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第 21 期

導 語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專家工作室成員參觀馬克思故居

經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領導批准,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合作部直接支持和幫助下,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與國際合作部,於2019年6月10日—16日赴德國,與德方專家共同開展為期一週的學術研討會。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專家受到德方熱情接待,並在艾伯特基金會總部、羅莎盧森堡基金會總部、柏林赫爾蒂公共管理學院等,共同舉辦了4場較高級別的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的主題是“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討思路是: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向何處去?人類文明形態將會發生怎樣的變遷?中華民族能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怎樣的貢獻?研究21世紀馬克思主義,必須緊緊聚焦這一核心主題,才能推進21世界馬克思主義創新與發展。德方相關基金會主任、顧問及著名專家邁耶、卜裡、韋斯、坎自雷特、希舍爾、科瑞爾、沙地瓦德、康懷德、胡思泰特、席福爾出席了研討會,並致辭發表演講。

研討會期間,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團隊全力以赴,積極與德方專家討論,並發表高質量演講,提出了很多新觀點新思路。

研討會上,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韓慶祥教授,向德方贈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德文版)、何毅亭同志的《中國共產黨成功的奧秘與中央黨校》(英文版)。研討會後,專家工作室成員參觀了馬克思故居,自覺接受思想與心靈上的洗禮。這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專家與德方專家的共同學習研討,是一次具有較高水準的“理論外交”,是讓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話語“走出去”的一條正確有效的學術交流路徑。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華新文明”

韓慶祥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韓慶祥教授論壇會發言

20世紀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指出,如果中國能夠在社會和經濟的戰略選擇方面開闢出一條新路,那麼就會證明自己有能力給全世界提供中國與世界都需要的禮物。當今,中國提供給中國與世界都需要的“禮物”,就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

一、地域文明難以破解當今世界困局

從啟蒙時代到現代的300多年,世界在西方文明主導下,社會生產力發展遠遠超過了以往人類歷史發展的總和。然而,自進入21世紀,西方文明開始備受挑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更是把世界推入亂象叢生的境地。

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諸如經濟長期低迷、貧富差距拉大、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加深、軍備競賽和核競賽升級、戰爭危險加劇、恐怖事件頻發、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困擾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一系列全球性難題。習近平主席指出,當今世界經濟存在的三大突出矛盾都未得到有效解決:一是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二是全球發展失衡;三是全球治理滯後。這意味著影響世界發展的動力、平衡、治理三大根本機制出了問題。其深層根源,是西方文明的邏輯出了問題。

西方中心論是作為地域文明的西方文明的邏輯起點,這是導致世界困局的理論根源。西方中心論奉行“一元論”、“主客二分”的哲學思維,即西方世界是“主”、非西方世界是“客”,西方世界是“我族”、非西方世界是“異類”。它標榜西方價值的普世性和西方道路的唯一性,認為西方文明是人類真正的文明,西方標準就是世界標準,非西方世界應向西方世界看齊。在這種邏輯中,“客隨主便”、“我族歧視異類”自然是西方認為情理之中的事。顯然,西方文明蘊含著“對抗”的基因,世界因此被切割成相互衝突的對立體。如此,國際秩序很難持續下去。

自由主義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支柱,這是導致世界困局的人性根源。自由主義主張個人利益和自由最大化,鼓吹私有制,倡導“市場萬能”和“民主神話”,縱容物慾橫流的消費主義,注重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在西方文明牽引下,人類幾乎走上了一條追求物質享受的不歸路。世界金融危機的後遺症、局部戰亂的升級、世界貧困人口的急劇增加,都標誌著西方文明已深陷危機。

資本擴張是西方文明的行動旨趣,這是導致世界困局的制度根源。世界進入近代以來,資本就像脫韁的野馬橫行於世,推動資本主義從商業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再到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升級,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把世界帶入險境。因為資本逐利、擴張和增殖的本性,使資本主義形成了以犧牲資源、環境、生態、人的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利益為代價的生產方式,形成了以金融霸權、文化霸權和軍事霸權控制世界的統治方式,加劇了地區發展的不公平性、非均衡性和不可持續性,引發了資本主義制度體系下的結構性、累積性、依附性發展問題。

