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名六術:從李白的經歷中學會“遊”之術的運用

求名六術:從李白的經歷中學會“遊”之術的運用

若論唐宋以降,歷史上最有名氣的文人騷客,恐怕就要首推李白了。余光中曾在詩中寫到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餘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不可謂不推崇。李白在歷史上的名氣是輝煌的,如同夜晚耀眼的繁星光彩奪目。同時,他的成名之路也可以稱作傳奇和典範。


求名六術:從李白的經歷中學會“遊”之術的運用

浪漫詩人李白


李白自幼好學。自言“五歲誦六甲”,六甲即是唐代的識字課本。十五歲時,好劍術,喜任俠,鍾愛於縱橫學說。十八歲隱居大匡山,專心讀書,同時也在周圍遊歷、闖蕩。二十四歲的李白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開始辭親遠遊,開啟了自己成名之路。


李白為何不通過科舉成名


李白為何不通過科舉成名?答案是不能。李白家居劍南道綿州昌隆青蓮鄉,即今四川省綿陽江油市。李白的家境優渥,李家是當地有名的富商,但也因此,李白註定不能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因為,唐朝規定“刑家之子,工商殊類不預”,即罪犯和商人的兒子禁止參加科舉考試。故李白的出路只有走“終南捷徑”——闖出名氣,結交權貴,通過權貴舉薦,由朝廷徵召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李白在遊歷時做了哪些事


李白在辭親遠遊的途中可以說只幹了三件事:寫詩、交朋友、干謁權貴。李白進京前的遊歷路線大致是從家鄉綿州出發,經成都到峨眉山,乘舟到渝州(今重慶),再到荊門,沿長江到維揚之間,再北遊汝州,至安陸,於三年後進長安。


寫詩 李白在一路的旅途中寫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包括《峨眉山月歌》、《秋下荊門》、《渡荊門送別》等,又有《大鵬賦》。這些詩賦既是李白的所見所感,對他遊歷時情志的抒發,同時也是李白交朋友、拜權貴的敲門磚。通過這些詩賦,李白為自己樹立了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形象。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使人可以直接通過詩歌就瞭解自己、認識自己。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交朋友 李白每到一處地方便散千金以廣結好友。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寫道“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李白在途中結識了李邕、孟浩然等名人。他們互相寫詩讚美對方,其實就是互相吹捧,這樣提高各自的知名度。結識名人,就是出遊的目的之一。通過與名人交往,自己的聲名逐漸被權貴熟知,以便權貴們注意自己。


“我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次揖清芬。”

——《贈孟浩然》


干謁權貴 李白在遊歷期間,多次給權貴們寫自薦信自誇,如《與韓荊州書》、《上安州裴長史書》等等。同時出入達官貴人的宴會。就是希望權貴們能夠賞識自己,把自己視作心腹,然後委以重任,或者,向朝廷舉薦自己。以此實現理想抱負,取得留名青史的功業。


“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

——《與韓荊州書》


遊,即周遊、遊歷之意。其目的在於一是增長見識和閱歷,為之後的步驟做好準備,如李白在遊歷時創作的詩歌;二是在遊歷的過程中,抓住機遇讓人們都認識自己,結交名人、權貴。


倘若使李白坐在家中求名,恐怕他的名聲也僅流傳在青蓮鄉罷了,又那裡會流傳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