,這個世界上就會少很多青春期的叛逆、愛情的傷害、婚姻的破裂,家庭的不和,婆媳的戰爭,友情的形同陌路。

我們終其一生,歷經千山萬水,不過是為了一個情字,不管是親情、愛情或是友情,在其中探尋著心靈的歸屬,尋找著愛的意義,而如何愛,是我們一生需要練習的課題。

3 、

影片中提及的死亡,是我們最不願意面對的話題,它總是讓人感到害怕和恐懼。

《遇見你之前》: 最深的疼愛,是手放開


而這部影片讓我對死亡有了另外一種理解,死亡不僅意味著分離和痛苦,有時也意味著解脫,比如對於那些身患絕症的病人,安樂死也不能不說是結束的最好方式。

安樂死(Euthanasia)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 “安樂死”一詞源於希臘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安樂的無痛苦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

中國的定義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狀態下,由於精神和軀體的極端痛苦,在病人和其親友的要求下,經醫生認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無痛苦狀態中結束生命過程

安樂死一直是個很具有爭議的話題,目前還沒有在多數國家合法化,但人們對給予病情危重而又無法治癒的病人以死的權利和自由,以擺脫殘酷病痛的做法,越來越多的人採取同情態度,認為是符合人道主義精神的。日本、瑞士等國和美國的一些州已經通過了安樂死的法案,還有些歐洲少數國家安樂死已經合法化。

安樂死在中國還是一個極度敏感的話題,不被大部分人所理解和接受。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本著對人性的尊重,將安樂死提上法律議程是遲早的事情,是醫學事業值得探討的深度議題,就我個人而言,並不排斥。

生命本來就是一個過程,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常事,大自然的規律,我們無法抗拒。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學會愛人愛己,學會尊重包容,熱愛生活、享受並樂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