如此來看,作為世界困局之始作俑者,西方文明難解當今世界困局,西方中心論、歷史終結論終要破產,人類呼喚新理論和新文明。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專家工作室專家與德方專家論壇會現場

二、中國向世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在中國發展起來但還不發達、不強大的歷史方位中提出的一種具有原創性和標識性且能為世界作出貢獻的“中國理論”。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它主要是針對國際霸權主義橫行而導致的全球創新動力不足、全球發展失衡、全球治理滯後提出的。不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阻礙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而且會使整個世界陷入困境。習近平主席以大國擔當的勇氣,擔負起重建世界秩序的使命和責任,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具有世界意義的理論。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強調世界既具有多樣性又具有統一性的世界觀。

它超越了西方的“一元論”,具有解決中國和世界難題的立論基礎。人類社會、世界各國在歷史、傳統、文化、國情、制度等方面都具有差異性和多樣性。同時,世界各國之間也具有統一性,即具有共同性,都要遵循社會歷史發展規律,還對美好願景具有共同追求。統一,是在承認和尊重世界多樣性前提下的統一;多樣,是統一性中的多樣。強調統一不要忽視多樣,強調多樣也不要忽視統一。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也是統一性的多樣。這樣來認識和把握世界,既有利於使世界充滿活力,又有助於使世界達至和諧。如果只強調統一而不注重多樣,就易走向霸權主義,只強調多樣而不注重統一,就會導致世界的對立和分裂。習近平書記從多樣尋求共同,他所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既尊重世界差異性,又注重世界統一性。這就克服了西方中心論、歷史終結論只強調“一”而排斥“多”的方法論弊端。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強調國家平等的國家觀。它超越了西方“主體”統治“客體”的哲學思維。中華文明具有極大包容性,能夠將各種文明的優秀因子加以黏合,這是中華文明的獨特優勢。同時,中華文明富含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優質基因,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基因、優勢和經驗不僅可以成為實現民族復興、促進世界和平的戰略資源,而且可以成為當今全球治理的獨特資源,以救西方文明之弊。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在強調平等包容、主權平等,而不是“主體”統治“客體”;主張和而不同、仇必和解,而不是居高臨下強加於人,甚至不惜訴諸武力;主張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成員,提倡以和平合作、包容普惠的發展模式代替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發展模式。這些既可以糾正以“一元論”、“主體”統治“客體”為哲學基礎的霸權主義,也有利於克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先天缺陷,並且更好地服務於人類。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堅持文明互鑑的文明觀,以開放的胸襟和世界眼光,學習世界一切國家先進文明有益的成果。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堅持尊重世界各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歷史、文化、傳統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發展觀,既強調加快發展,又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堅持互利普惠的義利觀,強調互利共享,超越零和博弈,建設利益合作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是一個利益合作共同體,合作共贏,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是首要內容。國家之間交往首要看的是國家利益,只有具有共同利益才會展開合作。由於各國之間具有共同利益,所以要實現利益上的互利共惠。經濟全球化已把世界緊緊聯繫在一起,大家都在一條船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哪個國家和民族可以獨善其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的實質是追求包容普惠。習近平主席圍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多次在國際重要場合發表主旨演講,提出“秉持普惠原則”、“建設一個包容、普惠的經濟全球化”、“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等重要思想。

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普惠概念,把普惠作為建設持久和平世界的根本原則,作為推動建設經濟全球化的核心理念,作為打造人類發展的一種模式。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堅持共治共處、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建設安全共同體的安全觀。要發展,也要安全,二者相輔相成,可謂和平發展。習近平主席指出,世上沒有絕對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國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別國的動盪之上,他國的威脅也可能成為本國的挑戰。國家和,則世界安;國家鬥,則世界亂。我們要完善機制和手段,更好化解紛爭和矛盾、消弭戰亂和衝突。國家之間要構建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夥伴關係。大國要管控好分歧,努力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關係。只要堅持協商溝通、真誠相處,“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韓慶祥教授向德方專家贈送書籍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論蘊含著正在生成的中華新文明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質上是在尋求一種不同於西方中心論的世界發展的再生之路,是在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三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進而是為了在歷史由地域(民族)歷史走向世界歷史進程中,由地域(民族)文明形態向人類文明形態過度的一種原創性、戰略性思考謀劃,是為了重建新的世界格局。這實際上蘊含了一種不同於西方文明而注重多樣性、平等性、互鑑性、包容性、普惠性的正在形成的中華新文明。

在世界文明譜系中,能與西方文明相提並論的,無疑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一般稱為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是一種典型的農業文明和內陸文明,起源於夏商周三代之前,成型於秦漢,興盛於隋唐,宋明時達到頂峰,其博大精深的文明成果為人類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對於西方國家來說,無論是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還是走出中世紀進入現代社會,中華文明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於清朝後期統治者的封閉僵化,中華文明在西方工業文明和海洋文明的衝擊下迅速走向衰落。在近代歷史上,中國盛極而衰,中華文明也因此揹負罵名,曾經成為中國的沉重“包袱”。全盤西化論因此氾濫,至今仍有一定市場。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使中華文明正發生著鳳凰涅槃式的變化。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實質上就是當代中國為人類和世界作出重大貢獻的一種正在形成的中華新文明。無論是古代歷史上的“華夏中心論”,還是近代以來的“西方中心論”,都不符合時代發展趨勢,都無益於人類永續發展和世界持續繁榮。習近平主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世界意義,在於它辯證揚棄中華傳統文明,超越西方文明,為人類和世界發展貢獻一種正在形成的中華新文明,且回答了“中國能為世界貢獻什麼”。正在形成的中華新文明既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人民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母體,又合理吸納西方文明等一切外來文明中的有益成分,還面向未來。正在形成的中華新文明具有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氣度,它堅持吐故納新、博採眾長。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站在人類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上,是化解世界衝突、管控國家分歧的“定海神針”,是引導經濟全球化走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

世界向何處去

陳江生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陳江生教授論壇會發言

在每一個歷史發展的關口,“世界向何處去”、“人類文明向何處去”的問題總會困擾人類,向人類發問。21世紀的今天,人類再次面臨這樣的關口。

一是人類社會自身發展的不平衡怎麼解決?一方面是國與國之間發展的不平衡。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進一步拉大了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距離。而且這次拉開的距離是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技術的差距、科學發展的差距、教育的差距,鴻溝更深更寬。另一方面是人與人之間發展的不平衡。生活在不同地域(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城市和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地區),不同家庭,決定了人所能得到的營養、文化、知識的不同。而且這種不同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差距的代際傳遞,使得差距更加難以彌補。

二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國家關係和人際關係變化如何應對?首先,科技的發展帶來了世界範圍內資源的重新配置。這種重新配置正在不斷改變著舊的生產格局、交換格局、就業格局,使得各國在世界經濟政治中的力量正在發生變化,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正在被重塑。其次,互聯互通的發展,尤其是信息交流方式的變革,帶來了人與人的交流方式發生變化,也帶來了人們生存方式的變化。在網購、網紅、網絡金融…等許多新的產業和新的從業方式不斷創生的同時,許多舊的產業和從業方式正在消亡。新形式的安全問題、

移民問題、宗教問題等也不斷出現。世界該如何調整世界治理模式?是與發展相對抗,搞保護主義,還是順應大勢,用全面開放去迎接變化?

三是人和自然的關係怎麼處理?在科技空前發展的今天,一方面,人類改天換地、上天入地的能力極大提升了。人類不僅已經能通過建造飛機、巨輪和長距離電信、衛星通信等把地球變成“地球村” ,而且能夠大規模營造植被、改造沙漠、建設小島、進行空間探索,努力讓自然變得更加適合自身需要。但是,另一方面,人類在影響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大的同時,也正在積累著毀滅自己的力量,海洋中巨大的垃圾島、整個區域的霧霾、全球規模的全球變暖、物種滅絕、核威脅等日益嚴峻。協調好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已經刻不容緩。

這一切問題的解決都需要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案。中國給出的方案就是始終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為在中國國內解決這些問題提供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同時,也提出了其世界範圍內的解決建議。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

陳曙光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陳曙光教授論壇會發言

民族歷史轉變世界歷史,才有了世界史意義上的人類文明。民族歷史時期,不存在世界史意義上的人類文明,不存在世界共識性的文明,任何文明都表現為地域性文明。資本開闢了世界歷史,人類文明共識打上了資本的烙印。西方開闢了世界歷史,西方文明構成人類文明共識的基本底色。“西方”與“資本”合力構建了工業化階段的人類文明。人類文明的出場,初步定義了國際交往的理性規則,為世界發展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單一色彩的國際交往理性和文明規則也在一定意義上構成當今世界諸多矛盾和問題的深層次根源。

今天,全球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歷史正在發生重大變遷,人類文明也面臨重構的契機。“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的“世界之問”。當今世界面臨五大突出難題:發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文明赤字。赤字的背後反映的是文明理念,比如,發展赤字背後是梯度發展、線性進化的發展觀,治理赤字背後是一國主導、幾方共治的治理觀,信任赤字背後是弱肉強食、零和博弈的叢林法則,和平赤字背後是國強必霸的邏輯,文明赤字背後是文明優越論、文明衝突論等。因此,世界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明的問題。

中國在人類文明重建中扮演積極、負責任的角色,發揮重要的作用。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確定性,國際社會需要共同行動,拿出具體方案,推動國際交往理性和國際文明規則的重構。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球治理的新思維。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對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的創新與發展,是中國為籌劃世界發展藍圖而推動的頂層設計,也是中國對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而給出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對依附格局、主從結構、叢林秩序和零和規則的反動,它向全球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和文明理念,為開創世界美好未來提供了新的機遇。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在行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種總體性的理念,必須通過具體的行動方案來落實。一是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的行動方案。比如“亞投行”、“一帶一路”倡議。二是優化全球治理體系的行動方案。在治理理念方面,中方主張共商共建共享。習近平書記指出,“我們要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不能搞‘一國獨霸’或‘幾方共治’。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三是重構世界文明格局的行動方案。中方倡導“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共同價值觀。四是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行動方案。中方主張“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際交往觀,主張“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倡導“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五是探索更好社會制度的行動方案。中方倡導“自主選擇”的制度觀,“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有權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不可能也不必要定於一尊。

“世界變局”中

中國共產黨的國家治理能力

李海青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李海青教授論壇會發言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領導力量,是中國唯一的執政黨,所以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對於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推進極為重要。當然,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還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但在短短几十年中使中國這樣一個國情如此複雜的超大型國家在保持總體穩定的情況下較為順利地實現轉型與發展是極不容易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確實作為一個關鍵性問題應該深入思考。可以說,研究好中國共產黨,實際上就抓住了研究中國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就找到了解答當代中國從哪裡來、向哪裡去的“鑰匙”。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性政黨,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與長遠的價值追求。自共產黨誕生之日,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就賦予其崇高的使命:實現共產主義,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當代中國,這一使命的內容又被進一步具體化與豐富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換言之,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它考慮的不僅僅是當下的事情、現實的問題,作為一種使命性政黨,它有一個長遠的目標規劃與思路設計。這種使命感使得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整體切實具有一種強烈的國家主體意識與捨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情懷,使得其真正將中國的事情、人民的事情作為自己的事情來認真對待與處理,專注於此,不敢懈怠。

中國共產黨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思維。注重實踐探索、教訓反思、經驗總結、思想提升、理論創新,在理論和實踐之間形成了一種較為有效的互動。用黨的語言講就是形成了一條有效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樣一條思想路線在保證黨聯繫群眾、面對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思想不停滯不僵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了目標,基於這種實踐性思維以及以之為基礎的思想路線,才可能腳踏實地的開闢道路,並儘可能少犯錯誤,探索前進。

中國共產黨

具有出色的學習、吸納能力。改革開放必須要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而要熟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就必須善於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針對於此,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要建立學習型政黨並採取有效措施予以推進,而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善於學習的特點表現的也非常明顯。特別強調的是,充分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借鑑、吸納其他國家好的理念、經驗與做法也是學習的重要內涵,而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一直強調的。總結是回顧過去,學習是針對將來,吸納是面向世界。善學習、能吸納的特點使得中國共產黨保持了思維的開放性與時代性。正因為如此,中國的發展才能與時俱進,融入世界,緊跟時代。

中國共產黨具有較為迅速有效的回應能力。與具有實踐性思維與善於學習、吸納的特點相對應,中國共產黨

在改革進程中整體而言能夠從實際出發積極應對各種問題與挑戰,較為有效地實現了指導思想、政策與制度的更替與創新。就此而言,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對於現實問題與民眾需求確實體現出了較為迅速有效的回應能力。而這種迅速有效的回應能力恰恰是中國共產黨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的組織與動員能力,以及自上而下的強大層級支配能力。這一特點體現在國家治理中,就是政策與制度目標一旦確定,就會發揮組織優勢,充分利用與調動各種因素與資源,全力以赴,有效貫徹執行,具有強大的執行力,集中力量辦大事。

中國道路開啟人類文明新形態

唐愛軍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唐愛軍副教授論壇會發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並形成了“中國道路”。中國道路在實現現代化強國的同時開啟出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儘管我們還不能對中國道路所呈現出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做出全面的界定,但是可以把握它的基本性質、基本特徵等相關議題。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以超越了現代性的邏輯框架為前提的。當前,現代文明或資本主義文明越來越顯示其限度,尤其是“霸權邏輯”越來越凸顯出來:一是資本對勞動、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剝削與壓迫;二是西方國家對落後國家和地區的殖民與掠奪;三是大國之間的衝突與鬥爭。中國道路所開啟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以超越現代文明為基本定向的。

人類文明新形態著眼於解決兩大問題。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與人的和諧發展為旨歸。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制度載體與價值理念的統一體。

中國道路所開啟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以社會主義制度為載體的、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理念,在這個意義上,它表現為“社會主義文明”、“自由人聯合體文明”。

人類文明新形態有著鮮明的兩大特徵或原則:社會主義和和平主義。社會主義原則表現為:駕馭資本,以人為本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最高原則;不以抽象的“原子個人”,而是以共同體的人為本位;堅持平等原則,追求共同富裕,等等。和平主義原則表現為:堅持“和為貴”、“和而不同”、“睦鄰友邦”、“天下大同”等價值理念;超越“國強比霸”邏輯,不搞擴張霸權,等等。

“人類命運共同體”集中體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人為世界提供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開啟多元文明參與全球治理的新時代。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有強大生命力

王海濱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王海濱副教授論壇會發言

自近代傳入中國以來,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上顯示了磅礴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依然顯示著思想的力量和道義的光芒。

馬克思主義文化既批判資本主義(反殖民)又批判傳統社會(反封建)的特徵,符合當時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大眾的呼聲和需求。馬克思主義文化,是基於近代啟蒙基礎之上的文化,具有反封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思想。馬克思主義是基於現代化大生產,並自覺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思想,具有反思和批判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時,中國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反帝反封建是當時中國進步人士的追求。

馬克思主義主張超越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契合了曾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中華民族的知識分子的“中心情結”。近代以來的落後捱打,刺激了先進中國人學習西方和追求現代化的富強道路。中國要學習的西方,本身也已經暴露了一些問題,有時候也是中國要直接反對的侵略對象。來源於西方近現代文明,又批判西方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自然對於當時的中國人有吸引力。

馬克思主義蘊涵的一些基本元素,如唯物辯證的哲學方法、實用理性的思維方式、群體本位的價值取向、追求均等的大同理想、注重整體性和天下觀等,具有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通的文化素質。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道路攜手並進。從歷史來看,中國道路既歷史性注入了鮮明的馬克思主義底色,也已然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安身立命的實踐基石。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道路提供了智慧滋養。中國道路的成功,也為馬克思主義大放光芒提供了重要的舞臺。展望未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已經和21世紀中國道路的命運僅僅維繫在一起。

馬克思主義給全世界共產黨人開闢了偉大的思想傳統,也鋪就了

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底色。隨著中國共產黨這個世界上最大政黨,逐漸建成世界上最強政黨,馬克思主義力量也將進一步得到發揮。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自由人聯合體

李彬彬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李彬彬副教授論壇會發言

中國共產黨2012年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經過幾年的醞釀,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並把它作為外交工作的指導思想。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豐富深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建設“五個世界”為內容:第一,堅持協商對話,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第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第三,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第四,堅持交流互鑑,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第五,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這表明,“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唇齒相依的安全共同體、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體、和而不同的價值共同體、同舟共濟的發展共同體、環境友好的生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基礎是自由人聯合體

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承繼了自由人聯合體關懷人類命運的核心議題。“自由人的聯合體”是馬克思的最高理想,人的自由解放是馬克思全部學說的主題。“自由人聯合體”不同於歷史上的“虛假的共同體”,是“真正的共同體”。馬克思的“自由人聯合體”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創造人類美好未來”為價值追求,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於“自由人聯合體”是全人類自由發展的共同體的理解。按照馬克思關於人的發展三階段理論,在“人的依賴性”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和“自由個性”階段上,人的發展分別以族群、個人和類為本位。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並促進全人類的共同發展,這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由人聯合體”思想的創造性發展,使其從一種哲學理念落實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方案。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自由發展與自然界承載能力的思想。“自由人聯合體”並非僅僅關注人類自身的發展,而是要求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實現人的發展。人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界的支撐。越是
關注人類及其整體的利益,就必然會越關注人類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世界發展難題貢獻中國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的在於解決資本主導的全球化進程所具有的缺陷。具體舉措有:第一,以協商對話代替衝突戰爭,推動世界持久和平。第二,以共建共享消除安全威脅,使世界實現普遍安全。第三,以合作共贏取代零和博弈,推動各國共同繁榮。第四,以交流互鑑代替故步自封,使世界變得開放包容。第五,以綠色低碳代替竭澤而漁,使世界變得清潔美麗。

中國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趙柯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趙柯副教授論壇會發言

繁榮、公平以及和平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但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讓這三大目標都面臨嚴峻挑戰。

首先,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風險和不確定性提高。IMF和世界銀行最近都下調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十多年後,全球經濟依然沒有回到危機前的增長軌道上。同時,全球公共債務也達到了二戰後一個新的歷史高點,全球金融系統的不穩定因素在增加,這些都為全球經濟增長蒙上陰影。

其次,貧富差距擴大,收入分配嚴重不公。當前西方發達國家內部貧富差距狀況日趨惡化,這也是近年來民粹主義思潮和政治勢力興起的關鍵因素。不平等程度的惡化,加重了西方國家內部的經濟社會矛盾。因為財富的急劇集中會損害民主政治和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創造性破壞也會受到壓制,財富不平等讓跑在前面的人截斷了落後者追趕的道路。其結果就是導致西方社會“1%”與“99%”階層之間的關係日趨

緊張

再次,地緣政治競爭加劇,衝突風險提高。世界進入了“大國競爭”的時代,國際政治的對抗性增強,軍備競賽有重來的趨勢。美國的軍費預算在特朗普上臺後大大增加,歐盟的軍事一體化也在不斷向前推進,中美經貿摩擦備受關注,美俄、歐俄之間緊張的對抗關係仍然沒有緩解。

中國為解決當前世界所面臨的這三大問題,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在經濟增長方面,中國繼續保持穩定快速的增長,貢獻了世界經濟三分之一的增長率。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家之一,“中國製造”和“中國需求”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各國實現合作共贏的重要平臺,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了持久的推動力。

在國際規則方面,中國從適應規則到支持和維護國際規則,再到改進和完善國際規則,一直努力使其朝著更加公正的方向發展。在中國的努力下,發展中國家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投票權得到提高。此外中國還倡議建立了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為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提供了舞臺。

在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方面,人民幣成為SDR的籃子貨幣,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使全球投資者在國際交易中除美元、歐洲之外,又多了一種貨幣選擇,這是國際貨幣體系邁向多元化的關鍵一步。

在理念方面,中國道路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證明了通向繁榮與穩定不只有西方民主這一條道路,中國為全球發展貢獻了寶貴的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中國還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等重大理念,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促進了世界發展。

德國專家論壇會發言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論壇會集體留念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世界走向與人類文明: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赴德國舉辦研討會紀實

end

圖文排版 | 思想先聲編輯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